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差距到底有多大(1 / 4)

小說:宋膽 作者:憨皮拉朋丫

六月初九,黃道大吉。

一大早,6秀夫、陳宜中等人便早早的沐浴更衣,身著素布白袍出得門來。

二人皆不乘車,步行過市。

倒也不是為了招搖過市,而是因為之前趙維的那句話,“娘們兒才坐車。”

好吧,做車的都是娘們兒,弄的新崖山上下,只要是男人都不好意思再乘車了。

逼著6陳兩個老人家也要棄車從騎,重拾六藝。

而今日到民學參加開學大典,路途實在太近,就不值當騎回馬,所以乾脆步行而來。

轉過街角,遠遠便見新崖山最繁華之地,遠近各有一處高挑門樓。

一曰儒林曉堂。

一曰匠塾。

這是大儒王應鱗親自執筆,給小學和工匠學堂賜的名。

本來吧,沈福海和王仲林圖省事,想要直接沿用寧王在教改中使用的“小學”“技工學堂”這兩個名字就算了。

可是,王應鱗不同意,既然要辦,那就辦的合俗合規。

放眼大宋,哪個文教之地還沒個響噹噹的名字?

就比如,花州書院、嵩陽書院、紫竹書院等等。

讓人搭眼一看,那便是書香四溢,文采盎然。

於是,王老爺子想了一晚上,定下了儒林曉堂和匠塾這兩個名字。

“儒林”二字自不用說,雖然民學於市井,但老爺子還是希望從這裡出去的孩子可以繼承儒學大道,揚光大。

而關鍵,則是在一個“曉”字上。“曉”與“小”同音,算是迎合了趙維的初想。

而“曉”有知曉、拂曉之意,寓意蒙童由此知曉大道,有如宋之拂曉。

至於匠塾.....

好吧,王老爺子有點敷衍,一幫子人學木匠瓦工,打鐵鍛銅的學堂。又不用他去傳道授業,管他呢?

當然了,王應鱗敷衍也只能敷衍在起名兒上面,事實上,匠塾可一點都不敷衍。

山長是王五郎,教習全都是致知院的大能。

且定位也不低,目標是培養高階技工才人。

學成之後,是有希望入致知院,成為各位院士的學徒的。表現突出、貢獻卓著,還可升任助理,乃至院士。

就算沒那個福份入致知院,王仲林那邊也打了包票,工部一概全收。

這實際上就是大宋第一所“包分配”的技工學校,前途比小學還要光明得多。

此時,兩所學堂門前都聚滿了人。

包括幸得學堂錄取的學生家長,還有今天的主角,四千多民學學生。

只見他們和6陳二人一樣,皆是素衣儒袍,站滿了街道,白花花一片。

王應鱗、謝疊山等人比6陳來的還早,天沒亮便已經在學堂支應。

匠塾那邊也不含糊,致知院把這當成是自家後院兒,所以傾巢而出,全部到位。

包括與趙維關係非淺的嚴海將軍、血頭將軍,還有馬小乙、王勝等人也一一在列。

都是來給民學捧場的。

畢竟,現在民學的開辦已經不單單是象徵教改的問題,更準確的說,是兩個時代的碰撞。

以趙維為代表的新銳勢力力圖改變大宋朝的舊有桎梏,該出面的,卻是一個都不能少。

儘管新黨這邊貌似勢弱,處於不利態勢,可是場面起碼要過得去,得讓百姓知道,別看新黨連敗,可咱也不是好惹的。

況且,像馬二爺、王勝、海娃這些人,也不認為新黨勢弱。

不過是四哥還沒想動手,和舊黨裝裝樣子罷了。

真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收拾呂洪生、董學臣那幫人,還不是分分鐘的事?

而且,馬二爺還記著呢,昨夜趙孟禧可是說了,今天抽空到張府門前看看,就知道趙維兩師徒在怕什麼了。

所以,二爺已經想好了,這邊開學大典一完,他就去趕張相爺那邊的場子,去看看四哥到底怕什麼。

抱著同樣想法的不光馬二爺,沈福海也是這麼想的。

民學開學,比張簡之收徒早了那麼一會兒,畢竟學生們開了學馬上就要上課。

而張簡之那邊選的時辰已經臨近中午了,正好趕得上。

沈福海也要去看看,相爺昨夜說差遠了,要他今天自己去看到底差了多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