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腦袋更重要的

小說:瘋狂人類進化史 作者:史鈞

以受精卵為起點,人類大腦從無到有到極度複雜化,已是一個可以研究的過程。卵子受精後大約12天出現神經元。一個月後,簡單的大腦已經形成。第二個月,大腦出現快速生長,比其他所有器官都更快。第三個月是決定細胞神經元數量的關鍵時期,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神經元都在不斷分裂,在這段時間提供充足的營養,大腦將會得到更好的發育,所以,孕婦的早期營養保障非常重要。

接下來,神經元繼續不斷增生並分佈到恰當的位置,像洋蔥一樣層層堆積起來,一共會堆起六層,到胎兒9個月時,一個完整的大腦已基本裝配就緒。這麼大的腦袋,對母親已經形成了威脅,餘下的生長要移到體外進行。

在出生後的兩個半月直到兩歲之間,嬰兒的大腦再次迅速增大,這一時期是神經元形成連線的高峰期,同時也是嬰兒接受大量外界知識的時間。新世界的各種聲光訊號一擁而至,嬰兒神經連線同步爆發,速度是如此之快,僅僅唱一支兒歌的時間,他們的大腦已經長出十幾萬個連線。半年之內,小傢伙的大腦要增大一倍以容納新增的神經連線。接下來幾年,腦袋仍然保持快速增長,大概到5歲時,已非常接近成年大腦了。而他們的身體遠遠沒有跟上大腦發育的速度,使得小孩看起來都是大頭娃娃。這是聰明的發育策略,他們選擇首先發育至關重要的大腦,以便擁有更長的學習時間,為掌握更多生存技能打下基礎。至於身體遲些發育,並不是大不了的事情,因為大多數事情都可以由父母代為完成。

令人吃驚的是,人的大腦幾乎不會完全停止發育,就算是20歲以後的成年人,只要不停止用腦,還會有新的神經元和神經連線持續生成,且不同的刺激可以引發不同的大腦生長方式。事實證明,大腦存在高度可塑性,反覆練習確實可以提高某方面的能力,這也是人類巨大潛力的源泉。或許我們可以透過不斷的努力,不停地從一個人變成另一個人,直到讓所有人刮目相看。

如果僅從解剖學角度觀察大腦,可以說平淡無奇。吃過豬腦的人都知道,大腦像一塊豆腐,而且是質量很差的豆腐,沒什麼味道。事實上,大腦的精細結構極度複雜,成人大腦約有100多億個神經元,和700萬平方公里的亞馬孫雨林中的樹木數量相近,另外還有1000多億個神經膠質細胞,那就相當於10個亞馬孫雨林的樹木了。每個神經元與其他神經元之間都存在幾萬甚至十幾萬個連線,如同亞馬孫雨林中的樹葉般密集,彼此形成了極其繁雜的神經網路。眼睛、耳朵、面板等感官收集的訊號,就在網路之間傳遞、儲存、回憶,最終形成意識和知識。腦袋越大,可以容納的知識就越多,但這並不表明腦容量可以決定一切。

腦容量是表示腦袋大小的重要指標,常被用來衡量不同動物的腦部發育情況。黑猩猩和人類體重相近,腦容量卻只有400毫升左右,簡直裝不下一瓶白酒,而人類的腦殼可以裝下大約三瓶白酒,當然,那並不是酒量大小的物質基礎。

因為腦容量小,黑猩猩幾乎沒有額頭,它們眼睛上面就是頭髮,外加幾道皺紋,看上去老態龍鍾,表情木訥,毫無情趣可言。人類則不然,眼睛上面有好大一塊裸露的面板,被顱骨撐得發亮,明擺著是一塊光閃閃的招牌,上面似乎寫著幾個大字:我很聰明。

人類的腦袋不只在靈長類中可以稱王,在哺乳動物中也首屈一指。當身體尺寸大致相同時,人類的大腦約為其他哺乳動物的7倍。當然,我們不應該和大象或鯨魚比大小,它們的腦袋大小約是人類的6倍,那只是因為龐大的身軀需要龐大的腦袋。

