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一章 三個慰撫使(1 / 2)

小說:家父隋煬帝 作者:圓盤大佬粗

歷史上,一徵高句麗失敗,元素頗多,別看徵調了一百一十三萬大軍,對外號稱兩百萬。

實際上真正的動手的,就是宇文述的九路總管共計三十五萬精銳,以及來護兒的八萬江淮水軍。

也就是說,總計四十多萬大軍。

那麼剩下的為什麼用不了呢?

第一,攻打高句麗,必走遼西走廊,一百多萬人從這裡過去,耗時多久呢?得一個半月,所以先期進入高句麗的精銳已經打起來了,後面的人還堵在遼西走廊過不去呢。

歷史記載日遣一軍,相距四十里,連營漸進。

整個大軍,尾相隔一千里,別說策應了,不拖後腿就已經是上天保佑了。

第二,就是後勤保障,先建洛陽、再挖運河,又修馳道,一年一個國家級重大工程,國庫根本扛不住,所以歷史上,後續部隊的糧草,全給了前方,也就是宇文述的九路大軍。

楊廣令前鋒將士人皆負重三石軍糧,並言遺棄米粟者斬。

開皇年間,一石為1o6斤,但是楊廣繼位之後,復依秦制,改度量衡,所以一石成了35斤,那麼士兵負重三石,就是特麼的1o5斤。

扛著一百多斤的糧食,怎麼打仗?

管飽是真管飽了,但是也給士兵造成極大的負擔,以至於遺棄軍糧者數不勝數,打到最後,前線缺糧了,在這種情況下,宇文述接受了高句麗的詐降,以至於三十五萬大軍,逃回遼東的只有27oo人。

第三,就是楊廣同志的微操指揮,前線凡有重大之決策,都得先彙報給他,他決斷了,再告知前方將領該怎麼做,這一來一回,多好的戰機也沒有了。

這就是盲目的自信,身上揹著滅陳之功,太自以為是了,殊不知隋滅陳出了大力的,是高熲、楊素、賀若弼和韓擒虎。

高熲做為元帥長史,統領全域性,楊素一舉殲滅舊陳水軍,賀若弼大破陳軍6路主力,韓擒虎攻入建康。

你要是將這四個人放在高句麗,高句麗一樣會滅。

所以高句麗之敗,楊廣得背百分之八十的責任,剩下那二十,才是宇文述、於仲文等人的責任,孤軍深入,戰線拉長,以至於後勤軍需不濟,在這種情況下,高句麗詐降的時機非常合適。

當然了,來護兒也跑不了,他敗的太早了,殲滅高句麗水師之後,他膨脹了,直接就要去打平壤,周法尚沒有勸住,以至於水軍大敗。

宇文述的九路大軍抵達平壤的時候,還寄希望於來護兒接應呢,殊不知對方已經全軍覆沒。

如果當時來護兒能穩住,靜等6路大軍抵達,那麼高句麗滅定了。

楊銘認為,老爹多半不會聽勸,撤掉慰撫使,所以他給其中三名慰撫使寫了信,希望這三個人務必不要掣肘統帥,更不要接受高句麗任何方式的詐降,話語很溫和,但也隱隱透露著警告之意。

他要讓這三個人明白,你們這次不聽老子的,等回來以後,看我怎麼收拾你們。

這三人分別是御史臺侍御史韋德蒨,駙馬宇文靜禮,司隸別駕楊綝。

九個慰撫使裡面,楊銘就認識這仨,剩下那六個,都是老爹這些年巡遊各地選拔上來的,說到底,九個人都是老爹的人。

韋德蒨是韋貞的親弟弟,韋貞的原名叫韋德正,但是他被親爹韋師過繼給了大伯韋峻,等於是給人家韋峻頂了門戶。

過繼這玩意只要過繼的好,是很有前途的,一個袁紹一個袁世凱,這都屬於是靠過繼家的。

韋貞和韋德蒨這都是楊廣當年晉王時期的老人了,因為他們倆的親爹韋師,是楊廣的晉王府司馬。

有韋纖惠這層關係,韋德蒨應該是聽勸的,也不會將楊銘給他寫信的事情告訴皇帝,因為出賣別人可以,但你不能出賣太子,那是跟自己過不去。

至於宇文靜禮,這是楊廣妹夫,跟楊銘也打過交道,人品不錯,靠得住。

楊綝就不要說了,楊雄的次子,燕小堂的模樣,有八成彷了她這位親二舅。

這三個人其中之一,如果做了李靖的軍中尉撫使,那麼李靖大可放手去幹。

“第一個關口,就在遼河,此河橫貫遼西走廊最東端,乃高句麗必守之地,”楊銘指著地圖,朝李靖道

“渡河之前鋒軍,職責是擊退敵軍對我主力渡河期間的騷擾,責任重大,沒有搭建好浮橋,萬不可盲目渡河。”

歷史上,麥鐵杖就是死在這裡,宇文愷掉了大鏈子,他主持搭設的浮橋,短了一丈多,差不多有三米。

遼河那可不是小溪小水,是中國東北地區南部的最大河流,是中國七大河流之一。

就差這三米,人就得掉下去,往岸上游,麥鐵杖就是吃了這個虧,一萬多的先鋒軍落水渡河,被對面射成了篩子。

遼河這一段,寬一千多米,箭失是夠不著的,所以古今歷來渡河,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