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均於虛己,不使道純(平衡性溢位和虛空罰站)(1 / 4)

一個“徹底無私”的人,成不了事,因為根本不存在,就是“虛空狀態”的;因為,“私”就是心中所念、所想的造化顯象;是極度的“私化”作用,才會形成“認知體系”;

如果,不存在“私”,牛頓是不會現萬有引力的;

人文認知的起點就是“有私化”的認知;

只是有些“私”很大,很宏觀,而且也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性,所以才看起來像“無私”;

即,“私”大到可以包容下整個世界,大到像道一樣大,這樣,被你包容的事物,才會感受到你不一樣的公有化私心;

而你的私心,大到自己,那麼就是自身的私;大到一個家庭,為了一個家,那麼就是私家;大到一個鄉鎮,就是為鎮上的大家謀利,大家都會很感激你;大到一個幗家,整個幗家都會為你歡呼;但也,大到像“道”一樣的話,就是又會變得普通,就是變成為這種事物的本身自己,廣德若不足,變成芸芸眾生的普通一份子,各司其職,就也沒什麼可要求的了;

因為,這本身就只是它自身的一種平衡狀態,就也沒什麼硬性的觀念可言;

只能是說,在將“公私聯絡起來時”,才會更合理些;

而當你的私變得像道一樣時,未以其無私焉,故能成其私;因為,道是一種“連自身虛空性都要去平衡的狀態”,於是乎才生成了“非空的非虛狀態”,而也這樣才是真正的“無私”,不然只為別人,不為自己,這種人基本是活不下來的;因為,說句不好聽的,這種人怎麼活?靠什麼活?只有當你有所“得”的時候,你才能活,但“得”就是說,需要你進行自身的私化;包括“吃飯”都是“私化”的過程;

以其,“道”是因為在平衡外界的同時,也在平衡自身;在形成自身“私有”的中心化同時,也再同時不斷地進行去中心化的“公有”;以此來達到一種“絕對不留餘地的平衡”;

故,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普,就是眾多的意思,就是普遍,但也同時就是說,變得普通“無為”;

故,以身觀身,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即,道是一種不留任何餘地的平衡;

因為,“道”就是為了尋求一種“純粹的平衡”,所以,它連“虛空”都不會放過,連可以說是自身的虛空都不放過,而“平衡虛空”也便就是“道”和“道生萬物”的主要作用了;

是為了“平衡虛空·平衡虛空的孤深性”,所以,才產生了“非空有物的另一面未知狀態”;這是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絕對平衡狀態”;

是“道的極反作用”,也是“道”的“平衡性”;道是一種“絕對平衡態”;

但也,因為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第二種事物”,所以

其,外無外,空非空,以虛空平衡外物,以非空平衡虛空,不使道純,故,道,均於虛己,而成就自然;

均於虛己,不使道純;(虛己若不足;)

就是說,不會讓“道”陷入到一種純粹的單一方面中;因為,不可能使之單片化,寧可自均,自己將自己平衡、均衡化,也不會恪守一件固態、固定的事物狀態;

而“均於虛己”,和讓你變得謙虛也沒什麼太大關係,可以理解為謙虛,但是,這是在思辨證道,就是說,均,就是平衡的均用,均於虛己,就是說,這個世界上只剩下“虛空”的什麼都沒有,卻為什麼會生成“非空的未知”,是因為,“道”在連“虛空”這種單片的固定狀態概念和理念都在進行一種源自於“虛空的自身平衡”;

是因為在一種無有狀態中的“虛空”的自身平衡,生成了“非空”狀態;所以,“道”則是為一種連自身“純粹空無”都要去平衡的事物規律;

所以是,均於虛己,不使道純;不使道純,就是說,不會讓道陷入於一種“絕對的單一狀態”;“道”是在一種寂兮寥兮,再無它物情況中,連自身“虛空”都要去“平衡·不去違背·也無法違背”的事物狀態;因為,相比於“道”的有無面,它更是為一種“相互平衡”;

