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意孤行 國家體改委

陳昇之能夠當上宰相,其實應該感謝王安石。

福建建陽人陳昇之也是三朝老臣,仁宗時期擔任過樞密副使,熙寧元年七月任職知樞密院事。樞密院是大宋的最高軍事機關,長官叫樞密使,與副宰相參知政事同級,號稱樞相,也是執政。但由於此前樞密使已由文彥博擔任,陳昇之便只能做知事。樞密使與知院事並存,是他破的例。<small>[22]</small>

顯然,神宗對陳昇之也是另眼相看。

因此,熙寧二年二月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簡稱條例司)時,陳昇之便跟王安石一起成為負責人,排名在王安石之前。條例司設立的目的很明確:經畫邦計,議變舊法以通天下之利。換句話說,它就是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small>[23]</small>

這樣看,陳昇之應該算是改革派。

陳昇之在“國家體改委”工作了七個多月,與王安石的合作多半是愉快的。所以,富弼離開宰相崗位後,作為同事和同志的王安石便建議由陳昇之接任。這倒不完全是王安石的謙讓,也因為陳昇之的資格要老得多。<small>[24]</small>

神宗採納了王安石的建議。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陳昇之剛剛擔任宰相,就提出要撤銷制置三司條例司,理由是這個機構名不正言不順。他對皇帝說:臣既然在宰相的職位上等著犯錯誤受處分,當然什麼事情都要管,那麼臣領導的部門怎麼可以叫“司”呢?<small>[25]</small>

聽了這話,王安石只覺得可笑:宰相領導的部門怎麼就不能叫司?東漢的宰相三公不就叫司徒之類嗎?再說不叫司又叫什麼?像六部一樣叫作條例部,還是像樞密院那樣稱為條例院?恐怕你這位宰相大人也不幹吧?那麼,難道要仿照中書省,改叫條例省不成?那可真是天大的笑話!

所以王安石對皇帝說:他是嫌這職務沒面子!<small>[26]</small>

陳昇之說:那就叫“制置百司條例司”。

這倒是講得通的。我們知道,所謂“制置條例”其實是制定政策法規,三司則相當於國家財政委員會。因此,制置三司條例只是經濟改革,制置百司條例才是全面改革。過去由於陳昇之在樞密院,王安石在中書省,只好將這機構設在三司。現在兩人都在“省”裡,就沒必要再叫“三司”了。

於是皇帝說:將條例司歸屬中書省,如何?

王安石不同意,理由是效率太低。他說:條例司之所以卓有成效,就因為機構獨立成員少,遇事好商量。如果歸屬中書省,什麼問題都要正副宰相意見一致,什麼檔案都要正副宰相共同簽署,什麼工作都要正副宰相批准安排,哪裡還做得成事?所以,條例司不能改名,也必須單列,陛下總不至於擔心臣在那裡搞“獨立王國”吧?

神宗當然不擔心,擔心也不能說。相反,在過了幾天的又一次御前會議上,由於陳昇之堅決不肯再管條例司,甚至堅持要撤銷這個機構,皇帝便對王安石說:要不然條例司的工作就由愛卿自己一個人負責?

王安石說:這不合適。當初設立此司,陛下主張中書省和樞密院各出一人,臣請與樞密副使韓絳同事。

皇帝很爽快地就同意了。<small>[27]</small>

條例司設定之爭也算告一段落,儘管它最後還是被撤併到中書省,但那是七個月以後熙寧三年五月的事。跟王安石結下樑子的陳昇之離開相位就更晚,要到那年十月,而且是因為母親去世。不過兩人從此不和,則是事實。

那麼,陳昇之為什麼要這樣做?

