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石鐘山記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凌家一行人的鄱陽湖航程到達湖口上岸後,就算結束了。

與大多數的移民不同的是,我們的目的地是雲南,要繼續沿長江往西北方向走;不是向長江中下游出。

我們先入住在湖口小鎮上的客棧,先行向官方登記移民冊,待官方有進一步的指示,方作行動。

客棧老闆得知我們年輕人要上石鐘山玩,就叫了店裡的小二帶我們抄近路,穿街過巷,不一會就來到了石鐘山的山腳下。

店小二對我人說:這是上鐘山。

我們都十分好奇,問他:為什麼叫此山為上鐘山,而非石鐘山?

店小二聽了反問我們:你們難道不知道石鐘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

我們急問:此話怎講?

店小二憨憨地笑了,他說:看來你們真的不知道啊!

蕭遙劍側頭認真沉吟了一會後對店小二說:東坡居士的《石鐘山記》中並無此說法!

店小二哈哈大笑說: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東坡居士的確沒有如此記載!東坡居士只是偶爾路過,而我們是長居此地,實際情形我們知得更清楚。

我們問店小二:你所言石鐘山非一座山而是兩座山,是指哪兩座?

店小二說:我們本地人稱此山為雙鐘山,這是一脈雙連的兩座山。兩山分據南北,中間距離近千米遠;南面臨鄱陽湖,稱為上鐘山,北面臨長江,稱下鐘山,兩山合稱雙鐘山;兩座山均由石灰岩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鍾,面臨深潭;兩座鐘山,只要在合適的時間,都會因微風鼓浪,引至水石相搏,出聲如洪鐘。

我們問:那麼稱江湖鎖鑰的究竟是上鐘山還是下鐘山?

店小二說:是北面臨長江的下鐘山,在下鐘山山頂,視野開闊,長江和鄱陽湖全收眼底,是真正的扼湖鎖江。

我們又問:東坡居士夜訪的是哪一座山?

店小二講:東坡居士的《石鐘山記》中有說,“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彭蠡就是指鄱陽湖;最接近鄱陽湖的是上鐘山,那麼東坡月夜乘小舟探訪的就是上鐘山。

說話間,我們已經沿著臺階走至山頂。

小山不高,約4o米的高度,步行至山頂,一點也不覺得累。

山頂上各個朝代的建築滿布,處處都有名家留下了題字石刻;一步一景,密集緊湊,十足就是一個江南園林。

山頂有一座寺,一個小和尚剛好在門口,看見店小二就高興地迎上來,看得出來他倆之間很熟悉。

店小二對小和尚說我們是過路的移民,來看一看石鐘山,小和尚聽後點頭,立即轉身跑進寺廟,在門後拿出一把小斧頭,我們看著正在疑惑,小和尚走在前邊,招手叫我們跟上,我們一群人就跟在他的後邊。

只見小和尚走到一堆亂石前,看似隨意地用斧頭敲打其中一塊石頭,我們聽到石頭出一個有回聲的咣咣聲響,真的與在其他地方敲打的石頭不一樣。

蕭遙劍笑著說:這樣的敲打,就是李勃所說的石鍾名得名由來;東坡居士當年登山,寺裡和尚也曾為他做過這樣的事,東坡居士不認同石鐘山是敲石出來的聲音。

小和尚聽了,就咧嘴一笑說:這是我們千古奇音石鐘山,迎接客人的一個保留節目。

我們聽了都笑了起來,問小和尚:貴寺還有什麼保留節目?

小和尚回答說:我們這裡可以看到江湖兩色的景觀。

小和尚走在前邊,我們跟在後邊,走向一個向處伸出的平臺,這裡建有一座小亭子。

這裡的景觀開闊、居高臨下,同時能看到左邊近處的鄱陽湖和右邊遠處的長江。

今天天色很好,我們看到了綠黃色的鄱陽湖水和黃褐色的長江水,交匯之處有明顯的分界線。

我們紛紛出讚歎聲,小和尚自豪抿嘴而笑。

我們問小和尚:什麼時候能聽得到石鐘山出的鐘聲?

小和尚說:除了在枯水期,只要有足夠的湖水,每天我們都可以聽得到鐘聲。現在這附近船舶眾多,船靠岸激起的浪打亂了石鐘山的浪,無法響起鐘聲巨鳴;且人聲鼎沸把本來弱小的鐘聲都淹沒了。只有在晚一點的時候,待船舶停定、人們都散去,周圍都靜下來了,恰好微風吹拂,浪入石穴,在如覆鐘的山洞裡,湖水來回撞擊,就能聽得到鐘聲。

我們聽了紛紛點頭。

小和尚對我們說:你們可以先在山上各處走一走,看一看,待湖上的船停泊好後,才回到這裡靜聽鐘聲。

我們就各自散好,在這周圍轉一轉。

當夕陽西下時,我們看見湖上紛攘的船,都停靠在岸邊,湖上恢復了平靜,都紛紛走回到了觀景平臺上。

金色的陽光溫暖地照在我們身上,微風輕輕吹在臉,這時,我們聽到一聲聲沉悶的似鐘聲又不似金屬的鐘聲:咣!咣!咣!

每一聲之間相差三四秒,這就是傳頌千古的石鐘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