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洪流激盪(1 / 2)

小說:頑賊 作者:奪鹿侯

在桃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山林簇擁的桃河岸邊有一座卓尼官寨,張獻忠眼下就藏在這。

卓尼官寨的土司姓楊,這是大明武宗皇帝賜下的姓氏,原本只是桃州諸多番部中的領之一,在神宗皇帝時得了統領林中生番的口諭,成為桃州兩岸諸番的無冕之王。

這一代土司叫楊國龍,非常年輕,天啟末年才承襲職位,在朝廷那邊,楊國龍是個非常平凡,平凡到有些廢物的土司;但是對其轄地三萬番民而言,楊國龍是可以比肩其祖的偉大土司。

身處這個時代本身就一種巨大的不幸,楊國龍承襲父職繼位土司至今不過九年,九年的時間裡他遇到比許多祖先一輩子還多的問題。

繼位之初,陝西的旱災釀成聲勢浩大的起義,王大梁兵敗之後,敗兵和破產農民湧入土司領地;緊隨其後劉承宗入主河湟,與朝廷連年交戰。

漢人湧入桃河兩岸,一方面給土司帶來難以管理的難題,另一方面也給番民帶來山外面的技術與思想,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能輕而易舉給土司領地帶來變革。

楊國龍的祖先在元朝拜見薩迦派格西時曾以‘遇見洪峰’比喻所處形勢,此時此刻對楊國龍來說,也一樣見到了自高山之上滾滾崩騰而來的洪峰。

沒有人能知道在這個四方兵馬如洪流激盪的混亂年代,天下大勢的走向變化,楊國龍也不知道,但他知道以土司之力阻擋洪流只會粉身碎骨,唯有躋身其間順應潮流的土司才能繁榮昌盛。

但大道理誰都明白,誰又能看出哪個是洪流,哪個是逆流?

因此他決心等待塵埃落定,趁大明內亂無暇顧及邊務,對外守土自保陽奉陰違、對內征服異己兼併弱鄰,在桃州這塊地盤上演了一出好戲。

對於逃到桃州的破產農民和漢人叛軍,楊國龍來者不拒,撥劃荒地給他們開墾耕種,不用交稅納糧,但得給為土司衙門做買賣、當老師和提供兵役,使桃州漢人在短短數年之間佔據了卓尼土司領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河湟大戰那年,朝廷的調令剛到桃州,楊國龍便大張旗鼓地動員兵馬,但直到元帥府擊退五鎮聯軍,率軍威脅蘭州拆了西固城,他都沒把兵帶出桃州。

從那時起,藉著山高皇帝遠、桃州基礎設施差、道路難行的地利,楊國龍從來不在元帥府與大明朝廷之間選邊站,每一次陝西征召他動員軍隊,他就藉著朝廷徵兵為藉口,向周圍的部落、土長官大肆購買兵馬田地,動員兵馬。

但動員之後軍隊永遠都走不出桃河。

在那時候,卓尼土司領的土地政策還是三種,分別為兵馬田、衙門田、香火田。

其中耕種兵馬田的屬民糧稅並不高,以戶為單位,每年每戶交糧一斗、草一車,每個村莊上交生豬一頭,但每戶都要承擔兵役。

衙門田分為兩種,一種分給屬民,納糧也是一樣比例,要承擔土司衙門的勞役和雜役,但不承擔兵役。另一種賜給土司宗親或頭人,屬於小封建主,各自收各自的稅。

香火田則是寺院的私產

憑藉購買兵馬田、聯姻、出兵、戰爭等手段,卓尼土司的地盤越來越大、土司兵越來越多,可他們不是在修路、就是在架橋,後來又修了水洞、城垣、隘口、堤岸,翻新楊國龍爺爺楊臻修的卓尼圍城。

直到今年戰亂再起,著泥寨的土兵實在是修無可修,又修了一座格薩爾王殿,裡邊供奉的塑像是關老爺,屬於是卓尼土司領漢藏結合的新建築流派。

他的領地向西,與元帥府在八角城的陳土司隔山相望;向東一直頂到岷州衛;北方跟元帥府的臨桃旅駐軍隔山相持;東南則直接與松潘的土長官領地接壤。

但地盤擴大又不可避免地讓楊土司領地遭受更大的衝擊。

先是宗教上,他們信奉了幾百年薩迦派,但康寧府的動亂讓斷斷續續的僧人翻過雪山草地避至桃州。

這本身對楊土司來說應該是件好事,儘管各個派別的傳播給土司統治帶來巨大隱患,各路頭人也因皈依不同派別而明爭暗鬥,大量土地與財富要與寺院分享……但僧人,意味著知識。

僧人不僅僅意味著經學,還意味著文字、凋版印刷、醫學、製藥、天文、律法。

對整個土司領地來說,數百年來,知識是最為寶貴的東西,為此整個土司領地付出著難以想象的代價。

從紙張開始,要讓人識字就要有紙張,卓尼領地紙張緊缺,長期以來都是從臨桃、隴西、秦安等地購買,印刷一本書就需要付出大量代價。

而維持寺廟更要付出難以想象的成本,別看寺廟佔據財富,單就寺廟修建所需的金頂與佛像,都需要大量的銅,卓尼領地既不產銅、也不掌握冶煉技術,領地的西部、南部、東部又是群山沒有道路。

每一座寺廟的銅頂、佛像,都要從張家口外的和尚廟購買,再一路運回來。

為了知識,承受再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數百年來都是這麼過來的。

可是到楊國龍這代,卓尼領地出現了個小問題,他的領地裡有幾千個漢人,都是陝西造反的或蘭州避難的出身,在桃河兩岸有了田地,形成四個集鎮、建立十四個村莊。

過去也時常有躲避官府賦稅徭役的漢人跑進山裡當土人,但那都是形單影隻,進了山裡入鄉隨俗也就成了土人,充其量是個掌握技能多一點的匠人,不能造成多大的影響。

而這次他們成群結隊,有的甚至舉族入山,形成村莊就不一樣了。

幾乎在村莊形成的第一天,紙坊、磚窯、煤窯、木工坊、鐵匠鋪、醫館、印書堂這些東西就全冒出來了,家家戶戶男耕女織,源源不斷地出產銅器、鐵器、木器、陶器、農具,紙張、書卷、紡織物甚至衣物和兵器。

還有個秀才鼓動他出資辦了一家土司官學。

僧人能提供的知識一下子就不寶貴了,反倒是他們佔據的財富、土地和人口是那麼刺眼!

這個時候,楊國龍只是對寺院存在的意義感到懷疑,但至少供養僧人還有點宗教方面揚名顯譽,以此來擴大政治影響的意義,因此他沒有下定決心,畢竟是幾百年的老傳統,也不一定就非要在他這兒斷了。

就像只有等待洪流激盪,才能認出誰是真龍天子一樣,楊國龍對寺廟的看法也是一樣,只有等待才能分辨真知灼見的真經掌握在誰的手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