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進化論是進化論,生活是生活

小說:瘋狂人類進化史 作者:史鈞

為了支援達爾文的進化理論,赫胥黎(Thomas Huxley)於1863年出版了《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從解剖結構上論證了人類與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存在密切關係,一棒子把人類打進了動物王國,從此可以從動物學視角解讀人類行為。這一結論在當時的英國引起了強烈轟動,一位虔誠的女教徒曾不知所措地說:“我的上帝,讓我們祈禱這不是真的。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希望沒有更多的人知道這件事。”

與此類似,100多年後,英國著名進化論學者道金斯(RichardDawkins)出版了《自私的基因》,書中大量使用隱喻和擬人的寫作手法,並暗示利他行為的本質只是一種偽裝,本質動機是基因驅使的自私行為。這種道德暗示讓很多人感覺不安,有些生物學者也表示不能接受,很多人感覺這本書讓他們受到了精神創傷,道德世界似乎因此而轟然崩塌。道金斯本人對此感到非常無奈,該書的核心是講述基因行為,而非描述人的心理和情感狀態。如果把書名改為《無私的個體》,可能造成的誤解要少很多,但那又很難表達理論的精髓。

其實,進化論從誕生以來,就一直蒙受各種誤解,不斷遭到指責。很多人相信進化論對道德和倫理觀念具有強烈的衝擊作用,人類文明將因進化論而淪喪。可事實卻是,自《物種起源》出版以來,西方並沒有出現明顯的道德滑坡,倒是很多存在道德瑕疵的人根本不懂進化論。儘管進化論從來都不是心靈雞湯,但也絕不是道德毒藥。

對進化論的誤解,一方面是因為沒有掌握理論的本質,那需要長時間的思考和學習,是漫長的知識積累過程,很難在短期內解決,所以誤解不可避免。特別是進化論介於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內容博雜而深奧,存在大量思辨空間,看似非常容易理解,幾乎每個人都懂得其中的原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就連進化論的另一位先驅華萊士(Alfred Wallace)和達爾文之間也存在巨大的理解偏差,兩人關於性選擇的觀點幾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達爾文為此只好仰天長嘆:“誤解的力量太頑固、太強大了。”因乳糖基因操縱子模型而獲得諾貝爾獎的生物學家莫諾(JacquesMonod)對此深有體會,他評論說:“進化論的麻煩在於,每個人都自以為理解它。”哈佛大學的進化論大師邁爾(Ernst Mayr)也曾感嘆說:“自1860年以來,沒有哪兩個作者對達爾文主義的理解完全相同。”由此可知,對進化論的誤解不但存在,而且將長期而廣泛地存在,特別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無法與作者直接交流,而他們往往選擇相信自己的判斷,這是人類自大心理造成的錯覺,這種錯覺會不同程度地加深誤解。如果他們不去思考,他們的錯覺會少很多。

在進化論科普寫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常用的修辭手法,比如隱喻和擬人等。書中提到的“嫌棄理論”,就是典型、省事的隱喻性表達方式。我無意證明男人真的嫌棄年老的女人,那主要指的是一種機率和趨勢,而不適用於具體的某對夫妻。事實上,在現代社會,進入更年期的夫婦仍然可以保持較高頻率的性活動,不過與年輕人相比,較為年長的夫婦的性交次數無疑是下降了。要想把這個事情說清楚,可能需要一大段枯燥的文字,但用“嫌棄”這個詞卻能起到非常簡潔的表達效果,讀者可以藉此迅速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閱讀進化論文章,必須適應此類似是而非但有助於理解的詞彙。作者並不抱有任何性別歧視的觀點,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更不會有。

所以,閱讀進化論科普作品,首先就要容忍並理解隱喻的手法,特別是女性讀者,不要輕易被諸如嫌棄、風騷之類的措辭所激怒。比如“女性為了拴住男性”這樣的句子,本意並不是說具體某個女人真的有意識地在做這種事情。這種表達就像是說“植物為了得到更多的陽光”一樣,植物本身並沒有清晰的意圖,可是這種形象的說法很容易理解,而且表達的結果是正確的,因為植物確實需要更多的陽光,就像女人確實想要得到優秀的男人一樣。

