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漢東大國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我們在武昌城吃午飯,恰好飯店老闆是隨州人,跟我們說起隨州的古風古韻,原來在現代籍籍無名的隨州,在古代可是人人爭搶的香餑餑。

吃完飯走出飯店,我感嘆地說:隨州在春秋時被稱為漢東大國,實在是太低調了!

蕭遙劍說:對啊!我記得歐陽修在文章中說隨州,雖名藩鎮,而實下州,山澤之產無美材,土地之貢無上物。朝廷達官大人自閩陬嶺徼出而顯者,往往皆是,而隨近在天子千里內,幾一百年間未出一士,豈其庳貧薄陋自古然也?

凌軒說:歐陽修是覺得奇怪,為什麼近在天子千里之內的隨州,一百年間未出一士?

三叔說:隨州地處兵家必爭之地,低調可能跟隨州的原居民有關。

蕭遙劍說:三叔,你是指隨州最初的“隨氏族”嗎?

三叔說:是啊!“隨氏族”是笙簧樂器的創制者,喜好音樂、熱衷歌舞,祖輩生活在風光秀麗、景觀奇特的大洪山,天生就是熱愛奔放、自由、隨性的生活,又怎會為了名利錢財,甘願捆綁自由、犧牲活潑寶貴的生命?

三叔所說的,關非是空穴來風、胡亂猜測。

後世於1978年,在隨州出土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可以證明。

曾侯乙墓,是戰國時期周王族中、名不經傳的小小諸侯國曾國國君的墓葬;出土文物除了編鐘,更有大量各種樂器,鐘磬銘文中,也有大量樂理、樂律的銘文,還有精緻絕倫的青銅器珍品,以及繪畫、雕塑藝術、書法精品,而且多是曾侯乙親自督造、生前所用之物,這反映了當地貴族就是秉持這種內秀含蓄的生活態度。

有錢人尚且對生活的態度都如此佛系,上行下效,更何況普通百姓?

當年歐陽修事隔2o年重回故地,心疼隨州“一百年間未出一士”,遍找原因,最後問道:是否因為隨州“庳貧薄陋自古然也”?

面對此直透靈魂的質問,隨州人從來都微笑不語: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再解釋也沒用。

我們漫步在古城的石板路上

從遠處傳來激揚高昂的一曲笙管樂,直透雲霄,我們不禁駐足欣賞起來。

蕭遙劍聽完後驚喜地對我們說:能在荊楚之地,聽到此紛披燦爛、戈矛縱橫之聲,真是人生樂事!

我們當然知道蕭老爺住在黃山下,交遊廣闊,蕭遙劍自然見識甚多。

凌軒就問蕭遙劍:這是什麼曲?

蕭遙劍說:這是千古絕唱《廣陵散》,又叫《廣陵止息》。

凌軒問:既然我們都能聽到,不叫絕唱了!

蕭遙劍說:曾經是絕唱!這曲子本是古琴曲,為魏晉名士嵇康所作,當年他在臨刑前,要求取琴,最後演奏了此曲,後慨然長嘆道,《廣陵散》於今絕矣!此後千年不知所蹤,直到前幾年,一位路過黃山的道長,跟我父親說起此曲在一本《神奇秘譜》裡,重現人間,並借我家古琴演奏,當時就震驚四座;當日聽過用古琴彈奏此曲,與今聽到之笙簧相比,古琴略帶哀怨憤恨,笙簧則激昂不屈,都在吟誦“士為知己者死”之心跡!

話說,嵇康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代文壇宗師,其文風格清俊,頗有古風,有《嵇康集》傳世。

嵇康是魏國皇室的女婿,是曹操的孫女婿;他崇尚老子、莊子,雖當過大官,卻鄙視官場文化,寧願在家打鐵也不願再入官場,亦因此得罪了司馬昭,招來殺身之禍。

嵇康臨刑前演奏的《廣陵散》,沒有纏綿的春江花月夜,自帶慷慨從容的江湖情懷,蔑視權貴的氣度,也讓此曲一度成為各個朝代的禁曲。

然而,此禁曲在明代再度出現,得以流傳後世,足見荊楚民心依舊,豪情未改。

歐陽修啊!歐陽修!身為宋代文壇領袖,雖高中入仕,卻也因為人正直、遇事仗義執言,而屢遭貶謫甚至入獄。

故在亂世,並非人人都可以憑藉本領一展所長,還不如歸隱江湖,自得其樂!

曾為“漢東大國”的隨州,並非“山澤之產無美材,土地之貢無上物”,而是人民安貧樂道,無意上舔官場。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也?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