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莫尼耶窄小灰暗的書店

一天在國家圖書館,我注意到一則書評,我記得評論的是保羅·福爾(Paul Fort)[3]的雜誌《詩與散文》(Vers et Prose),書評中說這本能在巴黎六區劇院街七號的A.莫尼耶書店裡購買到。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書店,也不熟悉劇院區這個地方,但是有一種無法解釋的力量把我往那裡拉,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即將發生。我過了塞納河,很快到了劇院街,街那頭的劇院讓我想到普林斯頓殖民地時期所建造的那些住宅。這條街的半當中靠左邊有一家窄小灰暗的書店,門上寫著“A.莫尼耶”(A Monnier)[4]的字樣。我凝視著書店櫥窗裡擺出的書籍,這些書可真令人興奮,然後我往書店裡窺視,看見沿牆的書架上擺滿了用閃閃發亮的透明紙包著的法文書籍,這些書正等著送到裝幀師那裡去裝訂,有時這種等待要很久。書店中這處那處還有些作家的畫像。

一個年輕的女人靠桌而坐,無疑她正是A.莫尼耶本人。見我在門外猶豫,她很快起身給我開了門,把我讓進書店,非常熱情地和我打招呼。她的這種態度讓我吃驚,因為法國人對素不相識的人向來都不熱情,後來我才知道阿德里安娜·莫尼耶(Adrienne Monnier)天生就是這種性格,特別是如果她碰到的是來自美國的陌生人。那天我穿戴的是西班牙式的外套和帽子,但阿德里安娜還是一眼就看出我是美國人。“我非常喜歡美國。”她對我說。我回答道我也非常喜歡法國。以後我們的合作將證明,我們倆說的都是真心話。

我站在敞開的門邊,突然一陣大風把我的西班牙帽子吹到了街上,它直往前滾,A.莫尼耶趕緊出去追帽子,她雖然穿著長長的裙子,但速度竟能如此之快。在帽子被車輪子軋到之前,她一把抓住了它,然後小心拂去帽子上的灰塵,將它交還給我。然後我們倆都大笑起來。

阿德里安娜·莫尼耶身材結實,她的膚色很淺,就像北歐人一樣,她的臉色紅潤,前額光潔,筆直的頭髮梳往腦後。最動人的是她的眼睛,它們是藍灰色,稍往前突出,讓我想到威廉·布萊克的雙目。她看上去充滿活力,她的衣著與她個人的風格非常相配,有人曾描寫她的衣著打扮是混合了修女和農婦的特點:她的長裙一直拖到腳面,上身是白色的絲綢襯衫,外面罩著緊身的絲絨背心,她的衣服不是灰色就是白色,色調就像她的書店一樣。說起話來,她的聲音高昂,她的祖輩們都是在山中生活的,肯定習慣了從這山喊到那山。

我和阿德里安娜·莫尼耶坐下來,當然,我們的談話內容都是關於書。她告訴我她一直對美國文學很感興趣,她的圖書館中收集了所有她能弄到手的美國文學的譯作,最早收集的是她最喜歡的作家本傑明·富蘭克林的作品。我告訴她她一定會喜歡《白鯨》(Moby Dick),但此書當時還沒有被翻譯成法語。(讓·季奧諾的譯本後來才出版,阿德里安娜確實喜歡此書。)她沒有讀過多少當代美國作家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家在當時的法國還不為人所知。

對於法國當代文學,我還是一個新手,阿德里安娜得知我鍾愛瓦萊裡(Paul Valéry)[5]的作品,而且還收藏了一本他的《年輕的命運女神》(la Jeune Parque)時,她就覺得我這個新手還不錯。我們倆達成共識,都認為我應該繼續閱讀儒勒·羅曼(Jules Romains)[6],我在美國已經開始閱讀他的書了。她還答應幫助我閱讀詩人克洛岱爾(Paul Claudel)的作品。就這樣,我就成了莫尼耶圖書館書友之屋的會員,開始的期限是一年,當然,我的會員資格以後是延續了許許多多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幾個月裡,槍炮聲離巴黎越來越近,我也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阿德里安娜·莫尼耶灰暗的小書店裡。常常有法國作家們順路來訪,有的剛從前線下來,還穿著一身軍服,他們和她進行熱烈的討論,有一位總喜歡坐在她的桌子旁邊。

