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明初婚俗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老道長為凌家子弟們講解了《易經》的家人卦,以及鹹卦和恆卦,這些卦的含意,都是古代先賢對婚姻根本的智慧結晶。

為什麼老道長會不分年齡講這些現代該是成年人才做的事呢?

這是因為在明朝,婚嫁是絕對有可能生在未成年的小孩身上的事。

《易傳》上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禮樂是馭世的“大防”,更是政治的原本。

古禮的內容,尤以家禮為先。

家禮就是冠、婚、喪、祭四禮。

明初立國,民間四禮多數還是沿用元代舊習,但是經歷了元朝外族的文化衝擊和無數的戰亂,民間多不完整執行四禮。

洪武十八年,即公元1385年,明重定冠、婚、喪、祭四禮。

官方用法律規定,凡是民間嫁娶,一概按照朱熹所定的《家禮》舉行。

《家禮》在明代民間已經相當普及。

朝廷要人們遵守重新制定的《家禮》,不過人們還是不遵守的多。

一些士大夫為明代的實際出,約繁就簡,重定四禮。

明朝人結婚年齡不同現代人。

明朝皇帝大婚的年齡多在16歲,就是出幼之年。

而在民間,在婚姻年齡上定出上、下兩條線。

下線是男子16歲,女子14歲。

男子未及16歲,女子未及14歲,稱為“先時”。

上線是男子25歲,女子2o歲。

男子25歲以上,女子2o歲以上尚未成婚,就是“過時”。

古人說,先時者易夭,過時者易病,都不能順陰陽交際,以保合太和。

明代有些家族,一般將13歲以上作為男女議婚的年齡,到了這個歲數以上,方許行聘。

但是原因卻是時事經常變更,怕早議婚,會遭遇變故到時會悔婚。

民間的婚禮,古代尊崇“三書六禮”。

“三書”指聘書、禮書和迎書。

“六禮”指六個禮法,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

明朝民間婚禮,已無問名禮,但有近似的禮法,就是婚啟。

明朝的婚啟,是直接跳過了納采、納吉,到了請期的步驟。

在古代,兩家人結親的婚書,就是雙方有婚姻存在的法律效力,除非男方另寫休書,方能將婚姻解除。

明代的時候,還存在早婚的習俗。

這裡說的“早婚”,是指幼男娶長妻或幼女嫁長夫。

幼男娶長妻的風俗,在明代的湖廣、四川、安徽的徽州,都流行這種婚俗。

明代的湖廣邊地更有一種惡俗,是幼男娶長妻;這裡的男子剛出十歲時,其父親為其娶年長的妻子,“其父先與婦合,生子則以為孫也”,所以經常有男子才2o歲,已有1o歲的兒子。

明代的四川,也有男子剛夠結婚年齡,家裡就為他娶年長的女子為妻。

安徽的徽州人,由於從商的很多,男子“重利輕別離”,娶個年長知事的妻子在家操持家務,照顧家中老人小孩,是很平常的做法。

徽州人從事商業活動,常年走南闖北,娶長妻一事,還可以理解,但是川人也盛行此風俗,就讓人不知其解了。

後人考證說,明朝人急於結婚,可能跟歷經戰亂,人口劇減有關。

幼女嫁長夫之俗,僅存在浙江吳興一地。

據史料記載,許多浙江吳興當地的女子,12歲就嫁給壯年的男子。

民間的種種,與當時歷史背景是息息相關的。

而類似湖廣邊地等的李代桃僵、掩人耳目的假借婚姻的習俗,讓明朝計程車大夫深以為惡!

這也是明代士大夫們重定四禮的原因之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