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孟孫仲孫:到底該叫孟氏,還是得叫仲孫氏?

小說:春秋魯國三桓 作者:千里草人

這裡,我們乾脆將孟氏家族的這點事都講講完吧。如今,魯國三桓之一的孟氏家族第二任宗主公孫敖的故事算是講完了。最終,公孫敖總算是葉落歸根入土為安了。

但是,公孫敖在莒國有兩個兒子,具體名字我們也就不講了,反正到後來這兩兒子都到了魯國,受到了孟氏家族宗主仲孫蔑的恩待。仲孫蔑是公孫敖的孫子,仲孫谷的兒子,也是此時的孟氏家族宗主仲孫難的侄子。

仲孫蔑對這兩位從莒國回來的小叔叔非常好,整個魯國都知道這事。孟氏家族有人就認為,想當年公孫敖給孟氏家族帶來多少麻煩,到現在這個麻煩還沒有完。這不,又有兩個長輩級別的野種居然光明正大到了孟氏家族,這明擺著是要分孟氏家族的家產嘛。

於是,關於公孫敖這兩個兒子將來肯定是要覬覦孟氏家族權力和財產的流言就來了。甚至還有人預言,這兩個人,肯定會殺了仲孫蔑以全面掌控孟氏家族。

公孫敖在莒國生的這兩個兒子聽說後非常憤懣,他們去求見仲孫蔑,道“夫子以恩待我兄弟倆而名播天下,但我兄弟倆卻以可能要殺了夫子而名播天下,這怎麼行?既然如此,那我兄弟倆唯以一死以明志。男子漢大丈夫,死要死得其所,絕對不能給夫子蒙羞,不能給孟氏家族蒙羞!”

最後,兩兄弟作出了決定,報名參軍,而且是自參軍開始就心存了為國捐軀的志向。結果兩兄弟一個隨軍去了句鼆,一個去了戾丘,各自為魯國守衛這兩城邑,最後在與抵抗戎狄入侵的戰役中,壯烈犧牲!

有人要問,你為什麼將這些事都說一遍,這個僅僅是孟氏家族的一些家事,值得你講這麼細嗎?

是的,在寫魯國這部書時,筆者已經與前面完本的楚國、鄭國、齊國等不一樣了,以前的存在很多取捨,覺得不利於故事承繼性的就不寫了。但以後就不會了,因為春秋這段時期的歷史,實在太精彩了,有許多我們根本在平時是不注意或者沒看到的,是要感謝如今大量研究春秋歷史的學者不斷挖掘出來。

留在傳統史料中的並不多,所以能夠留下來的,都是彌足珍貴的,能夠反映那段歷史的,儘可能反映出來,不能隨便略過。因為所有的故事,都是歷史文化的傳播!

歷史是擺在那裡的,對魯國來講,從魯文公時代開始,關於三桓的歷史,是真正需要人們用心去讀的,因為三桓將代表整個魯國。在不久以後,我們將魯國在春秋舞臺上的主角,交給三桓,而非是此前一慣來的魯國國君。

唯有將一些細節的東西都講透了,才可能從中現一些互相聯絡著的東西,從而使魯國的歷史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從而實現寫一部可讀性強的春秋故事書之目的。

如同這個故事,反映了什麼?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禮與義是極其重視的,仲孫難對公子遂的勸言,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兄弟之禮。仲孫蔑對兩位小叔叔的恩待,是他對親人的禮。公孫敖自莒國歸來的兩個兒子最後選擇為國戍邊並戰死沙場,反映的是捨生取義,以及對仲孫難恩德他們的報答!

那孟氏家族的公孫敖呢?可以說,這個人實在不講禮,不講義,甚至不講廉恥。這樣的人,雖然曾經貴為魯國上卿,孟氏家族第二代宗主,魯國三桓之一,但人們卻並不待見他。

不待見到什麼地步呢?有人說,甚至因為這個人,將原來的仲孫氏都改稱為孟氏了。當然,這個是有疑問的。

我們一直在說魯國的三桓,指的是自魯桓公的四個兒子中,除了繼承君位的一支大宗外,其他的三支小宗,即慶父為第一代形成的孟氏、叔牙為第一代形成的叔氏和季友為第一代形成的季氏。

這個是按當時魯桓公四個兒子的排名,即伯仲叔季來定的。四兄弟即魯莊公、慶父、叔牙、季友,魯莊公為伯,老大;慶父為仲,老二;叔牙為叔,老三;季友為季,老小。

除了魯國公室大宗這一支為繼承侯爵的大宗外,其他兩支,人們一直按其第一代宗主的排號為名,即叔氏、季氏。只有孟氏,原本應該是指第一代慶父的排名仲為名,即仲孫氏,但為何成了孟氏呢?

有一種說法,說是人們因為對公孫敖的不恥,最後將仲孫氏改為孟氏。但這個人們到底是指哪些人?後人還是當時有權有勢的人?

據說,是當時執政的季友因為痛恨慶父,直接指令慶父這一支不得以仲為氏,而以孟為氏。這樣說來,公孫敖雖然胡作非為,但實在不應背這個黑鍋,這個責任應該是第一代的慶父來背。

孟其實與伯一樣,都是老大。伯仲叔季與孟仲叔季一樣,都是當時的排名。不過孟這個老大,指的是庶長子。而伯這個老大,指的是所有兄弟中的長子。你季友難道是想突出慶父這一脈的老大地位?哪怕是庶長子也要突出?

這種突出是有可能的!因為季友就是想要說明,你慶父這一脈,頭上長著角也只能配是庶子而已!這樣一來,放著魯國有著我季友這樣的嫡子在,至少你慶父想成為國君,不可能!

當時,一方面當時季友掌握著大權,另一方面,季友確實對慶父恨之入骨,突出其庶長子身份,也算是一種警示。於是,你慶父這一脈就只配叫孟氏。

但是,孟氏會認命麼?到了慶父的第三代,即孟氏的第四位宗主仲孫蔑時,因其功勞實在太大,所以就有意迴歸到仲氏來,至少其後人基本就稱其先祖為仲,如仲孫蔑、仲孫難、仲孫谷等等。

但是,習慣上人們還是把魯國三桓統稱為孟氏、叔氏、季氏。不過,如果有人非得說仲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也沒問題,這個問題,我們就不計較了。

在我們的這部書裡,我們就把家族統稱為孟氏家族,而把家族的宗主和其他牛人,都以仲孫為氏。這也算是照顧到了兩方面了吧。

這其實都是沒多大意義,反正認定孟氏就是仲孫氏即可。另外,透過對孟氏與仲孫氏歷史的分析,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魯國三桓,一開始真的並非是鐵板一塊,而是兩條鬥爭主線,統統都屬於魯國的內部權力鬥爭。

一條主線,是三桓之間的內部互相鬥爭,即一開始的季氏與孟氏、叔氏鬥,季氏獲勝。另一條主線,是三桓合力與以魯國公室的內部鬥爭。在這個時候,主要的是魯國國君、代表公室的公子遂與三桓鬥。當然,這種鬥爭在魯文公時代並不明顯,但很快就會明顯了。

無論是哪種主線的鬥爭,肯定會有從中得益者,也會有從中受害者。到現在為止,魯國三桓的孟氏是受了重傷,叔氏因為叔孫得臣的功勳而崛起,季氏也由於季孫行父開始行走魯國政壇,慢慢復甦。但總體上,目前在魯國最強勢的,當然還是以國君和執政上卿公子遂為核心力量的公室力量。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