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漁樵耕讀(1 / 2)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三叔、凌軒和我,在松穀草堂後院的側廳,向老道長討教入滇的房屋選址問題;提及風水之事,老道長說將來如能請到高人當然好,若遇不到高人,也不要太執著,一切內求、本自具足,向自己內心求答案,依本意而行;老道長說所謂好風水,就是讓人身心舒暢、心安理得的場所。

凌軒問道:道長,我聽你說及凌家族人漁樵耕讀,再加上營商亨通,基本上可以保證一個家族向好的方向展。但是耕田種地已經很忙,哪裡還有空讀書寫字?

我聽了,不由得想起現代人的那句口頭禪:搬磚的手沒空抱你,抱了你沒辦法搬磚。

不由得輕輕嘆了口氣。

老道長看到我嘆氣,就笑著說:瑤瑤,何事嘆氣了?

我說:道長,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老道長哈哈一笑說:

世間的確難有兩全其美的事,但凡事皆有平衡點,只要找到這個平衡點,就可以安之若素。

凌家人世代經商,家族的長處是買賣賺取盈利,這一點當然要繼續揚光大。

有錢,就可以僱請人耕田種地、打理茶園;但是族人應該對這些農活,都要懂且識做。

我說的“漁樵耕讀”,非實指漁夫、樵夫、農民、讀書人四種職業;而是泛指多樣職業,多種生存方式,可文可武、可攻可守。

朝鮮人崔溥,曾來大明遊覽,並對明朝的南北教育進行考察。

崔溥的結論是,江南人以讀書為業,即使是兒童、船伕、挑水工等人,都識字;在江南,只要將地點寫出來,找一個普通人問,都可以對當地的山川名跡、歷史沿革等詳細告知。

到了江北,不學習者居多,每次問路,常遇到回答:我不識字。

朝鮮人崔溥說,每個地方的學習風氣不同,造成當地人學習的積極性不同;一江之隔,雖可往來,但日常久居,因同類而同類。

這個例子,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理,你的朋友圈是怎樣的人,只要經常呆一起,你一定會變成跟他們一樣的人。

人本身有一種惰性,如無鞭苔,會主動向較舒適的生活靠攏,這就是人的本性。

凌家族人身居田園,不要因淡泊名利、生活恣意,而放棄對人生境界更高的追求。

雖則入滇,遠離中原,也一定要教育子孫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族人要普及文化教育,除識文斷字,還要知理明義;凡事向高的學習,不是向低的看齊。

我們聽了都點頭稱是。

三叔說:道長,我聽聞“居市井者多誇詐,處田裡者多粗鄙”的說法,我們凌家遷居雲南後,如何才能不放棄對人生境界更高的追求?

老道長說:

就是因為“居市井者多誇詐,處田裡者多粗鄙”,我才提醒凌家人雖置身山林之間,不忘養心蓄德,這樣培育出來的田野子弟,同時兼有樸雅風尚。

久居城鎮之人,銖錙必計、心思細密,對事物持因果迴圈的論調,是理性的思維方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