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永定門之戰三

賤奴碰巧打過來的實心炮彈,撞在沙土袋子外邊,對裡面的明軍,沒有任何傷害。正好在最大射程範圍內的紅磷燃燒彈,卻引燃處在賤奴營寨邊緣的火藥桶。

沖天而起的火光,在深夜裡格外刺眼。連續不斷的巨響,讓整個北京城,從沉睡中甦醒。

駱駝和騾子揹負過來的大小臼炮、毒火飛炮、長約一米的明代原始迫擊炮——飛彪銃、明朝原始擲彈筒飛礞炮,根據射程遠近不同,5門~1o門炮排成一條直線,輪流交替射紅磷燃燒彈,並向賤奴大營穩步推進。

現代軍隊把這種炮擊術,稱為“彈幕徐進”。

小衙內帶領的八百先鋒,把長杆冷兵器用繩索背在腰背上,手持強弩,在夜幕的遮蓋下,呈散兵隊形,掩護炮兵慢慢前推。

這樣一來,火光沖天的敵營是明處,榆林軍反而在暗處。

過去遊牧民族的帳篷,主要是用羊毛製作。寶貴的牛皮,主要用來製造馬鞍子和馬轡頭等馬具。

賤奴繳獲並儲存的黑火藥、辛苦收集的乾草飼料、燃點約為23o攝氏度的羊毛、所有的木製器材,尤其是浸泡過桐油的冷兵器木杆,都開始熊熊燃燒。

護衛明軍炮兵,左右兩翼和後方的賀一龍、王世欽和尤世威等將領,心裡頭沒有任何偷營成功的喜悅,反而跟冰塊一樣寒冷。

因為所有人都害怕,賤奴七萬人的騎兵,會反戈一擊,包圍並剿殺不到一萬人的榆林軍。

不光是他們,小衙內也在豪賭:紅歹是率領的偷襲部隊,一定會貫徹執行,野豬皮在薩爾滸戰役期間,所確定的“不管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術。

按照現代人的定義,這種思想和做法叫做“路徑依賴”。

也就是說,小衙內知曉賤奴的真實意圖,而紅歹是會誤以為明軍,只是碰巧今天夜襲。他一定不會支援自己大營,而是把擊潰明軍主力,作為頭號戰役目標。

紅歹是也不敢派遣小部隊支援,一方面會因小失大,暴露好不容易偽裝好的潛伏陣地。哪怕有幾千匹戰馬異動,都有可能功虧一簣,因為全北京城都被驚動了。

另一方面,僅侯世祿和滿桂就有四萬明軍,這還不算孫祖壽、黑雲龍、麻登雲等明軍總兵的部隊。

紅歹是隻能集中全部兵力,按照戰前的預定計劃,爭取對明軍主力一擊必殺,而不是分散有限的兵力。

與野豬皮指揮的薩爾滸戰役一樣,紅歹是這一回傾巢而出,只在大營裡留了,不到一萬的傷兵和生病士卒。

嗩吶名曲《百鳥朝鳳》,在夜色中嘹亮且刺耳。呆的王世欽將軍,咬著牙指揮自己一千名,腳上綁有多道草繩計程車卒,沿著包裹賤奴西北側大營的壩河河堤逆流而上。

戰兵們兩人一組,分散開來,使用投石棍,朝河對面的賤奴大營,瘋狂拋投點燃的紅磷燃燒彈。

中國北方經常刮的西北風,又把烈焰吹向東南邊的通惠河。藉助風勢蔓延的大火,迅席捲整個賤奴大營。

被壩河、通惠河、北運河三面環繞的賤奴大營外面,經過賤奴一個多月的飼餵牲畜、人踩馬踏和頻繁交戰,早就寸草不生了,幾乎沒有被大火波及。處在上風口的榆林軍,更是安然無恙。

留守賤奴大營的濟爾哈朗,是紅歹是的堂兄弟,當時被封為和碩貝勒。

他原本留下近六千人防守,召集四千還能勉強作戰的騎兵,準備看清楚情況,摸清明軍底細後,再尋找合適時機和有利位置,儘可能衝擊明軍側翼或者隊尾。這應該是東亞騎兵的一貫戰術。

沒想到,還沒弄清楚明軍數量、兵種和武器裝備,大火就逼著他,帶兵繞過壩河源頭,順河而下,擊殺拋投燃燒彈的王世欽部隊。

為什麼不順著通惠河流向出擊?因為那裡是下風口,火焰高達一兩丈,弓弦和箭羽根本受不住,容易被高溫損壞。

現在大約是凌晨四點鐘左右,還有一個小時天才能亮。

噠噠噠的馬蹄聲,提醒王世欽將軍吹響竹哨,指揮投石棍兵穿著防滑鞋子,踩在寬約二三十米的冰面上,快回撤。尤七八帶領兩百強弩兵,衝上壩河河堤,保護他們的安全。

“兄弟們,知道我外甥十人重灌突騎小隊嗎?”原本隱藏在,北運河西南岸河堤下方的賀瘋子,大聲對屬下呼喊。

“知道!知道!”一千個內穿鐵甲,外披棉甲的騎兵,都扯破嗓子眼似的激情回覆。

他們的戰馬都披戴,明軍兼具機動與防禦的“半身馬鎧”。也就是馬頭、馬脖頸和馬胸穿著專用甲冑,馬屁股還是光溜溜的。這是為了減輕戰馬負擔,只提供要害部位的防禦。

“兄弟們,為戰死遼東的父親兄弟,報仇雪恨的時候到了,跟我衝啊!”

一千名榆林棒小夥,馬貼馬、腿挨腿,排成一字長蛇陣,左手握持馬韁繩,控制協調好馬,必須與大家排成直線,既不能落後,也不能突出。

所有人都是右手單臂夾持,約六米的明軍傳統武器——竹蒿槍,以密集隊形,朝濟爾哈朗率領的賤奴部隊迎頭撞去。

這些竹蒿槍,都是在燕山根據地的時候趕製的,並且按照明代兵書記載,透過鹽滷水浸泡來提高竹竿強度。這樣製作簡單,成軍度快,且成本低廉。

氣勢洶洶的賤奴,第一次看到,如同大海波浪一樣整齊的“大明騎牆衝鋒”,心裡頭就已經慫了。

想騎射?歷史上真實的滿清騎弓,也就是三力、四力左右。滿清步弓,才有六力及以上的重弓。

現在,面對凜冽的西北風,還有明軍的精良甲冑,賤奴軟弓輕箭的殺傷力,會被降到最低。

想拼騎矛?大家都握持槍桿中部。竹蒿槍長約六米,賤奴真實騎矛約3.2米左右。來啊,互相傷害啊,誰怕誰?

清朝末年,騎著毛驢騾子的捻軍,就是用竹蒿槍,打敗當時擁有最先進步槍的僧格林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