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風水術士(1 / 2)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老道長向我們說到明代的風水術分成兩派:一派是福建的理法派,一派是江西的形勢派。老道長說,江西的形勢派就是為後人所熟悉的尋龍點穴。

老道長說: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風水堪輿術祖師,人們常說的有五位,就是李淳風、袁天罡、郭璞、樗裡疾、鬼谷子。

李淳風和袁天罡都是唐朝人。

李淳風精通天文、歷算、陰陽之說;袁天罡擅長“風鑑”,即憑風聲風向,可斷吉凶,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

兩人合力所著的《推背圖》以其預言的準確而著稱於世。

唐太宗命李淳風與袁天罡推算大唐未來的國運,李淳風滔滔不絕地輸出,從唐朝一直推算,到了千年之後二十一世紀。

袁天罡看到李淳風沒有停下來的勢頭,立即從背後用手推了一下李淳風,李淳風才一下子醒悟過來。

此書因此得名《推背圖》。

李淳風還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力定級的人,“風水”中的風,就是源於對於風的觀測。

武則天未滿一歲時,其父親武士護曾請袁天罡到家中為家人看相。

當時還是嬰兒的武則天穿著男孩的衣服,袁天罡看著她,久未聲,叫奶媽讓其走幾步看看,然後袁天罡說,小公子才華橫溢,想談前途,可能遙不可及。

武士護不明白,袁天罡繼續說“龍瞳鳳頸,極貴驗也!若為女,當作天子”。

武士護懷疑地問道“這可能嗎”?

郭璞是兩晉時期的風水大師,他是正統的正一道教徒,郭璞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他寫了一部關於墓葬的著作《葬經》,廣為流傳,後人視郭璞為風水史上之鼻祖。

郭璞最有名的預言是“江東分王三百年,復與中國合”,他預言了隋朝的建立,隋朝有天下也正好是三百年。

樗裡疾是戰國時期人,被後世堪輿家尊之為“樗裡先師”,視之為相地術正宗,尊之為神。

樗裡疾在臨終前,說了一個著名的預言“後百歲,是當有天子之宮夾我墓”。

到了西漢王朝建立後,所建的長樂宮就在樗裡疾墳墓的東邊,而未央宮就在他墳墓的西邊,武庫正對著他的墳墓,正如他所預言的那樣。

鬼谷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道家、兵家、縱橫家的鼻祖,他的師傅是老子,他的弟子有兵家的孫臏、龐涓;縱橫家的張儀、蘇秦;都是些名垂千古的人物。

民間相傳鬼谷子有撒豆成兵之術,道行神鬼莫測。

老道長說到這裡,捧起茶杯示意大家喝茶。

小道士也坐在旁邊,一邊聽老道長說話,一邊為我們濾茶添茶。

老道長放起茶杯,緩緩地說:

話說回來,明代江西派的風水師,又以江西興國三僚村出人才最多,自唐朝以來明師迭出,欽天兼博士36名,國師24名,名師72名。

唐末,戰亂頻繁,唐僖宗的國師、在朝廷負責天文、地理、陰陽的楊筠松,帶了許多堪輿方面的秘籍要籍出逃到江西南部定居。

楊筠松收了兩個徒弟,分別是曾文辿、廖瑀卜。

楊筠松無後,視兩徒如己出;晚年時,為了讓徒弟世代安穩,就帶他們尋找安身之處。

他們相中了江西興國的一處地方,是一個盆地,從空中俯瞰村莊地形,形似一面羅盤;而在盆地中間有一羅經山,就像羅盤的指標一般坐落於地形中央;在村莊內還有“陰”“陽”二河,作出形似太極圖的分界線。

楊筠松和曾文辿、廖瑀卜分別在盆地中間,各搭茅棚住下,茅棚為\"寮\",故稱\"三寮\",後改為\"三僚\"。

“陰”“陽”二河,將村內兩大姓氏家族“廖屋”與“曾屋”分割於太極圖的兩側。

三僚村是中國民間風水文化的祥地,風水文化自此從官廷走向民間。

宋元兩代,曾、廖並未出名,人丁不旺,也無人高中。

他們就檢討三僚村的風水,現這裡風水雖好,但有缺陷,“吾村四面環山,雙溪水繞,故勝區也。惟是近祠,左腋地勢微低,元氣太舒”。

這段話是說三僚村的風水缺陷就是左腋地勢微低,氣到此就散了。

這時三叔問道:道長,如何觀三僚村之砂?

老道長說:

前邊講過,江西風水術即是我們平常聽到的“尋龍點穴”,強調覓龍、察砂、觀水、點穴、擇向的配合,重分析地表、地勢、地場、地氣、土壤及方向。

三僚村的兩翼,即左右砂手,風從右邊來,則右手為上砂;風從左邊來,則左邊為下砂。

既然左腋地勢微低,則要補高,令到風聚而不散。

所謂的砂手,可以是山樑,可以是人工堆積的土牆。

明初時,曾氏後人曾從政,就想在村左修建下砂,以完善了該村的風水格局;但是其時三僚村裡還住著沈氏族人,沈氏族人人丁興旺,人口遠比曾、廖兩家多,不同意對村中的風水進行改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