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濤聚九江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凌家一行從安徽休寧出的第二十三天傍晚,乘坐的船員來到了潯陽江頭,我認出了長江邊的那幢小紅樓,就是潯陽樓!

明代初期的潯陽樓,三樓有個橫匾寫著“潯陽樓”,它的外型基本上跟現代的沒有太大的不同,都是三層三簷歇山頂,雕樑畫棟,莊重典型,是宋代建築風格。

不過,現代的潯陽樓琉璃碧瓦、富麗堂皇,明代的潯陽樓則是黑瓦紅牆、略施粉黛。

潯陽樓不知始建何時,但自唐至清,偶於文人墨客中頌傳,清代之後,歷經戰火,毀損嚴重,只餘下石臺殘磚。

在1987年,得以起重建,人們詳細地查閱了相關的資料,不但參照了明代容與堂《水滸傳》的刻本中的潯陽樓插圖,還從《清明上河圖》裡的建築中找到宋代食肆建築的範例,才讓這座歷史名樓重新屹立在長江之畔。

言歸正傳。

我們下船時聽船伕說,潯陽樓就是一座文人雅客聚會的酒樓,不但價錢貴,還不是長江的最佳位置;附近有個叫回龍磯的地方,反而才是看長江最佳位置。

我們入住客棧後,告知長輩後,就立即召集年輕人們出了。

客棧老闆怕我們人生地不熟,就叫了店小二帶我們過去。

明天還要登船,繼續我們的航程,所以今晚入住的客棧距離剛才下船的渡口並不遠。

店小二一邊帶我們穿街過巷,一邊說:潯陽江頭在長江的南邊,面向長江,潯陽樓在左邊,回龍磯在右邊,潯陽渡口在中間。

我們回店小二:為什麼那個地方叫作回龍磯?

店小二說:到了那裡一看四周,你就會明白的。

在巷子的盡頭,有一座小山,沿著石板山道向上走,可見此山上的石頭,恰如廬山那種岩石。

我們都知道,廬山地貌是由典型的地壘式斷塊山構造地貌、冰蝕地貌和流水侵蝕地貌疊加而成的複合地貌,故秀麗多姿。

店小二帶我們走到小山最高處,視野開闊,長江滔滔而過,甚為壯觀!

長江自西向東流,落日照在江面上,似裡一條金光閃閃的緞帶,江岸兩邊綠色的樹林和白色的蘆獲花,似是緞帶上鑲嵌的花邊。

正是:百荻波光當岸繞,黃梅山色過江來。

這時,店小二叫我們回頭看,只見廬山群峰連綿、高聳入雲,近的彷彿蒼翠道道屏障,遠的又象美人淡掃的眉峰,似有還無。

在山上往城中可見,潯陽城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非常繁榮熱鬧。

我知道現代的回龍磯上有鎖江樓和文峰塔。

回龍磯上的建築,是明朝萬曆年間,九江郡守吳秀為治九江水患而建立。

依大禹治水之法,在鎖江樓塔四周鑄有四條鐵牛。先是兩條鐵牛在明萬曆年間,九江生地震,墜入江中失蹤,餘下兩條鐵牛毀於日本侵華戰爭的戰火。

此是後話。

店小二帶我們從另一條山路下山,繞到山下的江邊,向上望,只見剛才登上的山峰,彷彿一條巨龍的頭,從長江岸邊,向江面突起躍出,高約3o多米。

長江到此峰下,激流旋轉,可見此處水深非常。

店小二說:回龍磯對開水域,常有行船在此處遭難。

我又問店小二:為什麼此峰叫回龍磯?

店小二說: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凌軒說:小二哥是指我們靠得太近,故不能看清?

店小二說:對!要看此峰形態,就必須從長江上看,還要距離得遠一點,方可看見巨龍回頭。

怪不得潯陽江頭,久負盛名!

長江到此,美麗風景亦令巨龍回頭!

此地得盡地利的優勢!

有詩為證:

望中吳楚窮千里,樓下波濤聚九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