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大明文官

現在的大明王朝其實是個爛攤子。

原來的天啟皇帝也不是傻子,可能他也看到了這一點,可又無力迴天,只能蹲在家裡做木匠,用來打這苦悶的皇帝生活,據說他的木匠手藝相當不錯。

朱效文現在沒心思去欣賞自己前身的手藝,將來倒是可以把他的作品帶到後世,相信一定可以賣個好價錢。

眼下遼東的局勢暫時穩住了,工部的改革即將推廣,最困難的是如何籌錢。

原來的天啟皇帝只能用文官們想出來的辦法加稅!

現在的他哪敢加稅,要是聽了他們的話,就是在自己脖子上套上繩子,慢慢把自己勒死。

再說即使加稅,也不能聽你們的這樣加。

他這個皇帝眼下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內庫還有一點家底。

明朝的萬曆初期,也就是天啟皇帝的爺爺當皇帝的時候,朝廷在張居正這個強人的領導下,恢復了一點元氣,不僅收支平衡,國庫還能有點存銀。

萬曆皇帝雖然幾十年不上早朝,但他喜歡往自個家裡摟銀子,皇帝內庫裡的銀子比國庫多得多。

後來張居正這個強人死了,萬曆皇帝開始作死,聽從文官的意見,把張居正制定的政策統統推翻,甚至把張居正的屍體從棺材裡拖出來鞭屍,真正的是非不分恩將仇報。

然後搞了萬曆三大徵,打了三場戰爭,國庫的錢花光了不夠,只能花皇帝內庫的錢,也就是從那時起,文官們習慣了沒錢就讓皇帝掏內庫,這天下是你家的,你不掏誰掏?難道讓我們從家裡掏銀子出來嗎?想都別想!

萬曆三大徵雖然花了很多錢,好歹仗打贏了,國家的體面皇帝的面子算是保住了,但是萬曆四十七年對努爾哈赤的薩爾滸戰爭, 朝廷出動二十多萬大軍,花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結果一敗塗地,差點全軍覆沒。三個領軍大將,兩個陣亡,一個逃回北京自殺。

努爾哈赤繳獲了大量軍資軍械,糧草物資,還有大批降兵,一下吃飽吃肥,建奴實力壯大了許多,努爾哈赤也從此看清了大明就是一隻紙老虎。

然後萬曆皇帝駕崩,天啟的老爹即位,只做了一個月的皇帝,就嗑藥嗑死了,再輪到天啟皇帝即位,到現在坐了五年皇位,無力處理複雜的朝政,把自己關在家裡做木匠。

當初萬曆皇帝拼命往家裡摟的銀子,也被他自己敗得差不多了,到現在內庫銀子只剩一百多萬兩,但是黃金珠寶,古董文玩各種奇珍異寶還有不少。

原本的歷史,天啟皇帝的這些家底,被那些文官們基本掏空,加稅的政策也執行下去了,留給崇禎皇帝的才是一個真正的爛攤子。

崇禎皇帝智商其實不高,卻相當自負(傻子都覺得自己挺聰明的),聽了文官的話,自廢武功,裁撤了東廠,從此被文官們牽住鼻子走,直至亡國,說了一句話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是亡國之臣,然後找了棵歪脖子樹上吊自殺。

他直到臨死才想明白了一些,但還是沒完全看透。

現在天啟皇帝不想僅剩的這點家底被文官們掏光,又不敢加稅,只能學他的爺爺萬曆,往家裡摟銀子。

大明的稅收是納入國庫的,皇帝要花國庫的錢很麻煩的,萬曆摟銀子的辦法是往全國各地派太監,這些太監在全國各地開礦,打理一些皇家產業,還做進出口貿易,都挺賺錢的。

萬曆的老子隆慶皇帝當政時,大明開了海禁;禁止做海外貿易是朱元璋下的命令,但是到了明朝中期,沿海地區跟海外的走私貿易日漸猖獗,大明商人靠對外出口商品賺了大把的銀子,當然這些能做外貿的商人肯定有官員權貴的背景,一般的商人怎麼可能經常性的走私?

所以隆慶皇帝看到這個,心裡氣不過,你們都大賺特賺,國家沒撈到一點好處,索性放開海禁,在幾個外貿港口設攤收稅。

各位,交稅啊,交了稅你們就不是走私,是合法貿易,再不交稅的,我就要抓人了!

因為稅率很低,賺了大錢的商戶沒必要為這點小錢冒風險,所以好歹朝廷能收到一點海關關稅。

海關,這時候叫市舶司成立後,官員們又多了一個撈錢的渠道。

海外貿易確實為大明朝帶來了大量的白銀輸入,因為這時候的中國,不管是生產力還是生產工藝,都要出周邊國家許多,出口大於進口,這個年代交易的貨幣,大明朝只認金銀,所以大量金銀特別是銀子流入中國。

長年積累,民間擁有大量的財富,為啥大明朝廷的國庫一直沒錢?

大明工商業日漸達,中央財政居然吃不到紅利,就是因為文官們堅持不讓提高商稅,說這是與民爭利,那給普通農民增加田稅就不是與民爭利?

難道商人是民,農民就不是民?

縱觀中國歷史,這樣不要臉的文官集團只有大明朝有,完全只顧他們自己的利益,根本不顧國家利益。

明朝後期的皇權軟弱也是由此可見,皇帝根本控制不了朝政,拿文官集團沒有辦法。

後來滿清打進來了,文官敢不聽話瞎嗶嗶就砍了腦袋,一個個服服帖帖,乖巧得很。

根源還是因為皇帝軟弱,縱容了官僚集團。

天啟皇帝現在振作了一點,文官們稍微讓步了,那是因為皇帝要辦的事理由堂堂正正,他們沒理由沒借口阻止,而且沒有損害他們的核心利益。

遼東的人事安排,國家戰略確定,天啟皇帝的觀點在早朝時獲得無可爭議的認可。就算是工部改革,增加好幾個內設機構,那就等於增加好多官帽子,文官們幹嘛要阻止?

如果有人阻止,很快會被更多的讀書人抨擊彈劾,你擋人前途,如殺人父母!

還有皇帝加開恩科,那就更受讀書人歡迎甚至感恩,畢竟開一次恩科,就會有幾百個讀書人能步入官場。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朱效文明白這個道理。

你看,現在不是有好多人在說皇上雄才大略嗎?

喜歡木匠皇帝之崛起請大家收藏木匠皇帝之崛起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