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吳非/文

2006年5月的某一天,我給霍克先生寫了一封信,這是他第一次收到來自中國讀者的郵件。如今,這位世界短篇推理之王筆下的諸位主角終於在中國悉數登場,我在感到興奮的同時,心頭也湧起淡淡的悵然——因為霍克先生已於2008年1月17日去世了。

生平

霍克全名為愛德華·丹廷格·霍克,1930年2月22日出生在紐約羅切斯特,父親埃爾·G.霍克是銀行的副行長,母親愛麗絲·丹廷格·霍克是家庭主婦。霍克從小喜歡閱讀推理,他閱讀的第一本推理小說是艾勒裡·奎恩的《中國桔子之謎》(The Mystery of Chinese Orange,1934),雖然霍克自己也認為這並非奎恩最好的作品,但這並不妨礙他喜愛上這種獨特的型別文學。霍克在高中時就開始嘗試撰寫偵探小說,這一習慣一直延續到就讀羅切斯特大學的兩年(1947—1949年)時光。

1949年開始,他在羅切斯特公共圖書館擔任研究員,同時還加入了美國偵探作家協會(MWA)分會成為會員,不時去紐約參加聚會。次年年底,他應徵進入美國陸軍,並被分派至紐約服役。這無疑給他參加美國偵探作家協會的活動製造了便利,這兩年他和許多當時響噹噹的人物成了朋友,其中就包括弗雷德裡克·丹奈[1](Fred erick Dannay)、密室之王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懸念大師康奈爾·伍爾立奇(Cornell Woolrich)、MWA的首位女性主席海倫·麥克洛伊(Helen McCloy)以及魔術師作家克萊頓·勞森(Clayton Rawson)等人。也是在此期間,霍克與名編輯漢斯·斯特凡·山特森(Hans S. Santesson)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這為霍克今後的專職創作之路埋下了伏筆。

退伍後,霍克先是在紐約的口袋圖書公司找到了一份核算貨物賬目的工作。一年後,週薪僅漲了三美元,他便於1954年1月回到羅切斯特,並在哈欽斯廣告公司找了一份版權和公共關係的工作。這些工作經歷,比較明顯地投射在霍克塑造的第一個偵探——西蒙·亞克系列的故事敘述者“我”的身上。

1955年9月26日,霍克的短篇“死人村”(Village of Dead)在《名偵探雜誌》(Famous Detective Stories)上發表,這是他第一次正式發表的偵探故事,靈感源於1953年夏天他和女友的一次約會經歷。而這個故事裡擔綱偵探角色的西蒙·亞克此後成為霍克筆下最重要也最“長命”的系列偵探。

1956至1967年間,霍克發表了22篇小說。1968年,他的《長方形房間》(The Oblong Room)獲得美國偵探作家協會的埃德加·愛倫·坡獎,同時還獲得了一份長篇小說合同,於第二年完成了長篇小說《粉碎的大烏鴉》(Shattered Raven)。霍克由此決定轉入全職寫作。1973年起,霍克作品開始在主流推理雜誌如EQMM(Ellery Queen Mystery Magazine,艾勒裡·奎恩神秘雜誌)和AHMM(Alfred Hitchcock Mystery Magazine,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神秘雜誌)上發表。

此後30多年間,霍克筆耕不輟,而他的短篇小說數量也終於在新世紀迎來堂堂千篇大關。

系列

細數霍克筆下的登場偵探,可能雙手雙腳都不夠用,在此僅挑選最耀眼的幾位主角做一簡單介紹(此次吉林出版品幾乎涵蓋了這些系列作)。

西蒙·亞克(Simon Ark):年齡超過2000歲,是紀元初期時代埃及的基督教士,在世間的主要任務是尋找魔鬼並消滅魔鬼,這個系列與玄學、撒旦、巫術或不可能的事件有關,不過到故事終了時,這些案子都會以合乎邏輯的方式來解決。西蒙·亞克最後的一篇為2009年1月號EQMM刊載的“聖誕節雞蛋(暫譯)”(Christmas Egg),此係列共計62篇。

山姆·霍桑(Sam Hawthorne):新英格蘭北山鎮營業醫生,專攻密室以及不可能犯罪,故事背景設定在1920至1940年代,首次登場是1974年12月號EQMM刊載的“屋橋之謎”(The Problem of Covered Bridge),最後一篇為2008年5月號EQMM刊載的“秘密病人之謎(暫譯)”(The Problem of the Secret Patient),此係列共計72篇。

