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唐王做的,韓王也可做的

小說:漢兒不為奴 作者:傲骨鐵心

潘應龍和洪育鰲對於是否擁立唐王監國,二人其實各有態度。訊息剛從沅州傳來時,潘應龍便曾對洪育鰲和李來亨等人說道,天子雖然棄國出逃緬邦,但恐是在清軍壓力之下不得不暫避藩屬,非是本意棄國。故國內不當另立監國,即便為安軍民之心,也當稍侯一段時間,待緬邦那邊傳來朝廷具體音信再說。若是眼下便急急擁立唐王監國,弄得不好便是重蹈唐桂之爭,於大局無益。

洪育鰲的看法則相反,他明言指出永曆現在已經逃至緬甸,所以為君棄其國,棄其臣民,國朝兩百八十年以來,何曾有君棄國而逃的,便是當年英宗皇帝也只是被俘從而被迫北狩,因此廣東方面在永曆棄國的前提下提出擁立唐王監王於道統大義不失,夔東方面當予以響應支援,如此才能收拾人心,使天下抗清軍民不致因永曆棄國絕望。

顯然,洪育鰲是堅決支援擁立唐王監國的,因為當年隆武帝從浙江入福建時,他便是以地方諸生身份前去相迎,由此被授衡州通判踏上仕途。且他能有今日,也是隆武帝一力簡拔所致,若非隆武帝力排眾議,恐他還是個小小百里侯。故而於公於私,於情於理,洪育鰲都當支援擁唐王監國。

潘應龍和洪育鰲沒有達成意見,但雙方對眼下局面也是清楚,所以倒不是就此翻臉,各自拉攏一幫軍頭相互反對,進而再兵戈相向。當年唐桂之爭的教訓實在太深刻,二人如何會重蹈覆轍。再者,永曆棄國訊息傳來,他們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失去朝廷大義,所以是否擁立唐王監國已經不是他們能左右,而是湖廣這批握有兵權的頭領決定。這些人要麼就是順軍餘部,要麼就是搖黃土寇,沒有一個不曾造過明朝反,因此潘應龍和洪育鰲擔心他們在知道永曆皇帝棄國後是否還能堅持抗清。萬一這些軍頭不再奉明朝為主,那他們考慮得再多也是無用。

大西軍那邊因孫可望降清,不少將領也跟著降了清,雖然雲貴的具體訊息潘應龍和洪育鰲不知道,但可想隨著天子棄國,尚存的那些大西軍將領必然會做是否降清的選擇。再三權衡後,潘應龍和洪育鰲放棄了各自主張,決定聯合起來以他們的名義召集諸家頭領來應城大會,從而能夠藉著這次大會安撫穩定人心,並達成是否擁立唐王監國的統一意見。

而最終是支援還是反對,則取決於這次大會上諸家頭領的意見,換言之,若支援唐王監國的頭領佔多數,那潘應龍和洪育鰲便響應周士相的號召,一個以永曆內廷司禮秉筆兼忠貞營監軍太監身份、一個以永曆朝兵部右侍郎總督川楚部院大臣身份奏請唐王監國。

可結果若是各家頭領反對唐王監國,那潘、洪二人自然不可能響應周士相的號召,他們將仍奉逃入緬邦的永曆皇帝為正朔,而選擇反對唐王監國的順軍餘部和搖黃土寇便是這二人的最大依仗。除非周士相不顧大敵當前,執意為了唐王監國內訌,否則,湖北及川中方面斷不會奉唐王為新主。

本著這個念頭,潘應龍和洪育鰲來到前衙大堂後,洪育鰲便開門見山問諸家頭領:“唐王監國這事,卻不知諸位有何看法?”

眾家頭領聽了這話,頓時竊竊私語起來,這時卻聽塔天寶衝邊上的郝搖旗嚷道:“皇帝換了好幾撥,這監國也出了好幾茬,老郝,你說這都第幾個要監國的了?你手上的韓王也是親王,他唐王能做監國,這韓王怎就不能做?要不兄弟們也奉韓王做監國?將來韓王做天子,我等也弄個從龍之勳做做。”

這話一說,潘應龍和洪育鰲頓時色變,李來亨和袁宗第等人也是愣在了那裡,對面武大定、袁韜等搖黃十三家的首領們亦是譁聲一片。

監國監國,顧名思議便是代行皇帝事,而代行皇帝事向來只是權宜之策,往往不需多久,這監國便會成為皇帝。算起來,自甲申國難以來,大明已有四個監國了。

當年隆武帝朱聿鍵在赴平樂途中,於蘇州聞清軍已破南京,弘光朝覆滅,遂至嘉興避難。六月,隆武帝至杭州,遇潞王朱常淓,奏請其監國,不聽;請朝陳方略,不允。當時鎮江總兵官鄭鴻逵、戶部郎中蘇觀生至杭州,與隆武帝談及國難,泣下沾襟。隨後鄭鴻逵就護送隆武帝前往福建。

潞王朱常淓最後在眾人推戴下於杭州稱“監國”,清軍殺到時,被寄予厚望,有賢王之稱的朱常淓卻與部下沒做任何抵抗就向清軍獻城投降。聞潞王常淓在杭州降清,於是南安伯鄭芝龍、巡撫都御史張肯堂與禮部尚書黃道周等商議奉朱聿鍵為監國。六月,朱聿鍵在福建建寧稱監國。同時,魯王朱以海則在浙江紹興稱監國。

隆武帝在福建汀州被清軍俘虜被害後,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擁立永曆帝朱由榔監國於肇慶,廣東方面卻按兄終弟及的原則擁立四十一歲的唐王朱聿鐭繼位稱帝,由此導致唐桂相爭,讓本就風雨飄搖的明朝雪上加霜,最終讓南下的清軍撿了個大便宜。

四任監國,隆武帝和永曆帝都是在稱監國不到一月時間登基稱帝,潞王朱常芳則是降清,魯王朱以海在隆武帝登基後自去監國號,後在抗清失敗後避入金廈為鄭氏所庇護。

現在永曆棄國,廣東太平軍要擁唐王監國,真做了,便是第五個監國,不出意外便是新的天子。而塔天寶這粗貨卻嚷著要奉韓王監國,要是也來一出唐韓相爭,那這大明不完也得完了。

洪育鰲面色急變,直盯盯的看著被隆武帝賜名郝盡忠的郝搖旗,他知道郝搖旗營中有三位藩王,一是東安王朱盛蒗,二是通山王朱蘊釨,三是韓王朱璟溧。東安王和通山王都是二字王,且宗譜離的遠,不可能有稱監國的資格。那朱璟溧族系和帝系其實也離的遠,乃太祖之子韓憲王朱松的九世孫。永曆八年山西反清運動風起雲湧時,他被虞胤、韓昭宣推舉為“韓王”,作為復明運動的號召。山西兵敗以後,朱璟溧逃到河南等地。

朱璟溧雖然不是韓藩世襲近支,但永曆朝廷在宗藩凋零、譜系紊亂的情況下,出於策略考慮承認了他的韓王封號。這位韓王也不是個無能藩王,一直在秘密聯絡各地反清人士,其從河南洛陽秘密潛來郝永忠營中已是半年。對於這個來投的一字親王,郝搖旗很是敬重,從夔東脫困出來後,這位韓王也到了承天府。

李來亨、劉體純他們不知道塔天寶這擁韓王監國一說是這粗貨自己臨時起意,還是得了郝搖旗授意,一個個臉色變化,沉吟不語。

眾人不語時,黨守素卻哧笑一聲,道:“郝搖旗,你怎麼個意思,難道你也想擁個王爺監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