正史的解釋,是他對那個不三不四的條例司原本就不以為然。這是有可能的,公開提出改“三司”為“百司”就是證明。因為“制置三司條例”明擺著就是要理財,而理財在許多人看來是小人的事,為正人君子所不恥。<small>[28]</small>

可惜,這就是設立條例司的本來目的。王安石在御前會議上說得很清楚:從古到今機構的設定都是因時制宜。如今天下財用困急,尤當先理財。這也正是陛下要特別單獨建立一個司,讓陳昇之與臣統領的原因啊!<small>[29]</small>

呵呵,不打自招。

為了理財而改制,可是正統士大夫不能接受的。陳昇之當然知道這一點。但為了榮華富貴,他不惜假裝擁護,得逞之後又翻臉不認人。這當然同樣為正人君子或自命為君子的人所不恥,他們甚至給陳昇之送了個外號叫“荃相”。荃就是捕魚的竹器。《莊子·外物篇》說: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荃相的意思,可以說是再清楚不過了。<small>[30]</small>

這麼說,陳昇之是小人?

難講,至少司馬光對他看法不佳。他甚至認為福建人和長江流域的人都靠不住,前者陰險狡猾,後者輕佻浮躁,遠不如北方人耿直敦厚。所以,當神宗皇帝問他陳昇之拜相外面有什麼反映時,司馬光直通通地說:不好!兩個宰相(曾公亮和陳昇之)都是福建人,兩個副宰相(趙抃和王安石)都是長江流域的。他們當國,豈能指望風俗純樸?

哈,地域歧視?

◎有關人物籍貫一覽

<table v><tr v><th scope="col" v> 姓名 </th><th scope="col" v> 籍貫 </th><th scope="col" v> 主要曾任職 </th></tr><tr v><td v> 韓琦 </td><td v> 河南安陽 </td><td v> 三司使、樞密使、平章事 </td></tr><tr v><td v> 富弼 </td><td v> 河南洛陽 </td><td v> 平章事、樞密使 </td></tr><tr v><td v> 文彥博 </td><td v> 山西介休 </td><td v> 樞密使、太尉、平章軍國重事 </td></tr><tr v><td v> 呂公著 </td><td v> 安徽壽州 </td><td v> 翰林學士、御史中丞 </td></tr><tr v><td v> 韓絳 </td><td v> 河南開封 </td><td v> 樞密副使、同條例司、參知政事、平章事 </td></tr><tr v><td v> 趙抃 </td><td v> 浙江衢州 </td><td v> 知諫院、參知政事 </td></tr><tr v><td v> 呂誨 </td><td v> 河北廊坊 </td><td v> 知諫院、御史中丞 </td></tr><tr v><td v> 範純仁 </td><td v> 江蘇蘇州 </td><td v> 同知諫院 </td></tr><tr v><td v> 範鎮 </td><td v> 四川成都 </td><td v> 翰林學士、知通進銀臺司 </td></tr><tr v><td v> 鄭俠 </td><td v> 福建福清 </td><td v> 安上門監 </td></tr><tr v><td v> 司馬光 </td><td v> 山西夏縣 </td><td v> 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平章事 </td></tr><tr v><td v> 蘇軾 </td><td v> 四川眉山 </td><td v> 翰林學士、禮部尚書 </td></tr><tr v><td v> 王安石 </td><td v> 江西臨川 </td><td v> 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同條例司、平章事 </td></tr><tr v><td v> 曾布 </td><td v> 江西南豐 </td><td v> 翰林學士、三司使 </td></tr><tr v><td v> 曾公亮 </td><td v> 福建晉江 </td><td v> 參知政事、樞密使、平章事 </td></tr><tr v><td v> 陳昇之 </td><td v> 福建建陽 </td><td v> 知樞密院、同條例司、平章事 </td></tr><tr v><td v> 呂惠卿 </td><td v> 福建晉江 </td><td v> 條例司成員、翰林學士、參知政事 </td></tr><tr v><td v> 章惇 </td><td v> 福建浦城 </td><td v> 條例司成員、三司使、參知政事 </td></tr><tr v><td v> 蔡確 </td><td v> 福建晉江 </td><td v> 監察御史、御史中丞、參知政事 </td></tr></table>

多少有點吧!

看看上面的表格就知道,司馬光並非全無道理,但不無偏見,比如鄭俠就是福建人,範純仁則是長江流域的。神宗也顯然不認可這套理論。皇帝說:陳昇之是有才華的,其他人比不上,朕看他足以承擔軍國大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