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車馬很慢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老道長讓凌軒請來凌家三叔四叔到松穀草堂的後院側廳,五人圍坐一起論凌家族人入滇之事。

老道長建議凌家在入滇後,要儘可能地享受朝廷關於入滇移民的政策優惠;務必學習耕種,至於暫時不懂耕種,無須擔心,到時可以先僱用別人代為耕種,族人從旁學習。

關於營商方面,老道長告訴他們,可以從奈米中鹽的鹽業優惠政策著手,除了在商業有一定規模又較近中原的昆明、大理的設點營商外,族人一定要走明代最興盛的茶馬古道。

老道長建議凌家族人依山而居,廣種茶樹,以後兼營茶業。

老道長還讓凌家族人以後時機到了,在雲南參與投資開採儲藏量豐富的銅、錫、鉛、銀等礦產,說這樣可以迅積累家族財富。

老道長說,凌家族人漁樵耕讀,再加上營商亨通,基本上可以保證一個家族向好的方向展。

三叔聽到這裡,對老道長說:我們一行人離家近十天了,不知家裡有什麼訊息?不知朝廷的詔書下了沒有呢?

老道長說:不要急,朝廷詔書即使已下,也有一個層層傳遞、宣傳、執行的過程。可以今天就著人回家看看,其他人且在山上等訊息,再作決定。

三叔立即讓四叔立即帶上一個年長的凌家子弟,讓採藥人帶領,下山尋一騾車,趕緊回家看看有無訊息,並且將山上老道長的話,告訴家中長輩。

四叔聽了就立即向老道長告別,兩人以最快的度趕往家中。

話說明代的交通工具有轎子、車馬、舟船三種。

轎子在城鎮的使用十分普遍,在一些旅遊勝地、還有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均採用轎子作為交通工具。那時不但是客商、行人、貨物、行李,都會用轎子來用交通運輸工具。

車馬作為交通工具,南北有不同,北方少河、城市間多曠野平原,用車馬行走十分方便;而南方多河、路窄多丘陵,南方的交通還是以船為主;南方也有一些獨輪小車,但少見大車的,這就像北方人在北方,見不到大船一樣。

在明代,對馬、騾、驢的使用,有嚴格規定。

馬屬於貴重的動物,需要馬鞍等一系列配置,所以就算是官員也甚少使用。

民間多用騾、驢,騾、驢可用作拉車,也可作騎行。

鄉村還有騎牛的。古時鄉村人家婚娶,有錢的人家請轎子接新娘,而沒錢的人家,新郎拉上一隻牛或牛車去接新娘回家,新娘騎牛到男方家庭也是十分普遍的事情。

舟船自古在南方使用十分普遍。

唐朝的杜甫在《絕句》裡寫道: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裡的“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指自萬里以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明代的江南,船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船的使用也有南北之分,以蘇州為界,可見其南北的不同。

蘇州以北,船隻是白天行駛,無夜行之船;而蘇州以南,船泊是晝夜不息,其中很多是固定航班的,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終點,選擇搭乘。

那個時候的夜船,更是燈光通明,善言之人,在船中高談闊論;不善言者,則垂聆聽;那時候,夜船像茶館酒樓一樣,成了人們交流資訊的重要場所。

古代的船隻,像現代的公交車般普遍,承載著人們出行的任務。

話說四叔和一位凌家子弟,下山尋一騾車,也是為了儲存體力,到了有河流的地方,騾車就不過河了,四叔他們就要結騾車的帳,乘船到對面河岸後,繼續租騾、驢車前行。

他們兩個人的話,這樣一路搭搭乘乘,節省體力,也總比步行快得多。

凌家族人一行人來黃山,這樣離家十日,就與家中資訊相隔不通;這些與我在現代時,一個手機就可以搞定的小事,真是天壤之別。

從前的確是車馬很慢,書信也很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