本·斯諾(Ben Snow):西部快槍手偵探,小說雖具推理成分,不過因為人物設定關係,讀者經常可以看到槍戰和動作場面,背景時間設定為1880至1910年間。最早的探案是1961年刊登在《聖徒雜誌》(The Saint Mystery Magazine)上的“箭谷”(The Valley of Arrows),最後一篇為2008年7月號EQMM刊載的“辛女士的黃金(暫譯)”(Madam Sing's Gold),此係列共計44篇。

傑弗瑞·蘭德(Jeffery Rand):傑弗瑞·蘭德是一位密碼專家,退休前是英國隱秘通訊局的特工。蘭德系列總是帶有外國情調,基本都和密碼或諜報有關。初登場為1965年5月號EQMM刊載的“無所事事的間諜”(The Spy Who Did Nothing),最後一篇為2008年12月號的“亞歷山大真相(暫譯)”(The Alexandrian Solution),此係列共計84篇。

麥克·瓦拉多(Michael Vlado):主角偵探麥克·瓦拉多是羅馬尼亞一個吉卜賽部落的國王,口頭禪是“我只不過是個貧窮的農民”。此係列開始創作較晚,1984年,霍克受比爾·普洛奇尼之邀(Bill Pronzini,2008年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大師獎得主,塑造了著名私家偵探“無名”),替《民俗偵探》(The Ethnic Detectives)撰稿,發表了瓦拉多的登場作:“吉卜賽人的好運”(The Luck of A Gypsy),最後一篇為2007年12月號EQMM刊載的“吉卜賽黃金(暫譯)”(The Gypsy Gold),此係列共計30篇。

里奧波德探長(Inspector Leopold):康涅狄格州某市警察局重案科隊長,在霍克的短篇小說系列中,他出現的次數最多,亦是霍克筆下唯一創作數目過百篇的系列,背景設定相對較為現代,早期作品大多具有警察程式小說特徵,後期則趣味性略有增強,不可能犯罪數量上升。

創作

霍克一生共創作數量近千的短篇推理小說,平均兩週便產出一個故事,就算稱之為故事製造機恐怕也不為過!儘管如此,霍克的作品卻令人驚歎地保持齊一的高水準,幾乎每一個故事都兼具趣味性與意外性。霍克去世之後,許多讀者甚至表示喪失了續訂EQMM的興趣。

這其中秘訣究竟何在?關於這個問題,大抵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一是處處留心;二是不拘一格。

霍克是一個好奇心旺盛,求知慾強烈的人。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會用在閱讀報刊雜誌或網路新聞(這當然是在電腦普及之後的事了)。而這樣處處留心的結果便是積累了大量新鮮有趣的背景資料,實際創作時信手拈來即可。

例如,他筆下有一對還算比較新出道的偵探拍檔(最早於2002年的EQMM出場和讀者見面),叫做斯坦頓(Stanton)和艾夫斯(Ives),這兩人是情侶,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想去歐洲旅行,但又沒錢負擔高昂的機票費用,恰在此時,免費機票這樣的好事出現了,代價就是他們的行李中要包含委託人的一件貨物。好奇的讀者不禁要問,世上還有這種活兒?可偏偏還就真有,這個故事的靈感源於霍克在紐約時報上看到的一則報道。報道里描述了一些年輕人透過承接公司委託的小件貨物託運業務,可以享受超低折扣機票的好處。

霍克是美國人,但他的很多故事卻發生在充滿異域情調的地區,如中東、南亞、東亞等地,跟隨著霍克的故事,讀者彷彿也進行了一次次周遊世界的旅行。尤其令人稱奇的是,這些故事裡的場景,有很多隻有到過現場才可能寫得出來。因此,讀者自然猜想他是否鍾愛旅遊,去過世界各地許多地方。實際上,霍克每年去的地方很少,主要還是在美國國內以及加拿大,偶爾才會去芬蘭等北歐國家。

