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江湖詭事(1 / 2)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我們登上了蘇東坡《石鐘山記》一文中提及的千古奇音石鐘山,看到了江湖兩色的奇妙景觀,聽到了“微風鼓浪,水石相搏”石鐘聲。

我們站在平臺上,聽著石鐘聲有節奏地在耳邊響起,不急不緩,鐘聲給人一種安寧的感覺。

眼看天色漸漸暗下來,店小二帶我們回客棧。

我們邊走邊問店小二:這個小鎮叫名字?

店小二說:這個鎮叫雙鍾鎮,隸屬湖品巡檢司。

我想起了鄱陽湖出了名的“洪水一片、枯水一線”的自然景觀。

我問店小二:鄱陽湖枯水期是怎樣的情形?

店小二說:枯水期,水少就不能行大船,涸水,湖底現出來時,就不能行船。

我的腦海中,總記得新聞裡講鄱陽湖枯水期,成為了一個大草原,人們行走在半米高的草海中,驚起一群飛鳥的情形。

我就問:不能行船,那麼人們能在湖底隨便行走麼?

店小二說:枯水期不是一枯就到底的,先從少水開始,水少尚能載輕舟,還可用輕舟運送貨物;到了水不能載舟時,湖底又滿布淤泥,人很難在上面行走的。

我們異口同聲地問:那麼怎麼辦呢?

店小二說:人們在枯水期,抓緊時間想辦法在湖上建造設施,便於人們往來。例如在我們雙鍾鎮的另一邊,也是在鄱陽湖畔的徐家嶺,有一個地方河流較平緩、狹窄;自宋朝開始,人們就在那裡打下馬樁,水涸時,用兩樹綁在一起作橋板;而水漲時,人們就在兩岸放置小木船,就在兩邊堤岸架設引繩,人們用小木船裝載人和貨,自拉著繩索過河;這個地方被叫作勞家渡。

蕭遙劍聽了就問道:為什麼叫作勞家渡?是岸邊地方是勞家的嗎?

店小二說:非也!是當地一個叫勞伯賢的人,最先在這個地方,辦義渡,人們為感念他,一直把這個地方叫作勞家渡。

我想起了現代時,在湖口附近現的明代五孔橋,就問店小二:湖口的五孔橋在什麼地方?

店小二用奇怪的眼光看著我說:小兄弟,湖口附近沒有五孔橋。

我呆了一呆,心想,原來明代洪武年間,五孔橋還未建成啊!

店小二接著又說:現在到了明代,彭蠡驛在勞家渡配置了19只站船,不過僅限官差向驛站申請使用;他們用船時,驛站才派人把船駛到勞家渡。

我們聽了,紛紛感嘆民生之艱難,也因此明白為什麼最初辦義渡的勞伯賢,歷千古仍受人感恩的原因。

中國民間傳說:人生有三大功德,就是修路、造橋和建廟。

修橋鋪路能給人直接的便利,只要有人在上面行走,就可以為建造者帶來功德,這種功德修得非常善巧;而建廟的功德在於,讓人入廟禮拜的時候,心生反省從而導人向善。

在現代,湖口有座網紅的勞家渡五孔橋,古時是兩岸往來的交通要道。

傳說五孔橋是明代所建,實際上並非如此。

一如我穿越回明代洪武年間所見,並無此橋。

既使到明代末期,還是未有這五孔橋;不過早在宋代時,人們做好了前期勘探工作,為後期建橋,選擇了最佳的建橋位置。

明代的橋,就如店小二說的打下馬樁,水涸時,用兩樹綁在一起作橋板,人們走在上邊,需要小心提防腳下打滑。

直到清代的康熙年間,才用石作橋樑,上邊鋪設兩三條石板,搭建成石橋;這樣的橋,比樹幹綁在一起的橋安全性和穩定性高了許多,可供兩岸的人們輕鬆地在涸水期,挑擔而過,互通有無。

到了清代乾隆二年,即公元1737年,人們才起眾籌,廢除梁橋建成了石拱橋。

乾隆七年,鄉里公募維修了橋樑;又因為橋會在漲水時,會被水淹過,還專款恢復了義渡,在北岸建有屋三間,專供渡夫們居住。

乾隆二十年,專門對橋樑進行了精心設計整修,建成了五孔卷拱橋,中孔洞深8米,寬5.6米,小孔寬3米,深6米許。

乾隆末年,石橋塌了,一直到嘉慶年間才得以集資修復。

石橋在豐水期隱於湖水,在枯水期才會露出;長期浸在湖水中,久受衝涮、歷經滄桑,橋體難免日漸老損;人們每年都會對它小修大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