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學校(2 / 3)

反倒是女娘們,如果不能建立系統教育的制度,只按照現在皇帝特授官職的方式,總有些‘另闢蹊徑’的意味,能融入朝堂的人也太少了些,且對上位者的依賴太大。

與【基礎教育】相對的【精尖教育】,重點就截然不同了。預備選擇的入學物件,都是在某一方面已經有一定高度的人才。比如說司農寺的年輕農官、工部善於修繕水利河渠的外放胥吏;戶部擅統計賦稅的九品計史……

簡言之,便是在原有的專業有一定造詣,但是若無真正專家點撥教學,很難再上一層樓的人才。

姜握設想中的【精尖教育】學校,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現有院士培養下任院士和高階研究員’的機構。

傳承。

總而言之匯成一句話:要人才!各方面的人才,且多多益善!

人才,乃發展的第一資源,是真正的國運興衰所繫。

至於【軍事學校】,姜握之所以單獨把軍事拿出來,也是時代決定的——“國家大事,在祀(祭祀)與戎(軍事)。”

雖則都是學校,但軍事學校還是單獨拿出來,不要混為一談更好。

且軍事學校的最終掌控權,也一定得是——

姜握指著策劃案裡用硃筆勾勒過的一句,看向皇帝:“到時候,還得請陛下出任軍事學校校長。”

“學校……”

正如文成看到這個詞的時候,雖然能明白意思,但也略微怔了一下。

聖神皇帝亦把這個詞唸了兩遍。

因此時還未有‘學校’這個稱呼——

‘學習之所’自然是自古有之。

《周禮》中有記載,堯舜之時便有建國學政之所,名為“成均”;再後來西周有如閭塾、黨庠、周序;春秋戰國之時的稷下學宮,姜握之前還借舊址辦過詩會……歷朝歷代不斷演變,一直到現在,成為了國子監(下設六學)。

“學校。”時隔數十年,姜握不只是再次提到這個故鄉最常見的詞之一,更是要自己來辦學校,心頭自然也是百般滋味。

她回了回神道:“《孟子》裡道‘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校者,教也。’”*

然姜握方才那一瞬間的走神,聖神皇帝自也發現了,她甚至直切要害問道:“學校,也是你夢中之事嗎?”

姜握以《孟子》為‘學校’註釋,本就不是為了解釋給陛下的。

聽皇帝此問,就直接頷首應是。

於是聖神皇帝也輕輕點頭:“那便以此為名吧。”

皇帝提硃筆,按照姜握的策劃案中寫下:初等學校、高等學校、軍事學校。

*

姜握最開始,真沒想過要上陽宮。

她只是在規劃裡寫了,想要一塊離皇城近一些的地建學校,既方便‘校長’親臨,又便於她隨時觀察進度調整方案。

再就是建校之地,面積要大一點,尤其是軍事學校,總得有能演武的地方,且也為將來的擴建留下餘地。

最後,要是能在之前隋朝留下的建築群上修繕就更好了,這樣能比憑空起樓閣省許多錢,想來辛相和戶部那邊,能少一點拉扯。

聖神皇帝看過略想了一想:“這些條件——上陽宮就很合適。”

不怪文成一見都驚了,實在是上陽宮,並非是尋常行宮。

這原是高宗晚年,多修行宮之時建造一處宮殿。且也不是憑空而起,是改自隋朝的十六苑,故而極為壯麗宏闊。

尤其是,上陽宮佔地面積之大,是諸多宮殿之最!

文成一聽此事,當場就拿出了洛陽城的輿圖,指給姜握看:“上陽宮南即臨洛水,西拒谷水,東面即是皇城右掖門之南。”[1]

可以說上陽宮之大,直接從洛水河畔,一直接到洛陽皇城了!

如果說只這樣描述,不夠讓人直觀明白上陽宮有多大,姜握倒是有一個標準,後世人肯定一看就懂——十一個故宮那麼大。

故宮,古代宮殿計量單位。

文成望著輿圖感慨道:“如此,別說一座軍事學校,十座百座都建得!”

姜握笑道:“誰知道將來,會有多少學校,多少學生呢?”

說來,與文成的驚訝還不同,姜握最開始聽到皇帝將上陽宮給她辦學後,第一反應卻是——史冊之上,神龍政變武皇被迫退位後,正是移居上陽宮,崩於上陽宮。

而後,上陽宮又變成了李隆基在東都時最喜歡待的宮殿,曾於此“大設庭燎,懸珠玉金銀,富貴似非人力。”[1]

自然,後來也終究逃不過一場廢墟。

姜握不再去想這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