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和平解決危機的方案(1 / 2)

————————

聯盟要堅持改革下去才能避免之後的悲劇命運,為此,赫魯曉夫必須要一直留在他的位置上才行。

以利亞笑著對卡圖科夫說

“或者你取而代之,這是最好的。”

“不,我不是拿破崙,我也不做拿破崙。”

卡圖科夫斷然拒絕以利亞的提議。他不願意成為拿破崙,也不願意成為朱可夫第二。

1o月17日,米國那面還在猜測赫魯曉夫背後真正的意圖,聯盟的核潛艇就已經先一步到達聖克拉拉島的軍事港口。

赫魯曉夫一開始的猜測可以說是正確的,米國的辦事效率很低,在他們決定好如何對待聯盟的激進行動之前,聯盟的行動就已經可以成為既定事實。既然已經是既定事實,那米國也就沒有繼續動手的意義了。

這就是俗話說的生米煮成熟飯。

但赫魯曉夫明顯低估了米國維護自己家門口安全的決心,很快,就有人提出要對聖克拉拉島動決定性的軍事打擊。一勞永逸,直接佔領聖克拉拉島。

腦洞大開對這個提案持保留態度,他說

“決定性的軍事打擊可以算作是最終方案,但並不是現在能用的方案。”

腦洞大開他一直都不願意讓自己成為世界級大戰的起者,更不願意讓米國為了核戰爭而背鍋。如果米國真的對聖克拉拉島動了決定性的軍事打擊,那米國和聯盟爆戰爭,北條和華條的全面戰爭就是板上釘釘了。

一個極度具進攻性的提案被否決,另一個極度具消極性的提案便出現了。有人建議米國就這樣放任聯盟在聖克拉拉島的部署,反正米國在突厥也有導彈射基地,根本不用害怕聯盟會輕舉妄動。

這個提案也是立刻就被腦洞大開否決。畢竟他上個月才宣告說米國不會允許聯盟在聖克拉拉島部署進攻性武器,聯盟也相應做出了承諾。現在聯盟公然違背承諾,腦洞大開要是不作為,那他就別想在白府待著了。

那些部長們一定會讓腦洞大開一鞠躬(公公)。

1o月19日,米國的那些部長們又聚在了一起。討論聖克拉拉島上的那些導彈射基地到底應該怎麼處理,此時距離高空偵察機拍到導彈照片已經過去了1oo多小時,但他們還沒有商量出一個最終的解決方案。

在相繼否決了十幾個方案之後,會議終於在第二天確認了一個折中方案米國海軍開始全面封鎖聖克拉拉島,斷絕聖克拉拉島的一切海上和空中交通線路。

兩天後,米國的另外兩角批准了腦洞大開的決議,正式決定執行封鎖計劃。

由此可以看出,還是聯盟實力強勁,只要赫魯曉夫一句話,整個聯盟就萬眾一心開始動起來了。而米國還需要三個角互相牽制,要商量之後才能行動,真是落後。

————————

在米國出兵開始封鎖聖克拉拉島後,赫魯曉夫第一時間並不是怒不可遏,而是震驚。他沒想到米國會這麼不給聯盟面子,也沒想到米國敢就這樣拿出自己寶貴的海軍去擋聯盟的路。

現在,決定權回到了聯盟的手中。到底是要放任米國就這樣封鎖聖克拉拉島,還是不顧一切繼續運輸導彈進入聖克拉拉島。不管赫魯曉夫做出哪種選擇,最終造成的結果一定是對聯盟不利的。先就是聯盟的妥協會直接降低聯盟的聲望,而聯盟的運輸船和艦隊衝撞米國艦隊,就會讓聯盟背戰爭爆的鍋。

有人說那不是米國先封鎖聖克拉拉島的嗎?全都是米國的錯!

但事實上,是聯盟先違背自己做出的承諾,在聖克拉拉島部署進攻線武器的。要說誰的錯,也是聯盟錯在先的。

說實話,要是赫魯曉夫一開始就按照卡圖科夫的思路走,僅僅是部署防禦性武器,或者是按照馬利諾夫斯基的想法只部署射程在1oo公里到5oo公里的戰術核武器,那麼事情就不會展成現在這個樣子。說不定,米國就會默許聯盟在聖克拉拉島的行動。

但現在危機已經爆了,赫魯曉夫在十五人小組成員的鼓動之下也做出了一個瘋狂的決定運輸行動繼續,正面衝撞米國的海上封鎖線。

順帶一提,十五人小組裡有一個人叫做勃列日涅夫,他是激進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卡圖科夫在得知訊息後,立刻去找赫魯曉夫闡明瞭自己的觀點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你的雙手現在決定著整個人類文明的未來。我不希望聯盟因為一個人個人的意氣用事而和敵人互相毀滅對方,也不希望你背上後世的罵名。所以冷靜下來,仔細思考你的決定所帶來的。”

此時赫魯曉夫還抱有僥倖心理,他說

“米國的戰爭威脅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大家都一樣,我虛張聲勢,他也虛張聲勢,互相貶低對方之後坐下來談一談事情就解決了。就像我並不會為了一個小小的聖克拉拉島對米國開戰一樣,腦洞大開也不會為了一個小小的聖克拉拉島對聯盟開戰。”

“但他們已經做出宣告並且調集艦隊封鎖了整個島嶼東部的海域,要是我們的運輸船強行衝撞的話——”

“不會的,米國人不敢開火。”

赫魯曉夫很是確定米國並不會對聯盟衝撞封鎖線的運輸船開火,事實上,就在卡圖科夫和赫魯曉夫談話期間,有一艘運輸船就已經越過了米國的封鎖線,米國海軍並未阻攔。赫魯曉夫的推斷是正確的,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整體決策是正確的,

卡圖科夫反駁說

“就算米國人可能沒膽量動用武力,但我們也不應該上趕著去挑釁對方不是嗎?合理的規避未來的風險,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去賭對方會怎麼樣。”

“對這事我自己有分寸,而且我手底下還有這麼多人出謀劃策,不會出什麼大問題的。”

“我倒是覺得那些出謀劃策的人就有問題。”

本質上卡圖科夫是傾向於一元化的,他不希望赫魯曉夫給十五人小組太多的許可權而把聯盟搞成多元化。但赫魯曉夫卻不希望自己掀起新一輪的人個拜崇風潮,便把多元化作為自己的目標之一。從十五人小組一開始只是五人小組這一點,就能夠看出赫魯曉夫的用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