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階制度職能分配(1 / 4)

小說:唐朝的成語 作者:貓怕涼

包括不任實際管理職務的工作人員都各有品階,許多時候,職務與品階並不一致

1、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

2、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

3、正二品:特進

4、從二品:光祿大夫

5、正三品:金紫光祿大夫

6、從三品:銀青光祿大夫

7、正四上:正議大夫

8、正四下:通議大夫

9、從四上:太中大夫

1o、從四下:中大夫

3o、從九下:將仕郎

另外,還有對皇組宗室成員、戰功等的獎賞所勳封的不同待遇稱號。

監察、諫議制度及其結構設定

唐代的御史臺為一個完全獨立的監督結構。御史臺下分三院:

1)臺院侍御史,負責糾舉、彈劾朝廷百官。

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種儀式。“正班,列於閣門之外,糾離班,語不肅者”。

3)察院監察御史的督察範圍非常廣泛。巡按各地。監察御史雖只八品小官,但手握天憲,氣魄很大,“御史出使,不能動搖山嶽,震攝州縣,為不任職”!

另外,除三公也有這種權利、職責外,散騎常侍、諫議大夫和補闕、拾遺也是專門的諫官。以“犯顏強諫”著稱的魏徵,就做過諫議大夫。並形成了“諫官隨宰相入閣議事的制度”

每一個皇朝均有皇室及政府之分。皇室以皇帝為代表,而丞相則是政府的第一把手。丞和相都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也是一個副官,在先秦時代他實際上是王或諸侯等貴族的副官。在內管家稱宰,在外理事稱相。秦統一天下以後,所有的貴族都倒臺了,只剩下一家貴族,那就是皇族,所以他們家中的丞相就變成既要管理國家,又得管理皇帝的家事。這就是丞相的由來。

唐代宰相採取的是委員制而異於兩漢的領袖制。共有三個衙門:中書、門下、尚書,此三個部門的職能外加御史臺才等於漢代丞相的職權。可見唐代丞相的分權。

唐朝的官職等級

一、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師西周時期已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長老,對王負有指導、輔佐、監護的責任。保,保其身體;傅,傅其德義;師,導之教訓。“君師者,治之本也”(《大戴禮記。禮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時負起全面的指導作用。非道德功勳崇高,則不居其位,寧缺毋濫。到唐代,轉變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實際行使權力的虛職,不屬僚屬之列的榮譽職位。

二、三省並相(中書、門下、尚書)

中央行政機構還有其他省、寺、監等各部門,但以此三為最要。其中中書省為受命於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項政令等職能的機關;門下省為朝廷政令及各類上行文的審議機關;尚書省最高的執行機構,執行各項政令。

三省的職能分割和職位設定主要有:

1、中書省:正職長官為中書令,副職長官為中書侍郎。下轄:

中書舍人、右散騎常侍、右諫議大夫、右補闕、右拾遺、起居舍人、集賢殿和史館(機構)

2、門下省:正職長官為門下侍中,副職長官為門下侍郎。下轄:

給事中、左散騎常侍、左諫議大夫、左補闕、左拾遺、起居郎、城門郎、符寶郎、弘文館(機構,掌管圖書、禮儀、制度沿革等)

3、尚書省:正職長官為尚書令,副職長官為左、右僕射。六部各設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下轄六部二十四司情況四、內設的侍從機構

有殿中省、內侍省、學士院、內樞密使。其中學士院為唐玄宗所始設。最初招攬才學之士謂“待詔”,又從朝官中選拔有才藝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後改稱“學士”,專掌內命。後來又有“內相”的別稱,尤其加上“知制誥”、“翰林學士承旨”等頭銜。

1、中書省---令。這些命令唐代叫做“敕”,雖以皇帝的名義出,卻不由皇帝擬定,而由中書省擬訂。其程式如下:由中書舍人草擬聖旨多份,稱“五花判事”,再由中書令(中書高官官)或中書侍郎(中書省副官)選出一份並稍加潤飾,成為正式詔書,接著由皇帝畫一敕字成為皇帝的命令,最後下達門下省。

2、門下省---複核。由中書省出的皇帝命令,至此須經過複核。若複核不透過則由給事中(有封駁權的官)批註送還中書省,稱“塗歸”,意思是要求中書省重擬。若複核透過,還需侍中(門下高官官)或門下侍郎(門下省副官)簽名,詔書才正式生效,然後下達尚書省執行。若由皇帝直接出命令,而沒有中書、門下的印章,在唐代這被認為是違法的。

3、尚書省---執行。尚書高官官叫尚書令,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任此職,所以其後朝臣無人敢再當尚書令,常虛懸其缺。尚書省實權遂在其副官,稱左、右僕射者。左僕射管吏、戶、禮三部,右僕射掌兵、刑、工三部,六部職能見《唐代中央管理制度小考》。每部下有四司,共二十四司。

政事堂---由於一道詔書要經過中書、門下兩省才正式生效,為了方便就在討論重大事件時,由中書、門下兩高官官召開聯席會議,會議所在稱“政事堂”。若一人身兼左右僕射,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有權進入政事堂議事(由於尚書省的長官是虛設的)。但在開元以後,僕射就不能進入政事堂議事了,尚書省變成一個純粹的執行機關。因此在唐代中書、門下的長官才是真丞相。

御史臺。分為左、右御史,左御史監察中央政府官員,主要是尚書省六部官員,而中書、門下省不在監察之列;右御史檢查各地方官員,全國分十道,每道一個,稱“觀察使”。這“觀察使”本是中央的監察官,在各道巡查,後來就變成常駐地方的中央官了,無形中成為地方的最高長官。假使他的任務是巡視邊疆,在邊防重地停駐下來,中央又賦予他全部權力以應付地方事宜,這即成為“節度使”。節是當時一種全權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排程一切,故稱“節度使”。由於其權力極大,所以逐漸演變成“藩鎮”。

唐代分九品官,一、二品官處以元老,不實際負責政治事務,即“三公”等銜。以上所述的“三省六部一臺”的第一把手都為三品官。

除“三省六部一臺”外的官職,多為閒職

“九寺”來源於秦漢時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長官為卿、少卿。

1、太常寺---“常”,本作“嘗”,取以食物供奉祖先,讓其時時嘗新之意,故太常寺管皇帝理祭祀之事;

2、光祿寺---其來源為漢代光祿勳,“勳”通“閽”,是皇家的門口,故光祿寺掌管宮門警衛;

3、衛尉寺---漢本是皇家衛隊,至唐變為僅管皇帝依仗帳幕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