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入京、爭銀(1 / 3)

小說:大明嫡長子 作者:皇家僱傭貓

正德二年二月初。

山東巡撫劉健入京,他是第一個向皇帝述職的封疆大吏。

作為前任首揆,皇帝一直對他有些特別。

而且,現在內閣的兩位閣員還與他關係甚密。

劉健依然有這種略顯特殊的地位,實際上也反映出現在的內閣仍然在皇帝心中具有一定地位。

而述職的主要內容,要包含土地、人口、夏稅、秋糧。

前文已述,明朝的稅收分夏稅和秋糧,其中秋糧佔據絕對主導地位,基本能達到八九成。且解送京師的時間都差不多是來年2月。所以當初皇帝選擇將大朝會定在三月。

就是空出一個月的時間回顧過去一年的成績與問題。

大朝會之後,還會有人事變動。

因為變動的人不會少,吏部多多少少會有些動作,這種動作掩蓋不住,訊息也不脛而走,再加上去年的前例在前,所以自然讓許多官員非常在意。

自然的,正德二年的述職,便不是簡單的述職。而是要在皇帝面前分出個高下。

朱厚照則十年如一日的以實務為先,如同去年一樣,他不會強行要求各省上繳的稅賦有所增長。因為這種政績觀一旦樹立,固然會讓國庫充盈,但地方官必定不擇手段的徵繳糧食,到時候,可就不一定是好政策了。

述職的這個過程,其實聽還是次要,主要是皇帝會穿插大量的提問,一旦回答不上……因而這就要求每個封疆大吏都要對自己治下的情況很熟悉。

對於山東來說,

劉健主要稟報去年所領的三十萬河工銀究竟花在了什麼地方,修通了多少水渠,溝通了多少水系,糧食收成如何。

朱厚照看了,山東省有耕地約72.4萬頃,稅賦上繳280萬石,與去年略有增加。

明代,山東也是稅賦大省,基本上也就落後於富饒的南直隸,它與浙江、陝西、河南都是可以每年上繳200萬石以上稅賦的大省。

“……山東的情形尚算穩定,與往年並無不同。不過山東於弘治十一年、十二年均有過大旱,臣計劃,未免不測,要在正德二年於各縣重新完善預備倉之制。”

預備倉也就是儲糧,這裡最容易有窩案。

朱厚照聽得懂他的意思,“知府以下的官員,朕允你當場決斷之權,知府及知府以上,你可一併處置,只需上疏告知朕一個理由即可。”

“臣,謝過皇上。陛下,臣仍有不情之請。”

“說。”

“正德元年,陛下撥銀三十萬作為修河工款,臣在濟南府、兗州府、青州府發動百姓疏通河道、加固河堤,但山東境內河流眾多,三十萬銀兩真的用起來卻是捉襟見肘,臣只得分輕重緩急,先通堵塞之河、先貫乾旱之地。

臣知道,這筆款子今年按理輪不到山東,但山東的許多水利修在了半道上,若是此時不做,則前功盡棄。且,臣聽聞國庫充實,不知陛下能否再撥銀三十萬兩?”

朱厚照先前已經派了謝丕去看了。

劉健這個人呢,辦事還算用心,不是那種虐民、欺民之官。

而錢,若能真的用在民生之上,朱厚照本身是沒有意見的。

“按理說,朕不該開了這個口,不然只給你不給其他人,該說朕偏私了。不過憐憫天下百姓的不止你一人,朕也是一樣的。這銀子,朕答應了。”

劉健大喜,“皇上寬仁厚德,臣替山東百姓謝過皇上!”

朱厚照沒再多說什麼,不過劉健一句‘臣聽聞國庫充實’,讓他有些在意。

只是後來一想,他畢竟是過去的劉閣老,想打聽一些情況還是容易的。

與此同時,山東以外的各地的主要官員也都已經啟程。

杭州。

梅可甲迎上了北上的浙閩總督王鏊。

其實梅可甲的身份讓很多人都難以把握,要說出身,他只是一介商人,即便有官身,但在大明的政治氛圍中,不是科舉出身的官身,那還是次一些。可要說地位,他手握梅記,整個江南地區,想做出海生意的人沒有一個不賣他面子的。

因為只有他,才有船。

再加上兩位貴人都是他的女兒。

現如今,梅記儼然成了皇商,而他梅可甲也似有了重臣之尊一般。

這樣,王鏊才來杭州見他。

不過王鏊脾氣執拗,從來都不是攀附權貴的人,

他來此處不是賣這個國丈的面子,他是為了海貿盈餘一事而來。

弘治十八年底,皇帝力排眾議堅決開海,一整年的時間,浙江、福建沿海的百姓大半和海貿扯上了關係,即便不出海,也有可能將手裡的商品賣與出海的商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