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水土不服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凌家族人從安徽休寧出的第十八天傍晚,我們到達了鄱陽蓮湖鄉的瓦屑壩。

父親、三叔、四叔下船後,就拿著相關文書,立即趕到官府在瓦屑壩專門設立的移民管理機構進行登記;其他人則有序站在一個空地上,一邊等候,一邊守護著行李。

這個時候,日已黃昏,從船上走下來的人很多,人們下船後,都先趕往登記,以快一點有船安排轉運。

過了大約半小時,五叔、六叔回來了,他們找到了客棧,還租了牛車、驢車,我們就把行李往車上搬。

因為需求太旺,能租的車不多,除了一些老人家上車坐外,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跟著車的旁邊走路過去。

六叔留了下來,去找父親、三叔、四叔,通知他們客棧位置。

我們沿著林道走了大約一刻鐘的路程,就看見了一個小鎮,走進鎮裡,只見街道上,人們拖家帶口、摩肩接踵,往來不絕。

這個小鎮,也許就是為了移民應運而生的!

街道兩旁所設,均是應移民需求設立的營生,食店都是以飽腹為主的家鄉美食;客棧都是最簡單的房間;有很多修補衣服的小攤,路人甚至不用脫下衣服,攤主就即時為他修補;有些小店售賣可以裝載行李的工具,如獨輪小車和用竹子紮成的蔑器;也有許多是賣布袋和麻袋等。

在現代一些湖北、安徽人家的祖傳族譜中,有這樣的記載:先祖於明初自“江右饒州府鄱陽蓮湖筷子巷”遷來。

現代時無鄱陽蓮湖筷子巷,它完成歷史任務後,就消失於歲月的煙塵中;那些外遷的江西移民,卻記牢了瓦屑壩附近的蓮湖筷子巷就是自己的故鄉。

我們到了客棧,放下行李後,留下了足夠的人員留守客棧,以看管行李。

越是這種人員集散地,各色人等越是聚集,必須要小心一點。

我們就在客棧旁邊的食店吃晚飯,伯父為我們每桌,都叫上了豆腐和青菜同煮的一道菜。

食店旁邊有許多涼茶鋪,伯父囑咐我們等會兒飯後,每人都要喝上一碗茶才回客棧休息。

伯父此舉,是怕我們會水土不服。

人漂泊在外,很容易會產生水土不服的症狀,是因為人的生理機能未能及時調整與當地的氣候環境相適應。

古人應對水土不服,自有妙方。

凌家人長年在外行商,自然對許多預防水土不服的方法有所收藏。

一路上,我們都很注意預防“水土不服”。

例如清晨起來,必定互相督促穿夠衣服、不可貪涼;必須是吃飽早飯,再趕路;合理安排行程路線,保證休息、做到勞逸結合;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身體陷入抵抗力弱而感染風寒。

長輩們更是常備六味地黃丸,如果現誰有不適情況,則以開水沖服些許,這樣就可以治療舟車勞頓引致的不適。

“六味地黃丸”是數千年中醫的智慧結晶,它的誕生有一個民間傳說。

相傳在唐高宗年間,懷川生了大規模的瘟疫。

藥聖孫思邈趕至檢視疫情,用當地的四大懷藥配製屠蘇酒,成功遏止了瘟病的流行。

後來,孫思邈總結經驗,採用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這六種藥材,配製成丸藥,此藥藥效高,且沒毒副作用,一時迅成為了民間聖藥。

“六味地黃丸”,除了指用了六種藥材外,還有就是指藥方中,酸、苦、甘、辛、鹹、淡六味俱備。

不過,上述故事均只是民間傳說而已。

據現代中醫歷史考證,則認為“六味地黃丸”的真正配方出自宋代名醫錢乙。

宋代名醫錢乙被召到汴京,治好了太子的病,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賞賜,也因此受到了許多同行的嫉妒。

人紅是非多。

一天,一個當地名醫拿著錢乙開的兒科藥方來質問錢乙,說:這個方子不是應該八味藥麼,怎麼少了兩味?

錢乙一看方子,微笑著說:按張仲景的《金匱要略》,的確需要八味藥,就是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附子、肉桂;但是小孩本就是純陽之體,故減附子、肉桂辛熱燥亢之品,而製成六味地黃丸,這樣能避免孩子吃了過於暴熱而流鼻血。

名醫聽了,頓時心悅誠服。

後來,此事由錢乙的弟子閻孝忠記入《小兒藥證直訣》。

“六味地黃丸”一直沿用到現代,成為民間滋補肝腎、養生保健的平價良藥。

而我們剛才吃完晚飯後,在食店旁邊每人喝上一碗的涼茶,我問了涼茶鋪的老闆,就是藿香正氣湯,也就是後世廣為人知的藿香正氣水。

藿香正氣湯的藥方,最早出自唐代藥聖孫思邈的《千金翼方》的藿香正氣散,主要是由藿香、紫蘇、厚朴、茯苓、陳皮、白芷、半夏、桔梗、大腹皮、白朮、甘草組成。

藿香正氣湯,用來預防或治療寒熱往來、傷寒頭疼、增寒壯熱、偶感溼氣、霍亂洩瀉,常年在外商旅,常服此能除山嵐瘴氣。

中醫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結晶,我們應該好好地保護,充分利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