我們很容易形成這樣的觀念,腦袋越大的動物越聰明,但只要換個角度解讀,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以螞蟻為例,它們的腦袋確實很小,我們有理由鄙視其為螻蟻之輩,它們簡直都談不上擁有腦袋。不過,生物學道理很簡單,腦袋小並不是被上帝拋棄的結果,而是身體大小決定了神經元的數量,如果螞蟻擁有人類這麼大的腦袋反而是負擔。

蜜蜂會同意這種觀點,它們的大腦只有1立方毫米,約100萬個神經元,但仍然能做很多複雜的事情——戰鬥、採蜜、互相交流、飼養後代、保潔巢穴等,有時也需要抓緊時間交配,甚至在蜂巢中爭風吃醋。有人認為,蜜蜂甚至比嬰兒的學習能力都強。換句話說,它們腦袋雖小,但並沒有影響生活和繁殖。

時常被人類鄙視的老鼠等齧齒類動物,比人類出現得更早,但依然獐頭鼠目,那是由於齧齒類動物的大腦結構與靈長類完全不同。它們的神經元大小與腦容量成比例增長,因此,容量增大並不能使神經元數量增多。既然如此,為什麼還需要大腦袋呢?

這種機制還約束了齧齒類動物的體型,體型越大,需要的腦袋也越大。既然腦袋大不了,體型相應也大不了。正因為如此,現在的齧齒類動物都是小個子。

假如小鼠想要擁有與人類相同的處理能力,腦袋需要比人腦大出6倍,顯然,對於它們來說,頂著10升水桶那麼大的腦袋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只能接受較小的腦袋。重要的是,那麼小的腦袋已經夠用了,它們生活得很好,繁殖也很成功,總體數量比人類還多,何況人家一直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

所以,腦袋並不是越大越好,那只是身體應對環境的工具而已,超出標準的工具就會變成累贅。如果腦袋真的越大越好,每種動物都應該努力放大自己的腦袋,這個世界將存在各種智慧生物與人類一較高下的奇幻局面。但事實卻是,更大的腦袋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麻煩,因為那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大腦袋除了造成生育困境,還會消耗更多的能量和營養,而動物攝取營養的能力與消耗水平基本已飽和,一旦提出了額外的物質需求,就需要其他部位做出相應的犧牲。也就是說,腦袋變大可能需要以其他器官變小為前提。

有一種小小的孔雀魚被選作實驗動物,用以測試大腦與其他器官的比例關係。之所以選中孔雀魚,不只是為了觀賞,主要是這種漂亮的小東西竟然有簡單的數學計算能力,基本可以作為智力的參考指標。

孔雀魚與其他魚類的產仔方式不同,它們可以直接生出小魚,這種生育方式叫作卵胎生,後代數量非常明確,生下幾個就是幾個,和產卵後體外孵化的方式完全不同,可以更方便地計算生育效率。

研究人員運用人工選擇得到了腦袋更大的孔雀魚,結果發現,在腦袋增大的同時,它們的腸道都有不同程度的縮小,且縮小比例大大超過腦袋增加的比例,提示增大腦袋代價更高,甚至是增加腸道代價的兩倍。這給孔雀魚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它們有時雖然表現得更聰明,但因為腸道吸收能力降低,營養水平跟不上,結果導致後代數量明顯不足。這是典型的得不償失,人類也無法逃脫這種制約。

很多動物,特別是食草動物,腸道都是百轉千回的。而人類的腸道明顯縮短,那正是腦袋增大的代價。好在優秀的大腦可以展開更有效的捕獵和採集活動,人類可以吃到更為精細、容易消化的食物,因而獲取更為豐富的營養回報,對腸道的依賴性也比牛馬等動物大為降低。這是典型的拆東牆補西牆的策略,卻收到了意外的效果——腦袋越大,腸道越短,我們的身材也就更加好看。

現在看來,很多動物都面臨著營養與智力的平衡問題,只有人類能夠承受意外損失,從腦袋增大中得到的好處遠大於損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