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晉國賢大夫竇犨(1 / 2)

小說:春秋魯國三桓 作者:千里草人

趙鞅聽說孔子離開了衛國,立即派人聯絡了孔子。

但趙鞅不知道,孔子是不可能答應趙鞅的,因為以君子為安身立命之本的孔子,不可能與陽虎這樣的小人同伍。

更何況,還有一個仇視敵對孔子的蒯聵也在趙鞅門下。

只是,孔子有一位神交已久的賢人,居然也在趙鞅門下,這令孔子有些想不通。

這位賢人,叫竇犨。

竇犨,媯姓竇氏,字鳴犢,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竇犨應是晉國牛人,但由於與孔子有關,我們就簡單介紹一番。

竇氏的淵源頗為特殊,竇的本意是洞穴,據說竇犨先祖曾遭到歹人圍攻,最後自一狗洞逃出生天。該先祖遂以竇為氏,這便是竇氏起源。

與孔子一樣,竇犨作為晉國大夫,崇尚禮治,重視教化,與當時晉國眾卿大夫驕奢淫逸唯利是圖格格不入。

據說竇犨多次在公眾場合倡導禮樂治國思想,號召諸侯尊王、以禮治國、上下有序,在春秋江湖有著相當的知名度。

孔子曾公開讚譽竇犨為晉國之賢大夫。

在為政上,竇犨非常體貼民情尊重民意。據說,竇犨親自率民眾治理汾河水患,採取了築壩開渠、壘堰導水等舉措,使其治下農田得到增加,農業生產得到展,民眾安居樂業,深得民眾愛戴。

據說,如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區橫渠村,就是因為竇犨率民眾開鑿出的一條人工渠道而得名,這條渠道就被稱為橫渠。由於橫渠引自汾水,灌溉汾水以東大片農田,造福當地民眾。

兩千多年過來了,橫渠以及橫渠村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毛想想好了,這樣一位士大夫,在當時定然得到民眾稱頌。

立德,立功,立言,此三者得一,即永垂不朽。竇犨,當然是令人尊敬的。

孔子本無意入晉,因為入晉將直接面對這個世上最強悍的一個大家族,趙氏家族。

趙氏家族宗主趙鞅,隨著這些年以一己之力對抗原本這世上最強大的中行氏和範氏兩大家族,外包一個反叛的趙氏別宗邯鄲趙氏家族,從一開始幾被滅亡,到後來聯合晉國智氏、韓氏、魏氏三大家族,反敗為勝,更是無懼於以齊國為的反晉聯盟的屢屢進犯,如今已多次擊退反晉聯軍,還將中行氏、範氏和邯鄲氏團團圍困於朝歌和邯鄲,勝卷已然在握。

沒有幾把刷子,怎敢在春秋江湖舞動?

孔子不喜歡趙鞅,因為趙鞅重用了自己曾經的敵人陽虎,還重用了仇視自己的衛國世子蒯聵。

晉國更是一個亂邦,君子怎可入亂邦?

但趙鞅居然還重用了竇犨這樣的賢人,還有大名鼎鼎的扁鵲、姑布子卿等人。

趙鞅,是怎樣一個人?

也正在此時,趙鞅派人邀請孔子入晉。

那就去看看吧,也許,自己的前途,就在晉國,就在趙氏家族。

眾弟子唯老師之命是從,於是,一行人轉而西行,直至黃河邊。大家等著對面船家過來。

面對滔滔黃河水奔騰東流去,孔子感慨萬分。他突然想起,自己年輕時奉魯昭公之命赴王都洛邑,會見了老子先生,老子先生給予自己的教誨,給自己影響甚巨。

回國時,老子親送至黃河邊,指著黃河對自己說上善若水。

後來,王室大亂,老子先生與一干王朝大夫臣工隨王子朝赴楚,從此不知下落。

上善若水,老子先生,是真正的賢人吶。

孔子喃喃自語著,不遠處卻有人冷笑道“此等世道,賢人又有幾個有好下場的?”

孔子一驚,循聲望去,見一青衫士人,揹負一劍,正看向自己。

孔子上前施禮道“餘乃魯國孔丘,見過先生。”

青衫士人見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孔子,忙還了一禮,道“晉國竇三,見過夫子,剛才小可胡言亂語,請夫子切莫見怪。”

孔子見此人如此講禮,內心高興,就與青衫士人攀談起來。

孔子道“丘剛聞先生感慨,不知何意?”

青衫有士憤憤道“如今天下,禮崩樂壞,綱常不舉,諸侯互相攻伐,國內到處動亂,民不聊生。此等天下,正需要賢人出仕匡扶。

可惜,世上本就沒幾個賢人,但賢人卻不被容於世。

夫子提到老子先生,本為王朝巨賢,因兩王相爭,被迫淪落荊蠻之地,不知下落。夫子亦為魯國巨賢,卻不容於國,如今流亡至此。

更令人指的,晉國當今大賢竇犨,居然不容於趙氏,前些天被趙氏所殺!剛才小可之言,正是因為聽夫子提到賢人,故有感而。”

孔子聽後大驚,忙問其中緣由,青衫士人長嘆一聲,將竇犨被殺一事前因後果給細述了一遍。

原來,青衫士人本為竇氏家族中人,乃竇犨隨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