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朋友斯圖爾特·吉爾伯特

《尤利西斯》的法文版的節選在《交流》上刊登之後,馬上就引起了這本書的一位大專家的注意。《交流》上的節選刊出後不久,斯圖爾特·吉爾伯特就到書店來找我了,其實,我應該按照法國人的習慣,直接稱呼他為吉爾伯特就行了。

我一直很喜歡他的來訪,這位心地善良的英國人充滿著令人愉快的幽默感,言談風趣,有時又有些荒謬刻薄。他曾經在緬甸做過九年的法官,而且,據他說,他的工作就是對犯人施以絞刑。但我總覺得他的這個故事充滿了水分,這根本不符合他的性格,因為他曾經做過那麼多好事,所以他不可能允許自己去做那種壞事。

吉爾伯特是《尤利西斯》的第一批崇拜者,而且,他的博學多識也讓他對此書有特別的理解。除了喬伊斯以外,這個世界上不再有第二個人能比得上吉爾伯特對這本書的理解。他的眼光非常敏銳,從剛剛在《交流》上發表的法文版的節選中,他已經看出了一兩個錯誤[29],這個譯本的譯者是奧古斯特·莫瑞爾,這位年輕的詩人承擔了這項巨大的工作,雖然他的能力極強,但是譯文中的遺漏還是不可避免。莫瑞爾曾經翻譯過弗朗西斯·湯姆遜(Francis Thompson)、布萊克、鄧恩等作家的作品,阿德里安娜和拉爾博都很推崇他的翻譯,他們說服了他放下他手上正在翻譯的一本英國詩集,接受了翻譯《尤利西斯》的重任。但是,他也提出了一個條件,那就是他的翻譯必須由拉爾博來進行校對。到了一九二四年,整個翻譯完成了,他們倆準備一起再過一遍,斯圖爾特·吉爾伯特就毛遂自薦說如果拉爾博和莫瑞爾願意接受他的幫助的話,那麼他這個英國人的服務可能會有些用處。

當時,《尤利西斯》的法文字是由阿德里安娜出版的,所以,她立刻就接受了吉爾伯特的提議,這個提議也得到了拉爾博和莫瑞爾的贊成。翻譯此書是一件困難重重的重任,所以,吉爾伯特的幫助是他們不可或缺的。要感謝吉爾伯特,他們避免了一些翻譯上的錯誤,也去掉了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我敢肯定,對於譯者和要對譯本最後負責任的拉爾博來說,他的幫助非常之大。

當然,這幾位合作者之間也有摩擦,其中承受壓力最大的,當然要數阿德里安娜。因為拉爾博不僅想修正莫瑞爾的翻譯,有的段落他還要重新寫過,莫瑞爾對此當然有反對意見。我猜想脾氣急躁的他肯定對拉爾博出言不遜,接著,他也開始對吉爾伯特生氣,他覺得吉爾伯特太會字斟句酌,所以,一氣之下,莫瑞爾就撂挑子不幹了。就在這個時候,身體一向不太好的拉爾博也生病了,他搬到了維希鄉下的房子裡養病去了。剩下來的只有吉爾伯特和阿德里安娜,他告訴我,他們花了無數個下午,在阿德里安娜書店的後屋裡完成這項翻譯工作。

【註釋】

[1] 詩人T.S.艾略特的作品。

[2]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美國現代主義作家、意象派詩人。

[3] E.E.卡明斯(Edward Estlin Cummings,1894——1962),美國詩人、畫家、散文家、劇作家。

[4] 這個展覽開始於1926年4月20日,共持續了兩個月的時間。

[5] 當時美國大學才剛剛開始教授有關美國文學的課程,流亡在巴黎的年輕的美國作家們很難和美國本土的文學傳統認同,許多人覺得美國傳統上雖然有文字,但是沒有文學,他們覺得惠特曼充其量只不過是美國民主、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拉拉隊,根本算不上是現代作家。畢奇把惠特曼看成是現代美國文學之父,但是她知道其他的年輕美國作家們不同意她的觀點。雖然艾略特、海明威、安太爾、芭妮等都出於與畢奇的友誼參加了開幕式,但是他們根本沒有興趣討論惠特曼,大家最欣賞的,還是那面大國旗。

[6] 美國作家懷特(1899——1985)的散文集《野菖蒲》(The Wild Flag)出版於1946年。此處,作者使用了書名的字面意思。

[7] 兩家出版社都開始於1923年秋天。

[8] F.M.福特(1873——1939),英國小說家、詩人、批評家、編輯。

[9] 威廉·伯德(1888——1963)是一位記者,出版只是他的業餘愛好,但卻以此而名傳後世。他於1922年創立三山出版社,龐德是他的編輯之一。1928年,Nancy Cunard接手三山出版社,改其名為時間出版社(Hours Press),繼續出版許多現代派的文學作品。

