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鷹擊長空 第一百二十七章 出發前夕(1 / 3)

小說:大明官途 作者:高月

“兒臣參見父皇!”朱標跪下,恭恭敬敬地給父親叩頭行禮。

“皇兒免禮平身。”

“是!”朱標站了起來,今天是除夕之夜,本來是全家團圓的日子,但就在兩個時辰前,李維正緊急來拜訪他,將葉天明的情況給他講述了一遍,懇求他在皇上面前給葉天明求情,撇清他與秦王的關係,儘管李維正是以私人事情來求太子幫忙,但朱標想到的卻是父皇可能會掀起的清算風暴,以秦王黨為契機,大興詔獄,再一次大規模地株連朝中大臣,這是朱標絕不願意看到的,空印案、郭恆案,株連了數萬人,朱標屢屢勸阻無效,為此還和父皇發生嚴重的對立。

但這一次,黨案尚未開始,他必須趕在父皇決心未下之前說服他取消對秦王黨的清洗。

朱元璋卻不知道太子是為救人而來,他從御案拿起一本奏摺遞給朱標道:“皇兒來得正好,這是禮部按朕的意思草擬的十王封,你看一看有什麼想法?”

朱標心中暗歎一口氣,父皇封王更加變本加厲了,非但不限制早封的親王,反而再增變數,這一封就是十王,天下要害之地皆歸藩國所有了,朱元璋似乎感覺到了什麼,他溫和地笑了笑道:“你不用擔心,這些都是你的弟弟,有他們坐鎮天下,我朱家江山可固若金湯,讓那些居心叵測的人也無可乘之機,至於人人議論的藩王坐大,朕以制度束之,使他們成為朝廷拱衛,取其利而禁其弊,以朱氏血親世代鎮守邊陲,不復當年安史之亂也!”

朱標沒有說話,他開啟奏摺默默看了一遍:朱旃為慶王、朱橞谷王,朱松韓王、朱楹安王、朱楩岷王、朱棟郢王、朱權寧王……看到朱權那裡時,朱標不由一愣,‘寧王’,他一時沒有明白這個寧王的封地在哪裡?他指了指朱權問父皇道:“父皇,不知十七弟所封的寧王在哪裡?”

“大寧你知道嗎?”朱元璋笑了笑道:“北元即將分崩離析,許多蒙人小部落相繼投靠大明,朵顏部已於去年在大寧投靠我朝,朕看其部善騎彪悍且人數眾多,故成立了朵顏三衛,再加上大寧、泰寧和廣寧三衛,一共六衛,朕就準備設立寧國,由權兒就藩統一轄管。”

朱標點了點頭,將摺子還給了父皇道:“父皇的安排十分妥當,兒臣並無異議。”

“你就同意就好,朕準備儘快冊封,讓他們早日能獨當一面。”朱元璋收了摺子又問道:“皇兒準備幾時巡撫陝西?”

“兒臣準備二月就出發。”

朱元璋點了點頭肅然道:“皇兒可放心前往,朕已命魏國公徐輝祖、曹國公李景隆、涼國公藍玉赴陝西備邊,假如西安有事,你可直接呼叫三將,但朕是希望能平平靜靜地解決秦王的藩國,你要謹記這一點。”

聽到父皇希望平靜解決秦王之事,朱標立刻抓住機會道:“兒臣也正有此念,二弟雖一時糊塗,鑄下大錯,但他畢竟是兒臣的親弟,父皇的次子,兒臣想懇請父皇不要將此事鬧大,以其它藉口削藩,讓朝廷能保持穩定。”

朱元璋深深地看了朱標一眼,他似乎明白了兒子的意思,不由冷笑一聲道:“你是在為羅子齊求情嗎?”

朱標跪下,他連連叩首道:“兒臣正是此意,懇請父皇不要因秦王過失株連大臣,現在朝廷穩定,正是大家齊心協力振興大明的關鍵時刻,父皇若以秦王黨案株連朝臣,不僅朝堂動盪,諸位皇弟也會人心惶惶,二弟更是不能自保,勢必動搖我大明社稷,事關重大,請父皇三思!”

朱元璋眼睛半眯,注視著太子半天沒有說話,很好!太子居然敢用這種口氣對自己說話,是羽翼豐滿了嗎?怒氣漸漸在他心中升騰,但一想到今天是除夕之夜,朱元璋便強壓住怒氣,換了個話題淡淡道:“你對朕封李維正為威海衛指揮使怎麼看?”

朱標準備拼著被父皇責罵也要勸服他放棄株連計劃,卻不料父皇忽然轉變了話題,他一時不明白父皇的用意,便小心翼翼答道:“兒臣以為父皇是在磨練他。”

朱元璋哼了一聲便道:“沒錯,朕是想好好磨練此人,因為朕答應過將他交還給你,但朕不想把一個錦衣衛千戶交還給你,而是要還你一個能獨擋一面的大將,朕時時刻刻都在為你考慮,可是你又為朕考慮過嗎?你真以為朕是個嗜殺無度的人嗎?”

