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什麼是“古詩”?

各位朋友,我們又見面了。

光陰過得快。我記得我們講完《詩經》的時候,還是熱天,不知不覺之間,三伏天已經過完,天氣涼快了。光陰就是這樣,在寒暑之間,悄悄地就離我們而去,蘇東坡說是“卻不道,流年暗中偷換”,對一個詩人來說,也是讓人很感慨的事情。我記得我當小學生的時候,唱過一首歌,是音樂課老師教的,名叫《秋風》,是黃自譜的曲,李叔同先生(就是弘一法師)填的詞,歌詞非常簡單:“去年我離開你們,你們正穿新棉襖;今年我來看你們,你們變胖又變高。你們可曾記得,池裡荷花變蓮蓬?花少不愁顏色,我把楓葉都染紅了。”非常好的一首歌,小學娃娃一學就會,記了一輩子。

伏天以前,我們從《詩經》裡面選了八十多首詩,講了十九講。現在我們開始進入漢代古詩。為什麼不直接就開始講唐詩呢?這是因為,從《詩經》到唐詩,這個時間跨度太大了,它中間有一個過渡階段,就是漢代以來的“古詩”。我們要讀了這些古詩,才能大體瞭解從《詩經》到唐詩所經歷的變革。

《詩經》基本上是四字一句的“四言詩”,而唐宋以後的詩歌,基本上是五言或者七言。從四言詩過渡到唐宋以來的“近體詩”,這中間有一座重要的橋樑,就是西漢時期興起的五言詩。五言詩雖然只是每句比四言詩多一個字,但多了一個音符,多了一個詞位,因而能表達更豐富的內容。五言詩的代表作,是《古詩十九首》。當然,五言詩並不是從這十九首古詩開始的,早在它們之前,西漢的李陵、蘇武等人就寫過五言詩了。但《古詩十九首》是五言詩作為一種成熟的詩歌體裁的代表,歷來對它的評價都是很高的。

《古詩十九首》,大部分完成於東漢時代。當初那些詩人們寫這些詩的時候,並不叫“古詩”,就叫“詩”。這個名字是進入六朝以後,後人蒐集、編篡前代詩人的作品,把它們編入《樂府詩選》的時候,給它們取的。因為這個時候距離這十九首詩的出現,已經過去百年以上了,所以編篡者就把這些詩歌叫作“古詩”,以區別於他們自己所生活的時代的那些詩歌。經過這個命名,《古詩十九首》的名字就定下來了,從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

把這些詩命名為“古詩”,是很準確的。因為從那以後,主要是在隋唐時代,詩歌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連詩歌的名稱都變了,叫“近體詩”。所謂“近體”,就是指發端於南北朝末期、從隋唐以後流行起來、有固定格式的詩歌,它們和古詩在格式上的最大區別,就是詩歌的格律變嚴格了,多了很多規矩和限制。

在南北朝時代,發生了中國文化史上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佛經傳入中國,需要翻譯。佛經的原文是用印度的古代梵文寫的,一個字有很多個發音,非常之複雜,這就促使我們反過來審視中國文字發音的獨特性。劉宋時期的沈約,由此發現了漢字的“四聲讀音”,即一個字有四種聲調,並且由此總結出聲調的“平仄之分”,發現它們對漢語的音韻美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這是古詩寫作的時代所沒有意識到的,《詩經》的時代就更沒有這些知識。這些聲韻上的新發現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就促成了隋唐時期詩歌音律的嚴格化,對詩歌的音韻結構,包括其中文字的表現形式,從音韻美、形式美的角度,做了許多格式化的新規定,這就是“近體詩”格律的由來。

本來,從《詩經》到六朝以前,詩歌都是要講究格律的,但格律非常寬鬆,近體詩用嚴格的格律把詩歌束縛起來,也可以說是把詩歌武裝起來,使詩歌內涵的音韻之美、音樂之美,得到格式化的表達,這種格式化的東西,就是近體格律,它對詩歌的音韻規定要嚴格得多。如果用近體詩的格律來看古詩,有很多在形式上都是不合格的。當然,我們不能用後人定的辦法去要求前人,只能說是從近體詩開始,詩歌的音韻美有了格式化的發展,從唐宋一直沿用到現在。這中間,五四時期以後,一度興起過白話詩,又叫自由詩,曾經把近體詩的格律完全廢除,從詩歌的形式上確實是一種解放。但這種解放還沒有維持一百年,當社會革命時期轉入新的社會常態以後,白話詩的意識形態背景逐漸消失,它的宣傳功能也逐漸失效,整體上白話詩就開始式微了。今天有許多中老年人,又重新學習寫傳統詩歌,但基本上寫的都是這種格律嚴密的唐宋以來的近體詩,很少有人再去學寫古詩了。

我們這個講座,就以《古詩十九首》為主要內容,另外補充了李陵、秦嘉、曹操、曹植這四位詩人的五首詩。透過這些作品,我們就能大體瞭解漢代五言詩的成就,瞭解它作為一座重要的橋樑,在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