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普耳茶磚(1 / 2)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凌家三叔四叔聽到老道長講,關於朝廷對入滇的相關政策後,擔心朝廷這個時候下了號召入滇的詔書,而在家鄉的凌家人找不到我們,錯過了時機;三叔因此立即讓四叔帶同一位凌家子弟下山,回家探看訊息。

老道長則和三叔、凌軒和我一起,繼續在松穀草堂的東院側廳裡坐著喝茶聊事。

四叔問老道長:

道長,剛才你說,我們凌家入滇後,最好依山水而居,廣種茶樹;走茶馬古道,用奈米中鹽,但是又講茶馬古道所易之茶,先以傳統的“巴茶”為主,後來變成“湖南茯茶”。

那麼,我們到了雲南,種茶樹還有用麼?

老道長微笑著說:

有用!很有用!要行茶馬古道,一定要識茶,也一定要先弄清楚什麼叫巴茶,什麼叫茯茶。

巴茶又叫老鷹茶,也稱粗茶,一般是指巴山蜀地山野長出的一般土茶,就是指四川生產的茶。

茯茶屬於黑茶,蒸壓後成磚塊形狀,色澤黑褐色為優良,沖泡後的茶湯有一股類似茯苓的香氣,茯茶中含有名叫金花的益生菌。

現在的茯茶分為湖南茯茶和陝西茯茶兩種。

湖南茯茶磚是採用湖南安化黑毛茶為原料,築製成磚形的茶塊。

製作茯茶時,要經過篩分、蒸茶、酵、炒茶、晾曬、乾燥等工藝;工藝嚴謹複雜,特別是在篩分時,要將破損和不新鮮的茯茶葉芽篩選去,蒸茶要將茯茶中含有的水分蒸,酵的最佳溫度控制在一定溫度,才有利於茯茶增加茶香;

話說剛開始的時候,陝西不產茯茶,湖南不製茶磚;現時所見的茯茶磚,曾是陝西和湖南合作下的產物。

湖南的安化黑毛茯茶在開始的時候,是以散茶的方式。

在明初1368年,即明朝建立的那一年,茯茶制磚的茶葉加工方式,在陝西咸陽明,製作成磚的茶,方便存放和運送,受到人們的喜歡。

陝西人這個時候,用作制磚的茶就是湖南的安化黑毛茶。

湖南人看見茶磚的好處和暢銷,也主動地將安化黑毛茶交給陝西人加工。

但是始終路途遙遠,一來一往實在麻煩,加上蓬鬆的黑毛茶在運輸過程破碎、串味甚至損失,這讓陝西和湖南兩方面都考慮完善各自的不足。

陝西人開始尋找本地的新鮮茶葉為原料,代替湖南的安化黑毛茶;而湖南人則開始研究茯茶磚的築制和花工藝,都練成了茯茶神功,各自稱霸一方。

這時凌軒問道:道長,陝西用作制茯茶磚的茶,是否也是黑毛茶?

老道長說:非也!並非黑毛茶才能製作茯茶。

陝西產的茯茶主要產地是陝西涇陽中張鎮、中山村、雲陽鎮等地方,涇陽水質中的礦物質和酸鹼度,能夠滿足茯茶的生長育條件,並且茯茶地勢低窪,土壤溼潤又肥沃,有利於促進茯茶中含有的益生菌生長繁殖。

凌軒問道:既然陝西也有茯茶,直接輸出西北不是更近麼?為什麼茶馬古道還要運送湖南茯茶?

老道長說:

你問這個問題,要怪我一開始沒有說清楚。

最初的時候,西北的人們,喜歡湖南的安化黑毛茶,故陝西人用湖南的安化黑毛茶製作茶磚運送到西北出售;後來陝西用當地的茶葉作原料,製作茶磚,這是讓客戶多了一個選擇。

前邊我們講過,最初的茶馬古道起源於南北朝時期,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邊疆的茶馬互市,茶馬古道分為南、北兩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

我們知道,西北地區不產茶,但當地人民對茶的需求很大。

茶馬古道的川藏道,茶葉是運送湖南的安化茯茶磚為主;滇藏道運送的茶則以雲南普耳茶磚為主。

噫 ,怎麼老道長口中所說的是“雲南普耳”,而非“雲南普洱”?

容我為大家解釋一下。

老道長正在說的雲南普耳茶磚,就是現代稱的普洱茶磚。

為什麼老道長把普洱說成了普耳呢?

因為在明朝洪武年間時,普洱就叫普耳。

我在穿越到明代前,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與大學的同學到雲南遊學,出前我曾專門對雲南各地資訊做過攻略,所以我對此十分了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