朱標心中惶恐起來,他慌忙道:“父皇息怒,兒臣知道父皇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朱家的千秋萬代考慮,可是父皇這樣也太累了,除夕之夜也在為國事殫精竭慮,兒孫自有兒孫福,兒臣懇請父皇能保重龍體,能像尋常父親一樣,享受天倫之樂。”

雖然朱標的回答有點不對題,但朱元璋的怒氣卻消了,長子從小就宅心仁厚,剛才那些冒犯之語也應是出於好意,他點了點頭,便接著剛才李維正的話題道:“朕想磨練他固然是一方面,但朕其實還有更深的打算。”

他走到牆邊,木杆指著牆上的地圖道:“這次從海路運糧到廣東賑災給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麼多年來朕一直在焦慮北方邊境駐軍的軍糧不足,這次從浙江海路運糧到廣東,朕發現不僅快捷,而且沿途糧食消耗不足半成,可如果從陸路用民夫和大車運糧到廣東,不僅損害民力,更關鍵是至少要消耗掉五成的糧食,朕突然發現了這個問題也同樣適用於向北方邊境運送軍糧,十幾年來從江浙、湖廣、四川遠送了大量的軍糧到北方,走的大都是陸路,這裡面至少有四成是被路上消耗掉了,假如我們改走海路,那就能省下大量的糧食,也就使北方軍糧陡增了近三成,這不就解決大問題了嗎?”

朱標做出恍然大悟的樣子,其實這一直就是元朝從江南運糧到大都的途徑,而且這個問題幾年前便有大臣提出來了,只不過當時是談及放海禁,結果被父皇一怒之下殺了,再沒人敢提及此事,父皇顯然是忘記了此事,朱標連忙讚道:“父皇高瞻遠矚,兒臣欽佩之至!”

朱元璋呵呵笑了,他對自己的發現頗為自得,其實他也知道這是元朝的運糧方式,只不過他絕不肯承認大明是在步元朝的後塵。

他又指著天津衛道:“糧食從京師走海路到天津衛,再走衛河進入大運河,最後到北平,一路暢通無阻,這樣就不用朕再花大力氣疏通黃淮運河,不僅節省人力物力,還節省了時間,但這裡面也有一個妨礙,那就是日益猖獗的倭寇,他們必然會襲擾運糧船,朕思量再三,為了早日打通海上運糧通道,大明就得改變平倭的策略,從單純防禦改為主動出擊,幾個月前,我廣海衛二千水師便殲滅了五百倭寇,由此可見這些倭寇也不過是些烏合之眾,這就是朕任命李維正為威海衛指揮使兼蓬萊千戶的根本用意,他既然能在廣東干掉五百倭寇,那也一定能替朕掃清多年襲擾我大明沿海的眾多倭寇。”

此刻朱標的恍然大悟卻是發自內心,他這才明白皇上父皇封李維正為威海衛指揮使的深意,竟是要建立海上運糧通道,他當即深施一禮道:“兒臣替李維正謝皇上的栽培。”

朱元璋微微一笑,他取出一對玉戒遞給朱標道:“朕聽說他今天得了一對孿生女兒,可喜可賀,這對戒指就是朕給他的賀禮,你替朕賞賜於給他,讓他三天後便可出發前往威海,並告訴他,在海上打擊倭寇,他有臨機處變之權,如果他能替朕蕩平倭寇,朕不僅會封他爵位,而且給他妻妾皆封誥命。”

“兒臣遵旨!”

父皇剛才已經表態他不是嗜殺之人,朱標就無法再提秦王黨一事,他只得告退走了,朱標一走,朱元璋立刻下令道:“傳令錦衣衛,羅子齊以受賄罪立刻處斬,其家人流放雲南,此案就此了結。”

他最終接受了朱標的勸告,放棄了秦王黨案,不過這並非是他心慈手軟,而是他在醞釀另一件大案,一旦燕、代諸王羽翼豐滿,新封十王能獨擋一面,那時,就是他卸磨殺驢的時機到了,此時倒不宜妄動殺機,以免打草驚蛇。

……

大年初一,葉天明一大早便得到了訊息,戶部侍郎羅子齊昨夜以受賄罪被斬,其家人流放雲南,一把高高舉在他頭頂上的鍘刀悄然放下了,葉天明長長的鬆了一口氣,與此同時,東宮派太監前來傳話,太子將在正月初五正式召見他,同時來傳令的太監悄悄告訴葉天明,聽說太子準備推薦他接替羅子齊為新一任戶部右侍郎。

葉天明不禁萬分欣喜,同時他也明白這是李維正發揮了作用,皇上放棄秦王黨案必然是太子勸說的緣故,他也為李維正的手段暗暗感到震驚,更由此知道了李維正在太子心目的地位極高。

就在他得到訊息的同時,葉老夫人得知大童童生了兩個小寶貝,便急不可耐地要前往李府去抱重外孫女,葉天明也一反常態,非但不反對,同時讓妻子和小女兒蘇童也一起去探望,就這樣,祖孫三代三個女人乘坐了馬車,帶著僕役丫鬟,浩浩蕩蕩地向劉軍師橋而去。

……

李府,李維正剛剛從東宮回來,不僅接受皇上命他清剿倭寇的旨意,同時也領到了一對皇上賜給他孿生女兒的戒指,但同時也得到了一個不利的訊息,朱元璋命他大年初四便出發前往威海衛赴任,也就是說他陪伴妻女的時間只有三天了。

李維正心事重重地回到家,大門口停了三輛馬車,葉家的幾十個僕役都等候在外,李維正知道,這是葉天明得到訊息了,剛走到臺階前,李員外便迎上來笑道:“大郎,葉家老太太、你丈母孃以及蘇童都來了,本來應是你去葉家拜年,但人家體諒你們,親自上門了,你快去拜見長輩吧!”

李維正勉強笑著點了點頭,他見父親手中拿著五六張帖子,便詫異地問道:“爹爹,你手上這些是什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