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孔子赴陳國(1 / 2)

小說:春秋魯國三桓 作者:千里草人

公元前493年夏,此時的孔子已經離開了宋國,一路顛簸,風餐雨宿,終於到了陳國。

一路上,孔子與學生們熱烈討論了陳國的淵源。

陳國是公元前1o46年大周王朝所封的一個媯姓諸侯,也是大周王朝二王三恪之一。

所謂大周王朝的二王三恪,指天子分封有功之臣和姬姓宗親為諸侯和爵位外,還將大周王朝之前的五個朝代王室後裔分封為諸侯,給予爵位。

其中,溯前兩朝王室後裔稱二王后,再溯前三代王室後裔稱三恪。

二王后,三恪,統稱二王三恪,是古代禮制中的一項賓禮。恪,指表達尊敬之意。透過給予前朝王室後裔以爵位,贈予封邑,祭祀宗廟,以示尊敬,顯示本朝所承繼統緒,標明正統地位。

大周王朝建立後,周武王分封黃帝后裔於薊國,分封堯帝后裔於祝國,此為二王后。又封虞舜後裔於陳國,夏禹朝後裔於杞國,商湯後裔於殷國,此為三恪。

其中,殷國於周成王時期叛亂被滅,重新封商湯後裔於宋國。

關於大周王朝一開始由周武王所分封的說法,許多史料記載各不相同。如《史記·周本紀》中記“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

而《禮記·樂記》中記“武王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封夏后氏之後於杞,投殷之後於宋”。

兩個記錄,將分封黃帝之後和堯帝之後到底哪個是封於祝國,哪個封於薊國,有了差異,相信是哪裡搞錯了。

這些我們不作考究了,反正春秋十二諸侯中,二王三恪中,也就是宋國和陳國在內。宋國是商湯後裔,陳國是虞舜後裔,這個是統一的。

而且,早在春秋開啟之前,具體於公元前768年,位於今山東濟南市長清的祝國就已經亡於齊國了。位於今北京的薊國,也大約於百年前左右亡於燕國了。

焦國很複雜,因為圍繞焦國到底在哪裡,史學家們有著各種觀點。

據說,原本最早封於今河南中牟的焦國,在春秋開啟之時,就受鄭國欺凌被迫遷今河南東商水縣。

但可憐的焦國在那裡呆了沒多久,又被陳國所滅,被迫南遷至今安徽亳州。

但日子過了沒幾年,陳國又來了。焦國立即捲起鋪蓋就逃,逃到了今山東省嘉祥縣。

這樣一個流浪國家到了山東地界,就被魯國盯上了。春秋進入中期左右時,魯國一口吞了焦國。

對了,歷史上還存在過一個姬姓焦國。

據說,周成王時期,最早封於今河南三門峽市的姜姓焦國追隨參與了三監之亂,失敗後被滅了。周成王另封了召公奭的第四子譙侯於今陝州東北部。

這個焦國,早在春秋開啟之初,具體約公元前775年被虢國所滅。

大周王朝王室與二王三恪諸侯之間的關係並非是君臣關係,而是主賓關係,也就是說,祁姓薊國、祁姓祝國、媯姓陳國、姒姓杞國、子姓宋國這五個諸侯,或者再加上姜姓焦國,對周王室用的是賓禮,而不用臣禮。

當然,姬姓焦國,對大周王朝來講當然是臣子,而不是貴客。

現在孔子到了陳國,講的是陳國的淵源,那其他的我們就暫時不予以理會了。

而且,此時的陳國國君陳湣公早就從公族大夫公良孺那裡得到孔夫子已到了陳國的報告,安排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孔子一行人剛踏入陳國國都宛丘,即今河南省淮陽縣地界,就感覺到了賓來如歸的溫暖。

陳湣公三步並作兩步迎上前,以上賓之禮迎孔子入城,孔子非常感動。

悄悄擦去眼角感動的淚水,孔子向陳湣公深施一禮,由衷道“丘何德何能,敢勞煩陳侯如此厚待。”

陳湣公道“夫子親移玉趾屈尊敝國,此乃令敝國蓬蓽生輝之幸事,寡人榮幸至極也。”

彩虹級別的互相恭維,在當時卻非常和諧,沒有任何的令人不爽之感,也意味著孔子在陳國將過上一段好日子。

只是,孔子沒想到的是,這位陳湣公,卻是春秋十二諸侯之一的陳國末代國君!

但凡末代君主,必將遭受悲慘的人生。

雖然貴為大周王朝二王三恪諸侯,但此時的陳國,已然風雨飄搖。

陳湣公並不堅強的肩膀扛起陳國重任,正值父親陳懷公死於吳國人之時!

陳國,最近幾十年來,日子過得很苦很苦。

歷史上,陳國夾於晉楚爭霸中間,經常扮演著牆頭草的角色。有時依附於晉國,有時依附於楚國。

抱著晉國、楚國其中一根大腿,至少在春秋江湖上還能在夾縫中頑強生存。

但春秋到了後期,已經不講道理也不講禮儀了。飄蕩在春秋上空的風雲,血腥的味道越來越重。

公元前534年,陳國生內亂,結果世子被卿大夫公子招所殺,國君陳哀公悲哀自殺身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