另一個理解要點是正確把握時間尺度,比如隨便一句話,“有了工具的人能吃到更多的肉食,身體也更加強壯”,看起來輕描淡寫,其實是極其緩慢的進化過程。幾乎所有生物性狀的出現和穩定都是長期進化的結果,可能需要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的變異和擴散,但我並不想用一大堆諸如侏羅紀、三疊紀這樣的名詞來形容黑暗的時間隧道,就算讀者確切知道到底有多少萬年,也並不能真正體會那些數字的真實含義,因為我們的生命只有短短數十年,我們只要知道時間非常久遠就好了。同樣的道理,當提到男人出於雄性競爭的需要而不斷增加身高時,肯定都是相當漫長的過程,絕非一夜可以實現。

理解人類性狀的多樣性也同樣重要。本書中提到的某些性狀往往是主流性狀,比如說女人喜歡身體更加強壯的男人。不可否認,有些御姐也確實喜愛文弱的奶油小生。生物多樣性是進化論的重要視角,這個世界只有某種性狀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且也不可持續。如果所有男人都只喜歡一種女人,競爭將變得異常激烈。所以,會有女人喜歡矮個子男人,也會有男人喜歡面板不是太白的女人,他們稱之為黑珍珠。此外,如同性戀、虐待狂等,都屬於非主流的多樣性範疇。

但在具體每個性狀的多與少之間,我們只能泛泛帶過,本書很少列舉枯燥的統計數字。不過讀者應該明白,很多生物性狀都是機率性事件,比如說男人比女人更高,或者說女人比男人白,都是在大樣本統計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你的鄰居出現了相反的情況,或者女朋友的身高超過了你,都不能否定這些結論。

另外必須指出,儘管本書努力嘗試用文學性的語言表達科學的問題,可兩者畢竟不是一個領域,所以存在大量敘述方式的隔閡。文學語言中可以出現“當我想你的時候,你不在身邊;我最需要你時,你已走遠”這樣溫暖的句子,生物學者就很難寫得如此肉麻,如果改成“當我發情的時候,你不在身邊;我想交配的時候,你已走遠”,又明顯缺乏小資情調。這些都需要得到讀者的諒解,你們應該不斷提醒自己,正在閱讀的是科普作品,而非文學作品,這樣就會對作者的行文水平有起碼的寬容。

需要提醒的是,不必因為讀了這本書就自以為洞察人生,其實社會複雜依舊,每週依然是七天,房價還是那麼高。我們需要的只是從容的生活態度,輕鬆悠閒地看待人生。你還要清楚地知道,文章中出現了大量性愛方面的討論,那並不是什麼生活小貼士,也不是心靈雞湯,更不是上床指南,只是赤裸裸的進化論知識。你不必在每次恩愛之前都考慮對方出於什麼進化目的,能得到多少遺傳回報,或者受到了什麼激素的驅使,更不要因對方睪丸太小或者乳房太平而產生這樣那樣進化方面的疑問。你們只要兩情相悅,在一起享受發自內心的快樂,那就已是自然選擇的重要目標。至於具體科學機制,不必在意太多,也不要每次都把自己當成進化論的實驗樣本,那樣實在是太多慮了。就像穿上一件棉衣會感覺溫暖,卻沒有必要去追究棉衣的保暖機制到底是什麼,你只需要享受這種溫暖就可以了,那就是生活。

我的建議是,進化論是進化論,生活是生活,如此而已。你只需要開心就好,本書只是開心生活的一道甜點。你們可以繼續發情,不停做愛,反覆體驗春花般美妙的高潮,就算以前沒有嘗試過,以後也必然會經歷這些有趣的過程,而完全不必再去思考其中的進化意義。