還有那些我從來不會錯過的朗讀會,圖書館的成員們被邀請到書友之屋中,傾聽那些還沒有出版的手稿的朗讀,這些朗讀或是由作家親自進行,或是由他們的朋友代替,例如瓦萊裡的作品就是由他的朋友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7]朗讀的。小書店裡擠滿了人,有的幾乎是擠坐在朗讀者的身上,大家都屏住呼吸傾聽著。

我們聆聽了穿著軍服的儒勒·羅曼朗讀他以和平為主題的詩作《歐洲》(Europe),聆聽了瓦萊裡闡述他對埃德加·愛倫·坡的詩歌《尤萊卡》的看法,安德烈·紀德也朗讀過好幾次。其他在那裡朗讀過手稿的作家還包括:讓·施倫貝格爾(Jean Schlumberger)[8]、瓦萊裡·拉爾博(Valery Larbaud)[9]、萊昂——保爾·法爾格(Léon-Paul Fargue)[10]。偶爾,也會有艾瑞克·薩蒂(Eric Satie)[11]和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12]參加的音樂節目,後來參與進來的還有詹姆斯·喬伊斯,當然,那是在莎士比亞書店和書友之屋聯手之後了。

我相信我是當時發現了劇院街這塊好地方的唯一的美國人,而且我還參加了那麼多熱鬧的文學活動。以後,我的書店之所以能成功,很大部分要歸功於我在阿德里安娜·莫尼耶那裡結識了那麼多的法國朋友們。[13]

除了參與這些文學界的活動之外,隔一段時間,我也會去做些別的事。有一年,整整一個夏天,我都在一家農莊裡當義工,因為農莊裡所有的男人都去前線了。收過小麥後,我又去都蘭的葡萄園摘葡萄。後來姐姐霍莉設法在美國紅十字會給我找到了一個工作,我們就去了貝爾格萊德,並在那裡呆了九個月,我的工作是為勇敢的塞爾維亞人發放睡衣和毛巾。一九一九年七月,我又回到巴黎。

【註釋】

[1] 指的是菲利普二世(Philippe II),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死後的1715——1723年,他曾擔任過攝政王。

[2] 阿拉貢(1897——1982),法國詩人、作家。

[3] 保羅·福爾(1872——1960),法國詩人,曾被魏爾倫稱為“詩人王子”。《詩與散文》是他和詩人阿波涅(Guillaume Apollinaire)共同創辦的。

[4] A.莫尼耶(1892——1955),法國詩人、書商、出版家。她的這家書店開於1915年,從20年代開始,她與畢奇成為戀人,1955年,服用安眠藥自殺。

[5] 瓦萊裡(1871——1945),法國詩人,散文家和哲學家。

[6] 儒勒·羅曼(1885——1972),法國詩人,作家。

[7] 安德烈·紀德(1869——1951),法國作家,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8] 讓·施倫貝格爾(1877——1968),法國作家、記者。

[9] 瓦萊裡·拉爾博(1881——1957),法國作家。

[10] 萊昂——保爾·法爾格(1876——1947),法國詩人、散文家。

[11] 艾瑞克·薩蒂(1866——1925),法國作曲家、鋼琴家。

[12] 弗朗西斯·普朗克(1899——1963),法國作曲家。

[13] 在以後的許多年中,畢奇逐漸贏得了許多法國作家的尊重和喜愛。紀德和瓦萊裡大約比她要大二十來歲,更多一層師友的關係;其他與她年齡相仿的有羅曼、杜阿梅爾、拉爾博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