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箭在弦上 王安石進京

比司馬光小兩歲的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字介甫,而且跟前者一樣也是官員的後代,也是從小就博覽群書,後來又考中進士。據說,王安石甚至原本排名第一,只是由於仁宗皇帝不喜歡他考卷中的一句話,這才屈居第四。

犯忌諱的那句話,叫“孺子其朋”。

孺子就是小孩子。春秋時,齊景公跟兒子做遊戲,自己嘴裡咬著繩子扮著牛,讓兒子牽著走。沒想到他兒子一跤摔下去,景公的牙齒就斷了,從此留下“孺子牛”的典故。

顯然,孺子沒問題,犯忌諱的是朋。這個字讓皇帝想起了朝中的朋黨之爭,而朋黨是最讓君主頭疼和反感的,儘管仁宗不可能知道,黨爭還將由於王安石的變法而加劇。

於是皇帝說:有這句話,就不能當魁首。

大家都覺得冤,王安石自己卻並不在乎。<small>[42]</small>

這樣一個人,當然也不會在乎擔任什麼官職,長官對自己又有何評價。我們知道,王安石進士及第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揚州任淮南籤判,長官則正是韓琦。由於讀書寫作常常通宵達旦,王安石上班時往往來不及梳洗,便被韓琦誤以為他尋花問柳夜夜笙歌。於是有一天,韓琦終於忍不住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年輕人,要上進,不可自暴自棄啊!

對此,王安石的反應是一言不發。<small>[43]</small>

這讓韓琦很不高興,兩人的關係也沒有改善。後來韓琦罷相離開京師,神宗皇帝曾經問他:愛卿離職,誰可以接替這個位置呢?王安石怎麼樣?

韓琦斷然否定:不可以!<small>[44]</small>

王安石卻繼續我行我素。按照當時的慣例,他在揚州任籤判期滿之後,可以回京參加考試,從而成為皇帝秘書班子的成員。王安石卻放棄了這個機會,到今天的浙江省寧波市去當知縣,又到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去做通判。他甚至謝絕了文彥博和歐陽修的推薦,一心一意做地方官。

當然,此後王安石也做過京官,但總是不安心,也總是要求調到地方上去,理由則既正當又充分:先父未葬,二妹當嫁,母親年老多病,自己家貧口眾,京師這樣開銷巨大的地方實在是住不起,懇請朝廷收回成命云云。<small>[45]</small>

◎王安石年譜

<table v><tr v><th scope="col" v> 時間 </th><th scope="col" v> 年齡 </th><th scope="col" v> 事件 </th></tr><tr v><td v> 1021(天禧五年)十一月 </td><td v> 1歲 </td><td v> 出生於今江西省樟樹市 </td></tr><tr v><td v> 1042(慶曆二年)三月 </td><td v> 22歲 </td><td v> 進士及第,任淮南籤判 </td></tr><tr v><td v> 1046(慶曆六年) </td><td v> 26歲 </td><td v> 任鄞縣知縣 </td></tr><tr v><td v> 1051(皇祐三年) </td><td v> 31歲 </td><td v> 任舒州通判 </td></tr><tr v><td v> 1054(至和元年)九月 </td><td v> 34歲 </td><td v> 任群牧司判官 </td></tr><tr v><td v> 1057(嘉祐二年)五月 </td><td v> 37歲 </td><td v> 任常州知州 </td></tr><tr v><td v> 1058(嘉祐三年)二月 </td><td rowspan="2" v> 38歲 </td><td v> 提點江東刑獄 </td></tr><tr v><td v> 1058(嘉祐三年)十月 </td><td v> 任三司度支判官 </td></tr><tr v><td v> 1060(嘉祐五年)十一月 </td><td v> 40歲 </td><td v> 命修起居注,不受命 </td></tr><tr v><td v> 1061(嘉祐六年) </td><td v> 41歲 </td><td v> 為工部郎中、知制誥 </td></tr><tr v><td v> 1063(嘉祐八年)八月 </td><td v> 43歲 </td><td v> 母卒,歸葬江寧 </td></tr><tr v><td v> 1067(治平四年) </td><td v> 47歲 </td><td v> 任江寧知府、翰林學士 </td></tr><tr v><td v> 1068(熙寧元年)四月 </td><td v> 48歲 </td><td v> 自江寧進京,入對 </td></tr><tr v><td v> 1069(熙寧二年)二月 </td><td v> 49歲 </td><td v> 任參知政事,開始變法 </td></tr><tr v><td v> 1070(熙寧三年)十二月 </td><td v> 50歲 </td><td v> 任宰相 </td></tr><tr v><td v> 1074(熙寧七年)四月 </td><td v> 54歲 </td><td v> 罷相,任江寧知府 </td></tr><tr v><td v> 1075(熙寧八年)二月 </td><td v> 55歲 </td><td v> 官復原職,再次拜相 </td></tr><tr v><td v> 1076(熙寧九年)十月 </td><td v> 56歲 </td><td v> 再次罷相,判江寧府 </td></tr><tr v><td v> 1079(元豐二年)九月 </td><td v> 59歲 </td><td v> 封荊國公,人稱王荊公 </td></tr><tr v><td v> 1086(元祐元年)四月 </td><td v> 66歲 </td><td v> 卒 </td></tr></table>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44c40.jpg"/>

然而王安石越是辭官,朝廷就越是要他做官。雙方都很執著,也都有耐心,不惜展開拉鋸戰。最有戲劇性的,是在嘉祐五年(1060)十一月,王安石和司馬光同時被指派修起居注,也就是幫皇帝寫日記,兩個人竟一齊辭官。結果是司馬光辭了五次,最後只好接受。王安石卻死活不肯,甚至在詔書送達時躲進了廁所裡。信使只好將詔書放在王安石的桌子上,王安石又追上信使退回了委任狀。

<small>[46]</small>

不過,第二年被任命為知制誥時,就沒再辭官。

這樣在京師待到嘉祐八年(1063)八月,王安石終於回到又叫金陵的第二故鄉江寧,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因為他的母親去世了。也許就在這時,他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詞:<small>[47]</small>

<blockquote>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small>[48]</small></blockquote>

據說,當時以《桂枝香》的調式寫金陵懷古詞的有三十多家,只有王安石這首是千古絕唱。就連才華橫溢的蘇東坡讀了以後都這樣讚歎說:那老傢伙只怕是野狐狸精。<small>[49]</small>

這首詞的藝術成就確實毋庸置疑。不過,我們更多地還是讀出了當時士大夫的家國情懷。尤其是“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一句,憂國憂民之心可謂躍然紙上。何況“以天下為己任”也原本是王安石贊同的主張。因此,他為什麼一再拒絕在中央政府任職,就難免讓人猜測不已。<small>[50]</small>

說得過去的解釋是他想幹實事,不想當閒差。在寧波鄞縣(鄞讀如銀)做知縣時,王安石曾經用十三天時間走數百里路進行調研,終於弄清楚了這樣一個水源充足之地竟會發生旱情的原因,並且進行了根治。在他的治理下,鄞縣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一派安定團結,一片欣欣向榮。<small>[51]</small>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