最後還要強調一點,進化論科普寫作的困難在於,作者首先必須設法讓非專業讀者能看進去,讓不懂的人也能看懂,至少裝作能看懂,所以絕不能出現過於密集的專業詞彙。為實現這一目標,我一直努力避免羅列專業詞彙和原理曲線圖之類的原始材料。我的原則是,能用文字說清楚的問題,就絕不借用其他表達方式,並始終堅持把趣味性放在與知識性同等重要的地位,否則大家還不如去讀論文。我給自己定下的標準是,最好使讀者每讀一頁都能發出一次會心的微笑,當然這隻針對具有良好幽默感的讀者而言,不然就算我直接去搔你們的腳心恐怕也無濟於事。只是注重可讀性的同時,嚴謹程度就要受到一定損失,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我們很難一邊開著略顯重口味的玩笑,一邊正兒八經地思考基因多型性的選擇性清除作用。但只要能真正享受到智慧的樂趣,這點兒損失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吧。

我私自把科普寫作分為兩類,即軟科普和硬科普,兩者都是為了讓讀者瞭解相關的科學知識,不過表達途徑完全不同。硬科普幾乎就是論文的翻版,寫作過程非常嚴謹,重要的知識點都要說明來源,或者直接引用參考文獻,或者標明“某某博士在某某雜誌上發表的某某論文指出”。這種表述雖然看起來很上檔次,距離可讀性卻有一段不小的間隔,遠比兩腿之間的距離大得多。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數易其稿,我為此至少閱讀了幾百萬字的論文和專著,把相關知識點羅列出來、編出號碼、一一標明出處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那必定會影響閱讀趣味。否則一個故事正說到高潮,突然像釘釘子一樣強行插入一個參考文獻編號,肯定就像正在做愛時有警察破門而入一樣讓人敗興,或者是一碗煲得恰到好處的八寶粥卻被灑進一把堅硬的沙子,那無論如何都會讓人感覺不舒服。

當重視可讀性而弱化嚴謹性時,硬科普就變成了軟科普。我更傾向於文章的流暢性和幽默感,讀來如行雲流水、趣意盎然,這樣的文章更容易獲得讀者的喜愛。而且我認為軟科普對知識的宏觀把握能力要求更高,因而寫作難度更大,只是需要和讀者達成這樣一個協議:你讀我的文章,最好相信我介紹的內容,雖然不一定完全正確,但也絕對沒有信口開河,每個知識點基本都有堅實的研究基礎。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相信我,那就索性當作八卦娛樂消遣好了,至少可以作為茶餘飯後吹牛的談資——很多人都不知道女人為什麼會比男人更白——而吹牛是不需要提供參考文獻的。如果你在唾沫橫飛的同時,突然指出這個知識點出自《自然》雜誌某某卷某某期某某頁某某行,對面的聽眾肯定心意闌珊,鬨然散去。

本書的寫作風格就是我看待進化的態度。進化並不總是冷漠的、中性的,或板著臉孔的適者生存,有時也會很溫暖,充滿了色彩和趣味,可以作為生活的朋友,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文化、宗教、信仰、道德等這些生活的調味劑,都只是進化的產物。人類社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有關愛、有忠誠、有幽默、有勇氣,有時還有愚蠢,所有這些都是進化的結果,只是其中的科學邏輯還沒有被充分挖掘。

本書最後雖然涉及文化進化,但限於篇幅而沒有充分展開。在我看來,文化現象類似於生命現象,也接受自然選擇的考驗。文化傳播的過程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相似的文化會搶佔相同的生態位,適應環境、有利於傳播的文化必將處於優勢地位,否則就會遭到淘汰。比如尊老愛幼的文化觀念,會在各種人類社會不斷得到認可。有些人在文化的影響下,並不在意能傳下多少基因,而更在意能否青史留名。這是一種與人體進化平行的進化途徑,極有可能成為自然選擇和性選擇之外的第三種驅動人類進化的重要力量,那就是文化選擇——對文化做出選擇,同時也對人類的行為作出選擇。那是另一個複雜而奇妙的進化歷程,其意義將不弱於人體進化本身。其綜合作用的結果將不斷驅動我們擺脫動物性的約束,最終成為遠離庸俗趣味的真正意義上的人。

在進化的那端,人類的未來,或許真的不可限量。

2015年2月,乙未春節

定稿於安徽鳳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