第一章 道底意義

小說:道教史 作者:許地山

道士們用“道”字來稱他們底宗教,所以在講道教以前,當先把道底意義略為述說一下。固然,一切名辭都有它底原本意義和以後發展底解釋意義。道底原本意義只是道路,是人所行底道路。到春秋以後,“道”字才附上玄學底意味,因而產出許多解釋。最初底解釋是宇宙依以執行底軌則便是道,凡宇宙間一切底現象都是道底示現。現象底道是從創造以至化滅底歷程,用現在通用底術語便是時間與空間,但在古道家底名辭裡便叫做“造化”。造化也就是道底異名。 [此處新增註釋。內容為:見《淮南子·原道訓》“與造化者俱”,解為道。《淮南》裡所用底造化都含有道或時間與空間底意義。]道底威力非常地大,萬物若果順應它便是有造化,就是說,萬物生滅底程式不亂,各依著應歷底途程,該生底時候生,該滅底時候滅,彼此該發生關係底時候發生關係,該互相拒絕底時候互相拒絕。天災人患便是沒造化。不當病而病,不應老而老,不該死而死,便是沒造化,便是無道。順應是很要緊的,所以說,“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註釋:《易經·坤·文言》。]無論道儒,都把這道看為得之則生失之則死底至寶,自然與人間一切底活動都離不了它。

《易經·繫辭》(上)裡載著“一陰一陽之謂道”,若依這意思把道分析起來,便成天道與地道。《易經·說卦》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陰陽是屬於性的,柔剛是屬於質的。合性與質便是整個底道。至於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乃是屬於事的、為的,或可以說是道示現於人間底活動狀態。人道比起天地之道實在算不了什麼,不過是對於大道為很渺小的模仿而已。

道家與儒家所講底道底不同處,在前者所注重底是陰陽柔剛之道,後者是仁義之道。儒家也承認人是“共天地之德;” [註釋:《禮運》。]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註釋:《易經·文言》。]所以在《莊子·漁父》裡假託孔子底話說:“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仁與不仁,義與不義,是對於道底順或逆底行為,儒家所注重底只在這一點上,所以只講人道。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註釋:《論語·公冶長》。]這或者是因為孔子看天道近乎神,所以不說罷。 [註釋:天道即神道,例如《易·觀·彖》說:“觀之天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論語》裡所講底道多半是屬於人的。我們也可以說儒底所謂道多從軌則方面看,道家就多從理性方面看。雖然如此,道儒二家都承認順應天道為善,好像天道是有意志或能感應底存在,簡單地說,也可以稱它為天或天地。《老子》(七九)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與《書經·湯誥》“天道福善禍淫”底口氣一致。《老子》這句雖不能認為與道家思想相合,但也可以看為後來道家底意見。可知感應底思想是儒家與以後底道家共同底見解。關於道底意義,以後還要說到,且略於此。

在道教建立以前,古代思想家已經立了多門底道說,其中最重要而與道教有關係底是倡唯道論底道家。

道家在思想發達底順序上應當是比儒家晚。上面所說儒道二家對於道底見解和注重點不同便是因為道家要超出人道來建立道說。儒家見周室衰微,禮樂崩廢,極望著把它們復興起來。道家以為禮樂崩廢不是大事,最要底當是順應自然之道。儒家稱堯舜,道家便假託二君以前底黃帝。司馬遷在《史記·自序》裡引司馬談述道家底話,說:“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這都可以看為道家後於儒家底徵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