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故土難離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凌家族人從安徽休寧出的第十八天,我們沿著饒河向鄱陽湖進。

吃過午飯後,蕭遙劍拉著我來到甲板上。

饒河在秋日的暖陽下,浩浩蕩蕩;船經過一個大拐,只見左岸一望無際的竹林。

一位船伕正好撐著長竹竿在我們前邊的船舷走過,他神色詭秘地看著我們,頜指向左岸那片竹林,對我們說:喏!那裡就是竹溪林。

我見他一副驚懼的樣子,就問:竹溪林裡有什麼故事嗎?

船伕說:每年洪水的時候,上游衝下的屍體,到了竹溪林這個地方,就會被卡住,洪水過後,當地的善長人翁出錢找仵作,尋到這些可憐人一一收葬。這個地方,我們晚上都不敢經過。

我和蕭遙劍聽了,都十分唏噓。

這時,凌軒也走上了甲板來。

他走到我們的身邊說:今早聽到船家說,他們從返程的船家那裡得知,朝廷為保護移民的安全,特意在鄱陽湖的瓦屑壩成立了一個移民集散中心。我們到了那裡後,只要出具相關的文書,就由官方安排船隻,乘船駛出鄱陽湖,到達湖口後,根據具體要往的地方,溯長江而上或順長江而下。

蕭遙劍問:軒哥,怎麼會有兩條相反的方向?

凌軒說:我們是入滇,但是有些人是要遷入湖廣,則是溯長江而上;有些人跟我們的方向剛好相反,我們離開中原,他們是北上中原,到安徽或其它省份,他們就是順長江而下,因為長江以湖口以下為下游,向東流至江蘇入海。

蕭遙劍又問:那麼我們是溯長江而上還是順長江而下?

凌軒說:我們到達湖口後,是溯長江而上。

我接過話說:長江以江西湖口向東到出海口,為下游;江西湖口向西到湖北宜昌為中游;湖北宜昌到長江的源頭,就是上游。

凌軒剛才說的移民分為溯長江而上或順長江而下兩個方向,說的正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廣”。

清代魏源曾解釋“江西填湖廣”,就是以江西為主的長江下游人口,向中游地區遷徙的移民運動。

明初的時候,經過連年戰亂,湖廣,指湖北、湖南兩地,以及安徽等地人煙稀少,田地荒蕪,原有居民大量散亡。

朝廷為鼓勵人民遷居到這些地方,就特意允許人民到達兩湖地區後,可用“插標占地”的方式,認領自己的土地,然後居住在當地,開荒種田。

朝廷此舉也加了各地之間生產技術的交流和流動。

現代考證湖北、湖南常居人口世存的家譜,現人口中,高達6o%、7o%的比例來自江西移民。

僅明初的洪武三十年間,江西向湖北、湖南、安徽、江蘇的移民人數,就達到214萬人。

傍晚的時候,我們的舫就到達了鄱陽蓮湖鄉的瓦屑壩。

到了瓦屑壩,我們要將所有的行李搬下船,船家也要返航了。

瓦屑壩是鄱陽湖畔的一個古老渡口,曾是古陶遺址,故湖邊有大量的瓦屑,因此得名。

明政府在這裡設定了移民的集散中心,對移民進了登記統計、按朝廷的規定放川資,並讓人們在此等候安排船隻轉運。

由於明朝廷的移民政策有規定:所有移民一經移出,不準回遷。

移民們到了瓦屑壩,自然帶著一種永別故土的離愁別緒。

故土難離,草木情深。

瓦屑壩因此成為了遠走他方的遊子共同認定的故園回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