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國之大小:為什麼魯國要將大國、中國、小國必須區別對待

小說:春秋魯國三桓 作者:千里草人

這是魯成公的想法。只是,魯成公也好,魯國的卿大夫們也好,他們最擔心的是楚國肯定是要北上的,到時如何在兩個級大國之間周旋,需要大量的智慧。

不過,大家認為,論起智慧,魯國是有自信的。到時,就水來土掩兵來將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吧。

春秋江湖的情況一直很具體,對魯國來講,此時與晉國的關係是公開的親密關係,是真正的兄弟加戰友的關係。

晉國貌似對魯國也很重視,春天時組織了包括魯國在內的五國聯軍討伐鄭國,夏天時魯成公赴晉國朝見,到了冬天時,晉景公派上軍帥荀庚赴魯國聘問。

這個時候,衛國執政上卿孫良夫也正好在魯國聘問,這下好了,晉、衛兩國卿大夫可謂是同時到達魯國聘問,這對魯國來講是天大的事,讓魯國的國際地位提升好幾個等次。

兩國卿大夫來魯國聘問,理由差不多,都是重溫此前的盟誓精神。這個盟誓,當然都是兩國要繼續揚同宗兄弟情誼,共同尊王攘夷之類的。

魯成公當然不敢怠慢,一切按規定的外交程式走下來,結果卻遇到了難題。由於都要重溫盟誓精神,那就得安排盟誓儀式,這個儀式就涉及到排序問題,即誰先盟誓的問題。

放在現在,大家也許只要各自在自己的盟誓檔案上籤上字即可,大家都坐在一起,盟誓檔案都是一式幾份,有幾份籤幾次字。但放在春秋,那可不是這樣的,盟誓檔案存在誰先簽字的問題,用當時的話講,就是誰先盟誓的問題。

兩國前來聘問,雖然都是重溫盟誓精神,但由於溫的不是同一場盟誓,所以這次重溫得安排兩場盟誓。

一場是與衛國的盟誓,重溫的是14年前即公元前6o2年春,衛國按照晉國的意思,為對付楚國,派執政上卿孫良夫赴魯國舉行過的盟誓,當時的魯國國君是魯宣公。

一場是與晉國的盟誓,重溫的是2年前即公元前59o年春,為對付齊國,魯成公派臧孫許赴晉國的赤棘,與晉國國君晉景公舉行的盟誓。

要安排兩場盟誓,但魯國應該先舉行的是與衛國孫良夫的盟誓,還是與晉國荀庚的盟誓呢?

誰先盟誓,即誰為尊!

次序問題,可不僅涉及國家臉面問題,一個不當,那就是直接爆戰爭的重特大問題。

這個問題曾經在五十多年前引過大事,即公元前639年,由宋國主持的孟地會盟中,宋國與楚國圍繞著誰先盟誓引一系列問題,最後爆宋楚大戰。

孫良夫是衛國國君以下的第一號大人物,荀庚是晉國國君以下的第三號大人物。從卿大夫的排位上講,貌似孫良夫應該先來。

晉國是中原諸侯聯盟盟主,而衛國僅僅是這個同盟圈的其中一分子。從國家地位上講,晉國遠遠比衛國尊貴,貌似是晉國先來。

需要重溫與衛國人的盟誓,離現在是14年了。而與晉國人的盟誓,離現在僅僅是2年,從時間上講,貌似衛國先來。

而且,孫良夫與荀庚兩人雖說是同一天到達魯國的,但從時辰上講,孫良失是上午到的,而荀庚是下午到的。如果按先來後到的順序,貌似是衛國先來。

這事咋整?

魯國人的智慧不是吹的,臧孫許出面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將列國諸侯劃分成三等,分大國、中國、小國,將卿和大夫又各劃分為三等,即上卿、中卿、下卿,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然後將這三等國家的卿和大夫作了對比,就解決了問題。

具體就是,中國的上卿、中卿、下卿相當於大國的中卿、下卿、上大夫。小國的上卿、中卿、下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卿、上大夫、下大夫。

臧孫許還振振有詞道“主公,這是歷古以來的制度。如今,衛國相對於晉國,連中國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小國。荀庚是大國的中卿,相當於中國的上卿,當然要比孫良夫這個小國的上卿地位要高。”

既然如此,那還有什麼好說的?當然得先與晉國人盟誓,再輪到衛國人。於是,公元前588年周曆11月28日,魯成公與晉國上軍帥荀庚舉行盟誓,重溫了14年前的赤棘盟會精神。

第二天,即11月29日,魯成公再與衛國執政上卿孫良夫舉行盟誓,重溫了兩年前的兩國會盟精神。

誰都沒有意見,連衛國執政上卿孫良夫也沒有意見。其實,所謂大國、中國、小國,確實是存在的,但那是大周王朝成立之初,已經對所分封的各諸侯國予以了定性。

大國,指的是公爵、侯爵這樣的諸侯國,如晉國、齊國、燕國、魯國、衛國、宋國等。中國指的是伯爵男爵子爵這樣的諸侯國,如楚國、許國等。小國則是指沒有爵位的那些個附庸國,如一開始的秦國、邾國等。

但春秋走到了現在,那些原本意義上的大國,還有幾個存在?隨國、虢國、鄧國等甚至都不復存在了。而原本意義上的小國躍升為大國的也有,如秦國,從一介附庸晉升至伯爵。

國之大小,不再以爵位來區別,而是以國家綜合實力來判別了。

於是,原本都屬於大國系列的衛國、魯國、陳國、蔡國等國,在具有強戰鬥力和國家實力的晉國、楚國、齊國等國面前,自覺將自己視為中國甚至小國。

魯國之所以出現臧孫許這樣的關於國之大小的區別言論,其實質意義就為了向晉國表示忠心,僅此而已。

顯然,魯國此時的外交政策,就是在明面上無論如何都要將晉國給抬上天去,儘管此時的晉國在綜合實力上不如楚國。

只是,令魯國人沒有想到的是,晉國人貌似根本無視魯國的這番表現。在晉國人的眼裡,一切唯利益是圖,只要符合晉國利益的,就歡迎。而魯國這種高度重視一個盟誓禮儀的先後問題,晉國人根本不在乎。

既然不在乎,那就感受不到魯國的良苦用心。或者說,晉國習慣了被捧上天。魯成公滿滿以為,晉國應該會對此表示出心靈上的觸動,從而對魯國更加關心。

但結果呢?很快,魯國人就感受到了被魯國視為至高無上的禮儀方面的東西,在晉國看來是根本不當成一回事。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