[10] 塞納河上的一個小島。

[11] 傑克·坎恩(1887——1939),英國作家,尖塔出版社創立於1929年。

[12] 《芬尼根守靈夜》中的一個章節。

[13] 愛爾蘭的凱爾特教士們手繪的拉丁文《聖經》新約全書中的四福音書,成書於公元8世紀之前,其中有許多獨特的字型和彩繪圖飾。

[14] 哈里(1898——1929),美國詩人、出版商,出生於一個非常富裕的家族,可以說是“迷惘的一代”的縮影。

[15] 卡萊絲·克羅斯比(1892——1970),原名Mary Phelps Jacob,大家都叫她Polly。1920年與比她年輕六歲的哈里認識時,她已經結婚並有兩個孩子,在當時的波士頓是醜聞。兩年後,她與前夫離婚並與哈里結婚,移居巴黎,開始波西米亞的文學生活,保持著開放性的婚姻。1924年她改名卡萊絲,二人成立善本書出版社(éditions Narcisse),1927年改名為黑日出版社。

[16] 1927——1929年間,劉易斯的藝術文學評論雜誌《敵人》一共出版了三期,其中的文章大都是由劉易斯自己寫成。從雜誌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劉易斯借用這本雜誌向他曾經屬於的先鋒派文學和藝術宣戰,被他攻擊的不僅是喬伊斯,還有龐德、斯坦因等人。他稱龐德是“革命的蠢蛋”,說喬伊斯和斯坦因等被時間困擾,無意識地受到浪漫傾向的支配。

[17] 布朗庫斯(Constantin Brâncuşi),現代主義雕刻家,羅馬尼亞人。

[18]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哈里自願入伍,成為救護車駕駛員。他說自己崇拜太陽和死亡,他曾在詩中寫道:死亡“是開啟關著我們的籠子的手,是我們本能要飛回的家”。1929年,哈里自殺,死時他和一個情人在一起,兩人左右太陽穴上各有一個對稱的槍眼,哈里一手拿著比利時自動手槍,另一手抱著情人,有人說這是約定的自殺,也有人說哈里在謀殺了情人後,然後自殺的。他死後,卡萊絲繼續黑日出版社的事業,直到40年代。

[19] 門羅·維勒,美國出版家,1935年加入位於紐約的美國現代藝術館,之前六年在歐洲進行出版事業,是畢加索、雷諾阿、夏加爾等多位現代主義藝術家的好友,並邀請藝術家們對他所出版的限量本書籍進行插圖,或參與豪華本藝術書籍的創作。哈里森出版社是他們倆共同建立的,1930——1934年間共出版了十三本書,1934年出版社遷回巴黎,又出版了最後一本書——《哈西安達》。

[20] 凱瑟琳·安妮·波特(1890——1980),美國記者、作家、政治活動家。

[21] 亞瑟·莫斯(1889——1969),美國詩人、雜誌編輯。《怪獸》雜誌從1921年8月出版到1922年10月。

[22] 他的祖父是英國先拉斐爾畫派的Ford Madox Brown。1908年,他創立了《英文評論》,發表哈代、康拉德、高爾斯華綏、葉芝等人的作品。1924年,創立《大西洋兩岸評論》。

[23] 一戰中,福特是威爾士軍團的一名上尉,1916年,在所門之戰中,他患炮彈休克症,1917年因殘疾而退伍回家。他的詩作《安特衛普》被T.S.艾略特稱為是關於戰爭的唯一一首好詩。

[24] 也是《芬尼根守靈夜》中的一部分。

[25] 沃爾許只編輯了這本雜誌的第一和第二期。他於1926年在蒙特卡羅因肺結核而去世,年僅三十一歲。

[26] 凱·博伊爾(1902——1992),美國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20年代在巴黎時,她曾是沃爾許的情人,二人育有一女(在沃爾許去世後才出生)。

[27] 《前年》中的一部分寫的是沃爾許去世前幾個月他們倆的愛情。

[28] 1929年,約拉斯在《變遷》雜誌的第16/17期上發表了一篇有關寫作的《宣言》,《宣言》中充滿了如“英國語言的革命已經是一個既成事實”,“時間是一個應該被廢除的暴君”,“作家表達,而不是交流”等等激進的言論。約拉斯不遺餘力地捍衛《正在創作的作品》(即後來的《芬尼根守靈夜》),他認為這部作品是對他的《宣言》的最好寫照。《變遷》從1927年創刊時起,一直到30年代,發表了這部作品的許多片段。《變遷》上所發表的還包括許多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和達達主義的代表作。

[29] 據吉爾伯特的太太說,他發現了好幾處非常嚴重的翻譯錯誤。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