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講:古詩十九首·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這一首詩仍然是表達閨中少婦對丈夫的思念。

它從月光開始寫起:“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羅床”又叫“匡床”,是一種三面都用短欄杆或者擋板圍起來的老式床。這個“緯”通“圍”,就是指匡床三邊的圍欄。這位思婦月夜難眠,看著月光越來越明亮,入室照床,這就更睡不著了。這樣的寫法,不僅能增加詩歌的場景美,而且是很符合生活常識的。月夜對睡眠的影響,有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原因。首先是明亮的月光會形成光干擾,這是物理原因;其次是月光會影響心情,讓人更難平靜,這是心理的原因。這個心理原因也是有科學根據的。大家知道,海洋的潮汐現象是和月亮密切相關的,月亮的引力在影響潮漲潮落。人的身上,封閉的血液迴圈系統也是一片海洋,它也會受到月亮引力的影響。據統計,有兩類事情在月夜發生得特別多,一是愛情,一是兇殺,因為這兩類事情都和激情有關,而月亮會激發人的情感狀態。激情難抑,自然就不易入睡,何況詩中的人物又是一位丈夫遠行、獨自在家的思婦。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憂”和“愁”是兩件事:“憂”是為她出門在外的丈夫擔憂,比如他曉不曉得天寒加衣呀?有沒有生病呀?路上累不累、吃得怎麼樣啊?……有種種掛念,這個就是“憂”;“愁”是她自身的焦愁,她獨自在家有種種鬱悶和煩惱,又無人訴說,所以發愁。“寐”的本義是淺睡眠。憂愁在心,明月在床,她實在無法入睡,只好“攬衣起徘徊”。這個“攬”寫得多麼細緻啊:她就隨手一伸,把掛在匡床邊上的衣服這麼輕輕拽過來,這就是“攬”,它既描摹了這位少婦起床的輕柔和慵懶之態,也讓我們知道她在日常生活中是很細心的——要是像我們有些人睡覺,衣服脫了就隨手一丟,等你起來的時候就不可能是這麼隨便一“攬”,那就要“找”,說不定還要東瞅西瞅地找好一陣!讀詩需要細心體會,要能夠進入詩歌描寫的場景,才知道這些動詞用得之傳神。後面的“徘徊”又是一個疊韻連綿詞,是形容這位少婦下床之後最初的動作,是在室內走來走去,繞室踱步。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這兩句詩寫得非常委婉,既是在設身處地替她丈夫著想,又很含蓄地暗示說“還是該早點兒回家”。“客”就是她遠行在外的丈夫,因為是遠行在外,所以稱“客”;旅行在外,是可能會遇到一些賞心樂事的,所以她猜測“雲樂”,就是“說起來很快活”,但它前面有一個“雖”字,就是說她要強調的是另一層意思:外面再好耍,還是有種種不方便,畢竟是東飄西蕩的,人安定不下來,還是不如回家。“旋”就是車一轉,回過頭來,這是在勸她丈夫掉頭回來,不要再往前走了。

越是這樣想,她越是睡不著,又從室內走到了戶外:“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這個“彷徨”也是疊韻連綿詞,和“徘徊”是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詞彙,是為了避免重複。後一句看似一句問話,其實是嘆息和哀傷:我這些憂愁,這樣的心情,沒有傾訴物件,連自己的父母親都不一定能夠理解,別人更難體會!凡是可以言說的憂愁,都是可以緩解的,唯有這種找不到人說的憂愁,因為無可告訴,才真要把人愁死了。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引領”是抬起頸項,是想加快步伐時自然而然的動作,因為她在庭院裡彷徨的時候,是心事重重的,自然是低著頭的;但她的憂愁和傷心仍然無法排遣,甚至還越想越痛苦,只好趕緊跑回房中。為什麼?她太痛苦了,想要痛哭一場,又怕左鄰右舍聽見,這才趕緊往回走,“還”就是回。回到房中,這下她忍不住了,“淚下沾裳衣”,就是淚水流下來把上下的衣服都打溼了,因為“下為裳上為衣”,足見她流的淚水之多,也就可以想見這位思婦傷心的程度。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因為好的詩歌能幫助我們瞭解人性的深沉,瞭解愛情的萬古常新,瞭解愛情的美麗、艱難和痛苦。學習詩歌的目的就在這裡。如果一個人滿腦殼都是三角幾何代數,一天到黑就只知道計算,不懂得人的感情,那個人就實在沒有趣味,那樣的人可以請來當工程師,不能當你的丈夫。

詩不是教我們怎樣生活,而是幫我們理解生活,瞭解不同性別、不同境況之下,人情的委婉和微妙,認識心靈深處那些似乎難以說清、卻又纏繞不去的心緒、情感。這就是詩歌的作用。除此之外,詩歌沒有別的作用。以前蘇聯有個詩人叫馬雅可夫斯基,說什麼詩歌是“旗幟”、是“炸彈”,那是他亂說,胡扯!啥子旗幟和炸彈哦,那些都是宣傳品,宣傳只能收一時之效,時過境遷就一錢不值了。唯有這些抒發人類共同的情感、揭示人性的複雜和委屈的詩歌,才能穿越時空,影響不同時代、不同遭遇、不同思想的讀者,這樣的詩歌才能夠不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