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鍛鋼之法(2 / 2)

不過另外一個促進華夏不斷改進鍊鐵鍊鋼的因素,是因為華夏境內的鐵礦石,雜質實在太多了,為了解決雜質問題,華夏的勞動人民才想方設法,在每個環節上改進鍊鐵鍊鋼工藝。

早在戰國時期,出現了在鐵水中加鹼性石灰進行脫雜質的技術,石灰可以促進礦渣的析出,還可以吸附磷硫雜質。而西方十九世紀末,才找到這種加入鹼性物質脫去雜質的辦法。

曾經在泉州出土過明代鐵錨,重達去七百五十公斤,經過檢測磷硫含量比現代優質鋼還要低兩三倍。

相比之下,地中海附近的鐵礦石除了含硫量高,雜質很少,但偏偏兩千年裡,西方都沒找到除硫的方法,以致鍊鋼技術毫無進展。

當然,當時的阿拉伯地區鍊鋼技術不低,雖然可能和華夏有些差距,但是還是比西方強了不少,至於其中原因,有說法是絲綢之路促進了華夏和阿拉伯地區的文化技術交流。

所以說,交流是促進進步的動力,閉門造車,是很難一直走在時代前列的。

炒鋼法的最後步驟,就是對氧化後熟鐵或鋼進行多次摺疊鍛打,進一步滲碳後,成為百鍊鋼。

當然炒鋼法也不是全無缺點,其不容易控制碳的含量,製作更加費時廢力,於是灌鋼法應運而生。

晉張協的《七命:“銷逾羊頭,鏷鍱越鍛成,乃煉乃鑠,萬闢千灌,豐隆奮椎,飛廉扇炭。”

李善注:“闢謂疊之,灌謂鑄之”。

東漢末年,已經出現了灌鋼法的雛形,這個時期的鍊鋼技術的集大成者,便是環刀。

此世的環刀,和後世的主流武器完全不同,按後世的眼光來看,其刀長一米二以上,刀寬三厘米,但刀刃最厚之處,卻達到了一厘米,相比之下,後世西方的重劍,劍刃最厚也只有四毫米左右。

這是因為,一柄好的環刀,往往需要幾十層鋼反覆摺疊鍛打而成,拿在手裡,倒像是一根鐵條,但在百鍊鋼的強度支援下,卻有著馬戰步戰皆宜,兼具揮砸砍切,突刺破甲的優點。

如今鐵匠們正在做的,就是嘗試不用鍛造方法制造出環刀,最後進行強度對比的實驗,找到其中最為合適的。

袁熙看著鐵匠們一錘錘的打在鐵塊上,不禁有些感動,華夏正是有無數這樣的勞動人民,用雙手艱難克服著一個個障礙,才匯聚成了時代的洪流,推動著歷史程序。

一眾鐵匠見袁熙帶著眾人進來,連忙就要行禮,袁熙大聲道:“不妨事,你們先打完!”

屋內極為嘈雜,袁熙將聲音提到最大,眾人才勉強聽見,連忙轉身,繼續繼續掄起錘子來。

他們動作有些生硬彆扭,是因為按照袁熙的要求鍛造,和他們先前的手法習慣並不太一樣。

因為他們正在在打造的環刀,是按袁熙提出的改良後的灌鋼法打造的,又採用了一些夾鋼方向的改良,最後效果如何,誰也心裡沒底。

灌鋼又叫團鋼法或生熟法,是中國早期鍊鋼技術一項最突出的成就,東漢末年明,南北朝時期才開始推廣完善。

袁熙依照後世的記憶,讓工匠分別採用三種方法改良。

生鐵陷入法,生鐵改覆蓋法,生鐵澆淋法。

不同的工藝,不同的鋼鐵品質,都會影響最後的成品質量,所以才要找到最合適的方法。

這時候已經有個鐵匠將環刀的雛形打了出來,他用鐵鉗夾著通紅的劍身,走到了一個巨大的木桶面前,將之放了進去。

只聽嗤嗤作響,鐵匠將劍身提了起來,上面竟然著起了火。

眾人的目光不由被吸引過去,這便是袁熙第二種新的想法,油淬法。

不同於此時已經明的水淬法,後世的油淬法可以讓刀劍具有更多的韌性,而水淬法有較高的剛性。

當然,根據鋼鐵品質的不同,也不能說油淬一定高於水淬,真正好的武器,硬度和韌性都要兼具,只能透過之後的試驗去看。

不過雙管齊下,袁熙自忖應該能將環刀的品質提高一個層次。

至於高多少,他心中也沒譜,但只要比先前的刀能多耐幾次揮砍交擊,就將會在戰場上,決定持有者和敵人雙方的生死。

(本章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