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渺然此去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凌家族人從安徽休寧出的第十九天,官府為我們一行人安排了一隻驛站專用官船,我們從瓦屑壩渡口登船,開始了鄱陽湖航程。

官府在我們的船上,配備了二十個士兵,十個船伕。

古時候,漕運是十分重要的運輸方式,明代政府對內河漕船的載重是有規定的。

載重量以“料”為計量單位,古代一“料”等於325公斤。

漕河運船通常為“四百料”,額定每隻船該運正糧三百三十石,耗米一百三十二石;也有“五百料”或“二百料”的船。

“二百料”載重量是公斤,“四百料”載重量是13萬公斤,“五百料”載重量是公斤。

我們的船應該就是載重量“二百料”,也就是載重量要求在公斤以內的。

我們搭的船,艙內空間很寬敞,但是這種站船,本來是用作運載糧食貨物,要是注重安全防水,所以在艙內感覺比較封閉,我們就輪流地走上甲板上的船樓。

上船前,船上的管事就對我們宣講了上船後的各種注意事項,例如小孩子必須有大人照看拉緊,不可以單獨走上甲板;船艙內人員走上甲板,必須是嚴格限定人數,甲板上不可以同時停留太多的人;分配好在各艙的人員,要待在各自的船艙內,不可以隨意喧鬧追玩等等。

上船和開船前,船上管事的,都讓我們事先按照分配好的船艙核點清楚人數。

管事的做著這些事時很有條理,可以看出官方對此有專門的培訓,以保證移民的安全運送。

我們這艘船上都是同一家族一起的人,而其他船上,就未必全是同一家族的人;官方讓他們儘量相熟的住在同一艙,以相互有個照應,而每一艙的核定人數都是十人。

站船有兩層船樓,第一層船樓允許我們停留,第二層船樓只有船上管理人員才可以進入。

當船駛出渡口後,我們就允許走上甲板了。

天吹著東南風,船鼓滿帆,平穩地航行在碧水連天的鄱陽湖上。

我們年輕人輪流走上甲板上的船樓,眺望風景。

只見鄱陽湖上煙波浩渺,在我們的船前後面,可以看到無數艘站船,一艘跟著一艘,尾相連、浩浩蕩蕩,向著西北方向進。

忽然從別的船上,傳來了笛子吹奏的聲音,仔細一聽,竟然是在吹奏《春江花月夜》。

此時雖是早晨,但是在霧氣濃重的湖上,兩岸青山若隱若現;一時間,婉轉動人的旋律,安寧的曲調,伴著漿櫓划水聲,竟然平添一種委婉平靜,讓人沉醉其中。

船開出一定水域後,只見右前方、西北方向,有一座形似官印的山峰。

借問船伕,他告訴我們,那就是石印山,又叫鄱陽山。

我在現代時,曾到南昌的海昏候墓參觀,當時查閱史料時,涉及鄱陽湖,就見有記載說及“鄱陽山”,但是“鄱陽山”在現代已不見蹤影,不知何時已沉入湖中。

想不到我在明代,可以看到鄱陽山的真實面目!

據後人考證,鄱陽山位於鄱陽縣西北的湖中,即現代的鄱陽縣雙港鎮長山島。

鄱陽山在古籍《輿地紀勝》中,記載的名字是陽山,因山勢雄偉,又被叫作力士山,後來人們慕仕途,就說力士山形似官印,故別名石印山;然後,因該地屬鄱陽縣,又身在鄱陽湖內,故又稱作鄱陽山。

鄱陽湖滄海桑田,類似鄱陽山的情形,還有江西東北的擔石湖。

擔石湖在唐朝時很是雄偉壯觀,唐朝的詩人竇叔向曾在一《過擔石湖》的詩中這樣形容他在唐朝時所見的擔石湖:

曉魚門戍,晴看擔石湖。

日銜高浪出,天入四空無。

咫尺分洲島,纖毫指舳艫。

渺然從此去,誰念客帆孤!

顧名思義,擔石湖就是湖水中有兩石山,山上有孔,如人穿擔狀。

古有傳說,擔石湖是一壯士擔二石置湖中後棄之而去得名。

但是到了現代,“擔石湖”就只餘下湖中突起的一座山包而已!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