即,連“虛空”都沒辦法做到單方面“壟斷”;因為會有“非空”生成,使得“虛空”不再是一種“純粹的狀態”,以此來抵消“虛空”的這樣一種“壟斷特徵”;

而這,其實才是“道·無為而無不為”的狀態;不單是“作為·不作為”,當然,你要這樣解釋也行,而是“虛空·自身平衡的不違背性·和無法違背性”導致了“非空”,導致了我們這個世界的生成;(為,具有一定“違”的意思;)

即,“虛空,沒辦法違背自身的一種絕對平衡狀態”;導致了“自身的平衡相別”,從而生成了“非空”狀態;

源自於“虛空的本身平衡作用”;

因為,“虛空”就已經是這個世界很終極的一面了;是終極,也是開始;因為如果“虛空”單方面的將這個世界“暫停”,那麼,就是說,它平衡了一切,卻並沒有平衡自身;

那麼,就是說,這樣的“虛空”理念就好像是如同幌子一樣;但也,並不是因為它是虛空,所以,它可以平衡一切,然後平衡自身;

而是,它平衡了自身以後,才能出現“非空”,才可以生成有物;

因為,在我們探究“以空入道”的過程中,就已經現這個世界並不存在“第二種事物”;所有存在的事物,都需要依賴“空無”才能顯現;

可於“空無”中生成的事物,並不會憑空出現和消失,那麼,就是說,是“空無”本身的平衡性,或者說,是一種“不被我們瞭解的虛空平衡狀態”,導致了事物“非空”的一面出現;

這是“虛空的自性”,即“虛空自性平衡”;

即,不是因為它是“空無”,所以“平衡”;

而是,在“平衡”的基礎上,我們同時現了“空無”是為一種“沒有干擾的平衡”;包納萬物,透過萬物的特徵就不多說了;

即,“空無(虛空)”是為一種“不被幹擾的平衡”,而這種平衡性,更像是一種空中的規則;即,它是一種不被外物干擾的平衡;

所以,“這種平衡”就連虛空本身也要去平衡;所以,就當有一“正的虛空”時,就會有一“反的虛空”以此來去其中平衡;

而當這個世界是為“純空·純粹一無所有的絕對狀態”時,那麼,這種“平衡”,所剩下的,不就只剩能夠去“平衡自身虛空”了;

以此,來形成出一種“如同虛空極反的本身平衡”狀態,即,就好像是最終平衡了自己本身,以此來生成出我們這個世界,以“無極生有”,出現了我們所討論的“極反”,開始以“無生有”;

但其,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並不存在其他事物,那麼就是說,它在一種不被幹擾的平衡狀態中平衡了萬物以後,在一種絕對虛空中最後就只剩去平衡自身,然後生成“非空”;

而生成“非空”,這種如同自身對立面一樣的事物,那麼,對這種“不被幹擾的平衡”而言,就是說“虛空”因為“平衡”的原因,就好像是出現了單方面“極反”,生成了“非空般的有物”;

而生成出一個“非空”,比如稱為“正·非空”,那麼就會同時生成出一個“可以抵消非空的非空”,稱為“反·非空”;或者用“陰陽”來描述也行;

即,當“虛空”是“對稱平衡”時,就是有“正虛空和反虛空”;當“虛空”是單一時,那麼,就是會因為這個世界的“平衡性”,而出現“非空·正非空和反非空”;

如此的話,就是“四個物件”了;替換下概念,就是之前曾經有過的“無有的陰和無有的陽”以及“有物·陰”和“有物陽”;

即,這裡,當我們所面向的“物件”就只有“一個虛空”,即,“純粹的虛空”;

那麼,它就會因為一種“不被幹擾的平衡”原因,而無法繼續做到“獨佔虛空”這種單一性的虛空品性,所能夠“被平衡”的就只是為,去和“自身的另一面非空”相互互動了;

感覺我這裡描述的相當凌亂啊;唉;整個人麻了都;想哭;腦幹不夠用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