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首輔和次輔的鬥爭

朝堂上開始討論顧秉謙提出的兩個建議。

對地方官員的考核內容,大機率能夠透過,聽名字就能明白,這是針對地方官員的,這裡是朝廷中樞,在場的都是京官,這些內容跟他們沒有多大關係。

所以一時之間,還沒有站出來表反對意見。

朱延禧皺了皺眉,現在顧秉謙回來了,他又回到了內閣次輔的位置,這跟前段時間做了一個多月的監國差別太大了,說是從雲端跌落至平地也不為過。

雖然做監國他做得膽戰心驚的,但做內閣輔一直是他的夙願,最主要的原因,他對顧秉謙這個人根本看不上。

一個沒有節操的投機分子而已,何德何能坐在內閣輔的位置上。

雖然他現在也是跟著皇帝的,但不妨礙他討厭顧秉謙啊。

“啟稟聖上,這六項考核內容很全面,基本涵蓋了地方官員的工作內容,但臣覺得一下子全部列為考核內容,能在六個方面都取得優秀成績的地方官員絕對是鳳毛麟角,是否應該有所側重?”

這件事是突然提出來的,所以他下面的心腹不一定能說到點子上,朱延禧只能自己親自上陣了。

反正內閣輔提出建議,次輔挑挑毛病,也不能說是沒排面。

只是底下的官員腦子有點懵,這麼大的事情,你們內閣幾位大佬事先不商量的嗎?

怎麼跑朝堂上打擂臺了?

朝堂上一片靜謐。

這兩位是真正的大佬,顧秉謙是內閣輔,妥妥的百官之,關鍵他還兼著吏部尚書,得罪誰也不敢得罪吏部天官啊。

朱延禧也不差,皇帝對他以師禮待之,恩寵有加,前陣子皇帝離京他還總管朝政,堪稱監國,而且朱延禧在士林的名聲要勝過顧秉謙。

這個場面皇帝也沒想到,拿眼神掃了掃這兩位,心想怪不得諸葛亮和龐統沒在中樞共同輔助劉備,臥龍鳳雛只可得一啊。

朱延禧這人拾遺補缺的能力是一絕,以往他提出的意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這回他挑毛病,那也是非常中肯。

顧秉謙這貨也慫了,沒站出來反駁,實在是這些內容都是皇帝提出來的,他自己也覺得這些標準定得有些高了,以大明地方官的尿性,怎麼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即使要讓地方官員進步,也得循序漸進,皇帝還是心急啊。

但他昨天跟皇帝商量時,與其說是商量,不如說是他單方面接受通知,他想著反正也要在早朝上討論,到時候再說。

所以朱延禧提出意見,跟他的想法一樣,他不想反駁,再說兩個大佬當場爭論,有失氣度,他這個輔不屑為之。

反正上頭還有皇帝,皇上啊,這回還得靠你自己說服滿朝文武。

朱延禧是不知內情,要是知道這些內容都是皇帝定的,他肯定會說另一套說辭,這個難不倒他。

天啟皇帝的政治水平肯定比不上這些老陰比,但他現在的身份能壓制他們,他是早朝的主持人,可以掌控早朝的節奏。

“諸位愛卿,地方官員考核內容一事,朕需要考慮一下,此事稍後再議,現在先說說增加行省的事兒。”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這個朕也懂,大不了咱們先跳過,擱置爭議,皇帝的手段越嫻熟了。

原本靜謐的朝堂再次熱鬧起來,這回增加兩個行省,身處朝廷中樞的這些人肯定高興,增加兩個省級政府的衙門,等於要增加許多頂烏紗帽,大家都有活動餘地了。

大明此時的地盤不大,失去遼東以後,行政轄區只有兩京一十三行省,北面以長城為界,西面是陝西省和四川省,甘肅、青海、新疆都沒有,後世的寧夏自治區有一小塊地盤包括在現在的陝西省中。

增加兩個行省,就是兩京一十五行省,不過地盤並沒有增加,只是內部重新劃分了一下。

這個大家象徵性的討論了一下,毫無爭議的透過了,畢竟設定江淮省的理由很強大,朝廷花了那麼大的代價修建的大型綜合水利工程,確實需要做好日常維護,這樣才能揮作用,解決黃淮江淮地區經常出現的水患。

新成立的江淮省,如果不再受旱澇災害困擾,那就是一塊好地方啊,全省都是大平原,糧食生產一年兩熟,足以成為大明糧倉。

這麼一個好地方,自然有人想去那裡當官,如果反對設立江淮省,那自己就跟江淮省的官帽子無緣了,誰會那麼傻?

至於拆分湖廣省,確實有必要,這個湖廣省太大,從最北面的襄陽到最南面的郴州,遠達兩千裡,一省之間來往不便,特別是在現在這種交通、通訊落後的情況下,如果生點什麼事情,根本不能及時解決。

然後回過頭來,皇帝再讓大家商議那些地方官員考核內容,經過剛才增加兩個行省的討論,朝堂上不像剛才那麼靜謐了。

皇帝擔心再次冷場,自己先表意見。

“諸位愛卿,這些考核內容也是朕想提出的,大明經過這些年的展,工商業有了一定的展,但農業跟兩百年前相比,沒有什麼進步,同時各級地方政府的官員做事多有懈怠,是以朕才會提出這些考核內容。”

“這些考核內容是和去年的加薪政策相結合的,這也是為了提高地方官員的工作積極性,至於有所側重,則可根據考核內容排名順序,在目前階段,農業水利工程、道路交通、工商業展肯定是優先考慮的。”

“因為做好了這些工作,地方上的經濟才會繁榮,百姓才能賺到錢,才有安居樂業的可能,而百姓安居樂業,地方治安也會改善,稅賦收繳也能完成,百姓對官員的滿意度就會提高。”

“朝廷這些年對地方官員的考核過於寬鬆了,或者以前的考核可能是搞好人情關係更重要,大家都忘記了我們的初心,各位剛剛科舉得中時,大多數人會有施展抱負,修身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可在官場浮沉數年後,又有許多人自然而然的懈怠了。”

“如果大家都一直懈怠下去,大明還有什麼前途?我們這些國家的當權者碌碌無為,不能給百姓起碼的溫飽,百姓會不會揭竿而起站起來推翻我們?”

“兩百年前,蒙元朝廷昏庸無道,肆意壓迫漢人百姓,才會有太祖皇帝帶領農民起義軍推翻蒙古人的統治,如果我們不能時時驚醒,恐怕離那一天也不遠了。”

“既然當了大明的官,就要對大明的黎民百姓負責,而不是沉迷於自己安逸奢靡的生活,朕以為,如果一位地方官員,連這些考核內容都做不到,那麼就該早早讓賢,讓有能力有責任心的官員上來幹。”

“這些考核內容你至少用心做了,至於做出來的成績是優良還是不及格,自有相關部門稽核,如果有人覺得自己做不到,那麼請他自己向朝廷辭職。”

天啟皇帝的語氣越來越重,似乎這件事是必須推行的;理由又說得明明白白,大臣們一時無法反對,因為皇帝說的都是大義。

朱延禧在底下聽得後背涼,尼瑪,這回糊塗了,沒弄明白就跟顧秉謙槓上了,沒想到這件事是皇帝提出來的,怪不得顧秉謙這老小子不跟我爭辯。

趕緊想辦法補救吧。

喜歡木匠皇帝之崛起請大家收藏木匠皇帝之崛起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