而那些栩栩如生的描寫,是得益於他閱讀導遊手冊(Guide Book)的習慣,尤其是那些配有生動插圖的畫冊,為他的寫作提供了很大幫助。

儘管霍克生前始終沒有機會來中國旅行,但他仍將一些故事發生的地點設在中國,例如2007年8月號EQMM刊載了一篇“中國藍調(暫譯)”(China Blues),安排斯坦頓和艾夫斯千里跋涉,去了一次黃河邊的農村。故事剛一開場,兩人便已經身處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了!而早在1989年,當時10月號的EQMM則讓傑弗瑞·蘭德去香港進行了一次冒險旅程,故事的名字是《間諜和風水師(暫譯)》(The Spy and the Geomancers)。

霍克的故事總能營造出兩個世界,偵探的冒險世界和真實的花花世界——無論是哪種偏好的讀者,都很難不被這亦真亦幻的奇妙感受所打動。

而說到不拘一格,則是霍克對抗古典推理老化的武器。

偵探小說發展至今,已超過160年,詭計挖掘殆盡,人物千篇一律,有時連臺詞都似曾相識。讀者不禁要問,偵探小說的前途在哪裡?霍克曾舉山姆·霍桑醫生的不可能犯罪系列為例,對此類問題進行了簡單的剖析。

以約翰·狄克森·卡爾為代表的一些作家曾經指出,密室問題的解答種類必然是有限的,也就是說,讀者只需要採用窮舉法,就一定可以找得到正確的破解方法。古典推理要在當代繼續開拓新的生命力,詭計的外延需要拓展,某些並不直接關聯謀殺手法的元素必須成為詭計的有機構成。

偵探小說作家的首要任務是要說一個好的故事,其次才是推理和偵探。詭計只有達到和故事的高度結合,其本來面貌才可能被淡化。因此,故事比詭計重要,這一點對於新世紀的推理小說創作是毋庸置疑的。山姆·霍桑系列,幾乎全部依循此理念而生,霍克把新瓶裝舊酒的技巧玩得老道嫻熟,令人驚歎。故而,霍克的大部分故事乃是先構思完成故事大綱,再予以安插合理的解答——對霍克而言,酒可以不甘醇,但瓶子不能不漂亮。

小偷尼克(Nick Velvet)系列堪稱對此理念的最佳詮釋,在考慮“這次又發生了什麼案件”或是“使用瞭如何巧妙的詭計”這樣的問題之前,讀者首先要問的是:尼克為什麼要偷東西。小偷的任務是偷東西,這本是日升日落般的簡單道理,可霍克硬是鬼才地打造了一個地平線,變了的觀日角度,真是讓每日都是嶄新的一“日”:小偷尼克只偷不值錢的東西——用過的袋泡茶、褪色的國旗、玩具老鼠、池中的清水……無所不偷,也無所不能偷。

故事本身有趣還不夠,霍克時常創造出一些驚人的嶄新謎團。他寫過一個著名的短篇,題為“漫長的下墜”(The Long Way Down,1965),不僅入選了1968年的經典密室選集《密室讀本》(The Locked Room Reader),還被改編成上世紀70年代黃金強檔電視劇《麥克米蘭和妻子》(McMillan and Wife)中的一集。故事講的是一個男人從摩天大樓的窗戶跳了下去,可樓下的街道卻人來車往,一切如常。正當人們以為發生了憑空蒸發的靈異事件,跳樓男子卻在四小時後砰的一聲終於著陸身亡!故事的創意和解答都令人拍案叫絕。

可以說,霍克完全就是為短篇推理而生的。他的故事創意和謎團設計,猶如持續新開的枝椏,讓古典推理這棵老樹迎春般地綠了。

作為作家的霍克才華橫溢,生活中的他則是一個十分謙遜和平易的老人,因此在推理圈內頗有人緣。他去世後,很多著名作家、編輯紛紛撰文追憶,而有更多讀者,他們如數家珍地在論壇上分享著自己與大師交流的點滴。

受邀寫作這篇導讀時,我一邊翻閱與霍克先生的通訊記錄,一邊感嘆光陰飛逝。去年的這個時候,羅切斯特剛開始飄雪,天氣有點兒轉冷。眨眼之間,又是一個冬季,上海已颳起凜冽的風——歲月長,衣衫薄,幸而愛德華·霍克為讀者們留下了如此之多的好文字,足夠織成一條溫暖綿長的紅毯,五光十色的偵探們逐次走過,群星熠熠——這個夜晚,什麼也不缺。

2008年12月6日於上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