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開民智,以學塾教化天下(2 / 2)

“我們不止會教蒙學和經學,還會在此基礎上,教授天文地理、自然農學、醫家雜學、算學術數等方面的知識。

“當然了,其中很多知識,都是經過開蒙後,才能由淺入深逐步展開或新增的,傳授的側重,還需要看各人的天賦和喜好來決定,也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因材施教了。”

漢代的知識教育,其實也承襲了君子六藝那一套,也就是所謂的禮、樂、射、御、書、數。

當然了,還有種說法,說六藝指的是六經,也就是《易》、《書》、《詩》、《禮》、《樂》和《春秋》。

但不管怎麼說,這些都是這會兒知識傳承的必修課程。

只是在分門別類上,有些模糊了各種學科之間的界定,看上去有些籠統,並沒有一個明晰的綱目劃分。

所以,對於劉協明確提出的各大分類學科,盧植還是比較贊成的。

畢竟一個人的精力終歸是有限的,真正的天才,其實也並不多見,所以不可能指望每個人都會是全才。

正所謂博而不精之才,終究是落了下乘,這樣成長起來的人,或許可以守成,但絕對鮮有開拓進取的能力。

本文站點為塔讀小說app,歡迎下載app免費閱讀。

如果大漢只能培養出這樣的人才,那這個社會還怎麼進步?

而盧植自己,就曾經拜過好幾個老師,門下更是弟子眾多,其中還包括了公孫瓚、劉備這樣在後世赫赫有名的人物。

所以,他本身就才學出眾,知識淵博為世人公認,對於教化之道的認知,同樣是門兒清……

對於劉協的說法,他也比較認可,“植對於殿下提及的分科沒什麼意見,只是如果學塾一旦完全廣開了門路,必然進學者眾。

“拋開學塾館址的大小不談,單是簡書之類的教具,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人才、錢響才能開始籌備,不知道殿下對此可有準備?”

大漢的教育,為什麼會被士族輕而易舉的,就壟斷在了手裡?

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源自於承載知識學問的紙張,還沒有得以批次生產。

所以,不管是書簡、帛巾、獸皮還是紙張,不是屬於稀缺物品,就是貴的要死,壓根兒就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的起的。

因此,書籍就很難得以流傳起來。

而且,就算有那個條件了,想要抄錄也是個很大的問題。

塔讀小說app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線上免費閱讀!

這會兒可沒有什麼印刷技術,文化的傳承,靠的都是手抄。

再一點就是,這會兒的很多書籍,甚至都是屬於孤本的存在,是可以當作傳家寶的,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所以,有時候你想抄,也得有那個抄的渠道和機會不是?

君不見關二爺,就喜歡抱著本《春秋》,死活都不撒手嗎。

單從這一點上來看,就可以看出漢代人們對於書籍的愛惜程度了。

這方方面面的限制綜合到一起,也就難怪無法真正普及開來了……

但是,這個放在當前看似無解的難題,落在劉協的眼裡,其實還真就算不上是一個問題。

後邊那些各式各樣的工坊裡,雖然大多還暫時處於摸索階段,但就算是一些試驗品,也完全可以滿足學塾裡的需求了。

所以,劉協很隨意的不知道從哪兒,就摸出了兩本紙質書籍,然後伸手把兩本書推到了蔡邕和盧植的面前。

只見兩本書冊看上去一模一樣,封面算不上白皙,但“千字文”三個形體方正,筆畫平直的大字,還是讓兩人眼前一亮。

蔡邕本就是書法大家,鼎鼎大名的飛白體,就是始於他之手。

但即使如此,他仍然還是被這種工整規矩的筆法給震住了。

這種寫法,看上去似乎有別於隸書,但卻更趨於簡化,而且橫平豎直的字型,方正而不失美感。

正所謂字如其人,能寫出這樣一筆書法的人,那必為大家。

劉協則在心裡暗自好笑,沒見識過楷書吧,還是印刷體的楷書,那就好好開開眼界吧。

這會兒的楷書,只能算是處於萌芽期,直到未來三國魏晉時期,才算是真正逐漸的展起來。

所以,劉協現在忽然拿出了一個幾近成熟期的楷書,不唬人才怪了呢。

蔡邕忙不迭拿起了一本,迫不及待的翻開了封頁,入眼才現,竟然是橫版設計,和當前的豎版書完全不一樣。

喜歡我在漢末戲天下請大家收藏我在漢末戲天下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