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章 行事風格(2 / 2)

“只有打下青州,主公地盤才能連成一片,才會有穩定的後方。”

“如今時機已經成熟了。”

袁熙信中嘆息,現在包括諸葛亮在內,幾乎所有的謀士都認為,下一步要打的是袁譚。

因為袁譚太不可靠了。

相對於已經成為死敵的諸侯,有時候鼠兩端的勢力更為麻煩,因為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背刺你。

袁譚便是這樣,雖然他表面上沒有和袁熙開戰,實際上私下裡的小動作已經是遠遠乎這邊的底線,如今其又背叛袁氏,投靠曹操,袁熙已經有了出兵的藉口。

袁熙沉默了一會,說道:“聽說他在琅琊做得很過分。”

諸葛亮沉聲道:“亮並無私心。”

袁熙回道:“我當然知道,所以才這麼說。”

“袁譚現在野心已經膨脹,我倒不害怕和他開戰,但是若是攻入他的地盤,只怕當地百姓會遭荼毒,包括琅琊郡在內。”

“軍師可有準備?”

這次輪到諸葛亮遲疑了,但他稍一思忖,便出聲道:“只要爭奪天下,傷亡便在所難免。”

“亮不能代表他們說什麼,但若不盡快終結,只要讓他們下場更加悽慘。”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袁熙聽了,舒了一口氣,“軍師能這麼想,自是最好。”

“我打算一旦準備完畢,便從淮水東海幽州三路攻打青州,和他做個了斷。”

“越早開戰,就越能逼他回頭,不然等到了徹底決裂那一天,雙方便是不死不休了。”

“接下來的事情,便有賴軍師了。”

諸葛亮領命,隨後對袁熙拜道:“巢湖一戰,亮用兵無能,連累很多兵士身死,還讓太史將軍受了重傷,實在是慚愧。”

袁熙安慰道:“軍師何必如此說?”

“第一次上戰場,能做到軍師這樣,已經是遠我的預料了,換我自己,未必能比軍師做得好。”

諸葛亮搖頭道:“不,我事後覆盤,現自己所作所為太過冒險,將敵人退兵的賭注壓在太史將軍身上,和賭博無異,也沒有給自己留備選的後路,今後我會痛定思痛,絕不讓這類事情再次生。”

袁熙心道其實自己已經多少有預料了,因為後世讀史的時候,他就現,諸葛亮用兵的風格,前期和後期很不一樣。

尤其是其六出祁山的第一戰,裡面就充滿了孤注一擲的冒險意味,和最後一次五丈原時,司馬懿評價的諸葛亮平生用兵謹慎的風格大不相同。

這也是爭議最大的一次,很多後世的史書,都將其中關鍵歸結於馬謖失街亭和諸葛亮的識人不明,但其實這種評價,並沒有還原當時諸葛亮戰略意圖的真相,對於無論是諸葛亮和馬謖,都是不公平的。

相比於隴西方向蔡氏攻打魏國的主力,馬謖去街亭,並不是去進攻的,而是去防守的,要說失誤確實有,便是諸葛亮將時間算的剛剛好,沒有留給馬謖充足的反應時間。

因為馬謖趕去街亭,走得是山路,按距離來算,大概有八百里左右,走了不到一個月。

這等於一天走三四十里的山路,對兵士來說極其難以做到,而且這一路上,是沒有補給的!

這等於兵士自帶武器盔甲,以及至少五六十天的後勤糧草,這些幾乎都要靠兵士的兩條腿揹負,這其中多少重量,算算便令人瞠目結舌。

而最後馬謖能夠按時趕到,已經比當世絕大部分將領要強得多,雖然有人會說,趕去阻擊的張郃,差不多的時間走了一千四百里,不更加厲害?

然而事實上,張郃走的是平原大路,肯定有騾馬相助,這難度可比步行山路低多了。

這產生了一個被後世詬病至今的問題,馬謖是因為山上紮營,是真的因為不知兵嗎?

而這便涉及到了一個幾乎沒有人提過的軍事常識。

蜀國出兵的時間是春天,此時天氣雖然轉暖,但溫度應該並不高,兵士可能也是剛剛換下冬衣不久。

但馬謖這條行軍路線,兵士帶的東西極多極重,必然不可能穿戴厚重的衣物,長久行軍導致出汗,兵士極大可能選擇單薄透氣的衣物。

問題來了,兵士穿春衣的話,能不能在山谷中紮營?

答案是可以,但後果很難預料。

因為山谷的凹型結構,導致山間多風,謂之下堂風,春秋之交在深夜之中,山谷中的氣溫,會比山上低十幾度。

人對氣溫變化是很敏感的,別說十幾度,就是幾度都可以導致人體不適,更別說長途奔襲,身體狀況不如平時的兵士了。

要讓兵士在溫度如此低的山間露營,第二天的後果一想便知,別說作戰了,就是能不能站起來都是個問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