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跑路(1 / 3)

劉表急了找劉備

劉表沒有氣勢洶洶地來攻,而是悄悄地去找尋一個人。劉備。

這時的劉表十二萬分地佩服自己,沒有對劉備斬草除根。蔡瑁做的事蔡瑁自己擔當,他劉表可從來沒有對劉備下毒手。

這似乎是首鼠兩端的益處。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利必有一弊,有一弊則必有一利,誰都不能蔑視我劉表的性格——這是劉表對自己的再認識。

當然劉表能不能認識自己是一回事,他人能不能認識劉表是另一回事。劉表不知道,在劉備身邊,有一個人對他的認識可謂透徹之至。

諸葛亮。諸葛亮沒有見過劉表其人,但卻“認識”了他。他知道劉表在此時派人請劉備過去餐敘究竟意味著什麼。

因為見微知著。諸葛亮的見微知著。諸葛亮這個高大的帥哥事實上具備著一般男人不具備的優點——敏感。對世事的敏感。對世事內在聯絡的敏感。

當劉備差人打探江東訊息,得知東吳已攻殺黃祖,現今屯兵柴桑之後,諸葛亮便明白,劉表要著急了。

諸葛亮不僅明白劉表著急了,他還明白劉表著急之後的舉動。狗急了要跳牆,兔子急了要咬人,可劉表急了,只能找劉備。因為他不是別人,是劉表,和劉備同宗的劉表。一生謹小慎微、首鼠兩端的劉表。

果然如是。當諸葛亮陪同劉備參加劉表在荊州舉行的餐敘會時,劉表果然向劉備迫切地表達了強強聯手的心願。當然,“強強聯手”這個詞用在這裡有些誇張,可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這樣,誇張的才是正常的,不誇張反而不正常。

劉備不置可否。事實上這不是劉備的應有反應,而是諸葛亮事前對他的交代在起作用。諸葛亮說,主公啊,如果劉表讓您去征討江東,切不可應允,只說迴歸新野,整頓軍馬就可以了。

劉備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會有如是安排,但這並不妨礙他依計而行。畢竟諸葛亮是他三顧茅廬請來的高參,如果不照他的計謀行事,那三顧茅廬的意義在哪裡呢?

特別是,對劉備來說,人生是需要意義的。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正兒巴經地對待自己的歷史,特別是那段三顧茅廬的歷史。

因此劉備只能對劉表說抱歉,然後小心謹慎地設問:“今若興兵南征,倘曹操北來,又當奈何?”

這種問法聽上去非常冠冕堂皇,充滿了大局觀和憂患意識,但是,在劉表聽來,所體現出來的意思只有三個字:不真誠。

這不是劉備劉皇叔的行事風格啊,劉皇叔仁義播天下,向來是堵槍眼爭先恐後之人。什麼時候開始,他玩上心眼了呢?劉表頓感惆悵——看來蔡瑁暗殺事件還是傷了劉備的心,很可能劉備以為他劉表是幕後黑手,這才虛與委蛇……

對待不真誠最好的辦法是以誠相待,這似乎是人間的鐵律。劉表決定,拿出自己的真誠來。劉表先向劉備解釋,我已聽說賢弟差點被害之事。這個事情,大逆不道啊,我當即就火了,蔡瑁該死,他必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我想斬下蔡瑁的腦袋,獻給賢弟,可經不起眾人的一再說情,這才姑且饒之,賢弟你可千萬別誤會我啊,我們同為宗親,怎麼可能下此毒手?

劉表說這話時表情真誠,真誠得催人淚下,讓劉備聽了,都忍不住為之動容。劉備也順勢下臺階,他甚至設身處地地為蔡瑁的所作所為尋找開脫的理由。劉備是這樣說的:這個事情應該非關蔡將軍之事,想必是下人所為吧。

說完之後,劉備沒再多話。因為他自己突然感覺,這樣的理由極不真誠。暗殺之事不是蔡瑁牽頭乾的話,他的那些手下為什麼要拿劉備開刀呢?只不過是安慰之詞罷了。

劉表決定繼續加重砝碼——他要拿出真真誠。

不錯,真誠也有真假之分。就像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有陰就有陽,有真誠就有偽真誠。而區別真誠與偽真誠的重要標誌就要看真誠告白者最終能掏出什麼來。

事實上最後的衡量標準還是物質。將事情說得天花亂墜誰都會,重要的是給予。無私的給予。劉表最後的決定是裸捐。劉表說,我年老多病,才幹又不如你,賢弟如果來幫我的話,我死之後,你便為荊州之主!

劉表這話說得慷慨激昂,很有將裸捐進行到底的意思。但劉備聽了,還是無動於衷。就像當年三讓徐州一樣,劉備始終以為,主動送上門來的東西,不祥。

劉備甚至還以為,劉表的這番表態其真誠度大可質疑。地球人都知道劉備不受嗟來之食,那麼,這個劉表會不會利用他的這一“弱點“做慷慨狀,以達成利用劉備為其當炮灰的目的呢?

沒有人告訴劉備答案。劉備明白,也許永遠不會有人告訴他真實答案了。在這個世界上,似乎所有的答案都要靠自己體驗得來,他人告訴的所謂答案永遠是他人的思想結晶。

劉備不需要這樣的思想結晶。

人生的路啊,為什麼越走越窄

諸葛亮卻以為,劉備需要,需要荊州。

早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就把荊州看作是劉備事業的落腳點。得荊州者得天下,沒有荊州,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不過在諸葛亮的設想裡,荊州是要煞費苦心才能獲得的,現如今劉表主動獻寶,真是大出他的意料之外。所以,諸葛亮希望劉備——接受。

劉備沒有接受,而是說了這樣一番話:“兄何出此言!量備安敢當此重任。”這番話當然是對劉表說的,卻讓諸葛亮氣不打一處來——一個人謙遜是美德,可過分謙遜就不是美德了,而是虛偽。

諸葛亮希望劉備不要太虛偽。他用目光示意劉備:不要說“不”,特別是在人生最關鍵的時候,不要說“不”。

毫無疑問,諸葛亮的暗示讓劉備感受到了壓力。一方面,劉備是有自己做人底線的——不能無原則地什麼都要;另一方面,諸葛亮是他最為器重的軍師,諸葛亮的建議或暗示,他不能熟視無睹。

因此,在雙重壓力下,劉備部分修正了自己的立場:“容徐思良策。”呵呵,荊州到底要不要接受,需要一個良策來做基礎。那麼良策究竟是什麼,計又安出?一切待定。劉備就這樣給自己留了個活口。他需要時間來思考,也需要諸葛亮給他一個明白:人生的路,究竟該怎樣走?

人生的路啊,為什麼越走越窄?回到驛館,諸葛亮突然向劉備丟擲這個問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