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二篇半《尚書》佚文(1 / 2)

接下來,楊賜又考校了吳詠幾句《尚書》裡的名句,吳詠都一一從容應答上來,這讓楊賜頻頻點頭認可。

他沒想到吳詠小小年紀已經對《尚書》有這麼深刻的見解,本來他還擔心吳詠是鄉野來的,沒接觸過經義呢。

如今看來,他年歲雖比天子小,但學識卻比天子高深得多。同時他心裡不由想到或許太傅和三公同意吳詠當天子侍讀,就是為了激勵天子學習吧!

吳詠可沒有多餘的想法,其實他之所以能從容應答,覺得應該是楊賜放水了,因為他考校的都是《尚書》裡比較出名的章句。

比如“克勤於邦,克儉於家”,“視遠惟明,聽德惟聰”,“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等等,這些也是後世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初中生都能答出來。

雖然最近一段時間,他瘋狂讀書學習,但也不可能吃透《尚書》全本。今日能有如此表現,完全是取巧了。

兩人這樣一問一答,天子劉宏也覺得十分有趣,忍不住開口問道“吳詠,你既然作為天子侍讀,你來說說天子如何治國治民?”

他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就是看吳詠年紀比自己小,又得帝師楊賜誇讚,就想看看他是否對治國有獨到的見解。

楊賜和吳詠都是一愣,他們都沒想到劉宏會在這時提出問題。

楊賜想了一下,隨即也開口對吳詠說道“天子既然問詢,你跟隨本心回答便是。”

“喏!”兩位大佬都開口了,吳詠哪敢拒絕啊,接著開口道“楊師先容小子想想!”

這個問題是得好好想想,時下不比後世,大家可以言論自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此時一個回答不好,輕則遭到天子厭惡,重則殺頭都有可能。

按照後世人的想法,治國無非就是法制,治民無非就是法規,只要不違法,無論做什麼,都是無可厚非的。但在時下比較看重的漢代社會,這樣的回答,極可能被視為大逆不道。

因此吳詠想了下,才開口道"小子愚鈍,對治國治民不甚瞭解,但厚父曰天命不可湛,斯民心難測。民式克恭心、敬畏,畏不祥,保教明德,慎肆祀,惟所役之司民啟之。桀其亡,剠,乃弗畏不祥,亡施於民,亦惟禍之攸及,惟司民之所取。今民莫不曰餘保教明德,亦'鮮'、'克'以誨。"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命不可猜,民心難測。天子要克己、敬天、謹慎,警惕奸邪之人,奉祖宗之成法而施德政,祭祀祖先,約束官吏。夏桀之亡,在於其為人暴虐,而親近奸邪之類,不顧民生,民於災禍中哀號無告,官吏還大肆搜刮。而當今之天下,都說我們遵循了先聖王的教導,施行德政,以自新、自制為教。

其實這在後世人來看,就是一個萬金油的說法,沒有什麼具體的施政措施,但時下的人就吃這套。因此劉宏聽完,不禁誇讚道“此言大善!”

接著,劉宏又看向楊賜,見他眉頭緊鎖,不禁有些好奇地問道“楊師為何如此模樣,可是吳侍讀說得不合心意?”

楊賜這才醒悟過來,此時他也沒心思回應劉宏,而是面色嚴肅地問吳詠道“你剛才所言是從哪裡看到的?可有全文?”

吳詠這時也反應過來,上面所言是後世《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收錄的一篇,名為《厚父》,據推測應為《尚書》佚篇。

但他可不敢這樣說,因為時下《尚書》在官學的地位非常高,他若說《厚父》是《尚書》佚篇,估計非被天下人噴死不可。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

尚常見有三種解釋方法:一種說法認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書》就是"上古的書"。

另一種說法認為"尚"是"尊崇"的意思,《尚書》就是"人們所尊崇的書"。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為這部書的內容大多是臣下對"君上"言論的記載,所以叫做《尚書》。

據記載,漢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時人推舉秦博士伏生,但當時伏生已經九十餘歲,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錯前往求教,由伏生口授,晁錯筆錄,傳得二十八篇,被立於學官。

到了漢武帝時,民間得《太誓》一篇一說是漢宣帝時河內女子壞老屋所得,合伏生所傳的二十八篇為二十九篇,故《史記》、《漢書》的《儒林傳》中說《尚書》為二十九篇。不過後來這篇《太誓》被馬融等人現為偽作,遂廢,仍為二十八篇。

吳詠從這幾個月翻閱的雜書得知,實際上漢初還保留有不少的古《尚書》篇章,遠不止二十八篇,但是根據當時的規定,只有有師說的才能被立於學官,無師說者不得立,晁錯筆錄的這二十八篇因為有伏生的傳授,故得立於學官;其它殘存的篇章因為沒有師說,故而不得流傳。

傳說西漢景帝程姬之子劉餘封為魯王后,為擴大王府,侵佔一部分孔子舊居,在屋壁中現暗藏的《尚書》,因其字型遠在先秦,時人稱為蝌蚪文字。孔子十二世孫孔安國以伏生所傳校定《尚書》,多出十餘篇,時人稱之為《古文尚書》。

而伏生傳下的二十八篇,因為是以漢隸書寫,區別於當時的古文《尚書》,故稱《今文尚書》。

後來孔安國將《古文尚書》讀後獻於皇家,因未列於學官,《古文尚書》一直未能流佈民間。

這也是吳詠不敢輕易回答楊賜問題的原因,因此,他思索一陣,才裝作有些尷尬地撓撓頭道“天子當面,小子不敢妄言!這是小子在太虛仙境中無意之中聽得。”

接著,吳詠便將全文口述一遍,“王監桀跡,聞前文人之‘恭’、‘明德’。王若曰:厚父!我聞禹川,乃降之民,建夏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