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農家

農家,又稱“農家流”,是先秦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奉神農為祖師,祖述神農,主張勸耕桑,以足衣食。由於儒家輕商農,東漢中期以後農家迅衰落。《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

許行(約公元前39o-前315年),與孟子是同時代人,其事蹟和主張見於《孟子·滕文公上》。他依託遠古神農氏之言來宣傳其主張,是戰國時代農家的代表人物。從孟子罵他是\"南蠻舌之人\"和\"自楚之滕\"看來,1他應是楚國人。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許行考》中認為,許行即是墨家禽滑的弟子許犯,而楊伯俊《孟子譯註》則認為錢說並無確鑿證據。

農家在戰國時地出現不是偶然的。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革使階級關係生了很大的變動,以至於反映勞動者利益的思想學說,在當時也能有存在的條件,墨子、楊朱和許行正是勞動者的思想代表。但是,由於他們所代表的階級與階層各不一樣,因此其思想又各有差異。墨家是小手工業者的思想代表,楊朱學派代表小土地私有者的利益,而以許行為代表的農家,則是下層農民的代言人

許行有弟子幾十人,他們生活極為簡樸,穿著普通的粗布衣服,靠打草鞋、編席子為生。他們沒有土地,過著流浪的生活。他們從楚國來到滕國,不是追求高官厚祿,而是希望得到一塊土地、一間房子,以便定居下來從事耕種。許行的主張在當時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以至使儒家的門徒陳相及其弟陳辛也拋棄儒家而拜許行為師。從孟子對許行的大肆攻擊也可以看出,許行代表著當時一股相當大的社會勢力,所以引起孟子的如此重視。

農家,是先秦在經濟生活中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呂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學術概論》中,把農家分為兩派:一是言種樹之事;二是關涉政治。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農家對農業生產技術經驗之總結與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可見於《管子·地員》、《呂氏春秋》、《荀子》。

由於當時的平民絕大多數都從事農耕,所以“重農”就是“重民”,重農傾向必然會展為民本思想。《管子》中有關農家的內容著重體現著農家的民本主義思想,成為農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環。

農家看到,民心是不可違背的,“順民心”是一切統治的基礎,賢明的統治者能夠順應民心,以民心向背作為自己行為的指標。《管子·牧民篇》提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由此可見,農家透過“民心”這個概念,初步感覺到了歷史展的必然趨勢,比儒家的民本主義還要進了一步。

“忠愛民”是統治天下的基本方式,農家看到從事耕種的農民的辛苦,要求統治者要體恤百姓疾苦,不可巧取豪奪。《管子·權修篇》提出“取於民有度,用之有止”,要求統治者要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可巧取豪奪,不能對百姓剝削太重,也就是要減輕賦稅,輕徭薄役;同時要注意節約,不能窮奢極欲。這裡雖然已經改變了許行的人人平等勞動的主張,但這樣的改變無疑是統治者更易接受的。

農家還非常關注農業災害問題,提出“修飢謹,救災荒”。農家將水災、旱災、風霧雪霜、疾病、蟲災合稱為“五害”,認為“五害”是危害百姓生活和生產的重大災害,因此,一個賢明的統治者要想鞏固自己的統治,當務之急在於掃除“五害”,只有解決了這些災害問題,解除百姓的痛苦,百姓才會服從統治。

“農本商末”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得到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先秦農家力主“農本商末”,推動統治者確立這項基本國策,並促進社會認同這一價值觀念。 農家認定,農業是一切財富的基礎和來源,一個國家要想安定富足,就必須大力展農業。不僅如此,農民勞動多而收穫少,商人卻付出少而收穫多,這種反差和對比會造成農業勞動力的流失。

先,農業是保障百姓生存的基本手段。國家以百姓為根,百姓以谷為命。如果百姓無谷,國家就會失去根基,因此,必須將展農業生產擺在重要的位置。而珠、玉、金、銀之類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衣穿,對於處於飢寒之中的百姓來說毫無價值。其次,農家認為,強大的軍隊是國家穩定的根本保障。在先秦時期,對軍隊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充足的軍糧和穩定的兵源,而這兩項都需要透過展農業來提供。再次,農家認為,農業是道德教化的前提和保證。勸民務農,會使百姓民風淳樸,也就容易供統治者利用和役使;勸民務農還會使百姓舉止持重,減少結黨營私、圖謀造反的機會,將老百姓束縛在土地上,防止他們隨意遷徙,從而保證政令的推行,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農家主張重農抑商,並不是否定工商活動存在的價值,而是要求從國家意志的高度來縮小和控制工商活動的範圍,使其不會成為農事活動的障礙。

農業生產必須依賴陽光、雨水等天氣和氣象條件,還要有供作物生長的土地,而如何使這些自然生態條件最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和收穫,這就需要人揮體力和智慧,根據自然條件對農作物進行恰當的管理。“天-地-人”三者構成了一個三維結構,它對於農業生產缺一不可。

“天時”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的生態條件,它為農作物的成長提供了光照、溫度、熱度和水分等條件。農業生產本身是有一定的季節節律,春播、夏耕、秋收、冬藏是四個基本的環節,而這一切都是由天體執行所顯現出的時間節律決定的,所以人們只有把握“天時”,才可能把握住“農時”,天時和農時密不可分。人們先要透過觀測和研究,掌握四季更替的節律,瞭解風霜雨雪生的規律,透過制定曆法等手段,做到“知時”。其次,人們要順應天時,把握農時,在最適當的時候抓緊時間勤奮耕作,用自己的辛苦勞動將“天時”轉化為實在的收成。

春季是農作物的播種、萌芽季節,應做好土地規劃和整治工作,確定適宜種植的農作物;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整修溝渠,匡正阡陌,保證用水;保護幼苗等。夏季是農作物的生長季節,應加強田間管理,驅逐野獸;鋤雜草,幹後燒掉,就雨水肥田;各種官吏要巡視農業生產,勸民勞作等。秋季是農作物的收穫季節,應進行秋收,搞好冬藏前的準備工作;加強水利建設,以防秋澇;官員要根據土地狀況制定農業稅;做好國庫的收入工作等。冬季是農閒時節,應收藏糧食,做好保管工作;為來年作準備,進行選種,維護農具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