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田禪寺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我們吃完晚飯,洗洗都睡了。

一夜無夢,又到天明。

凌家一行人從安徽休寧出的第三十七天清早,離開公安縣,向湖南武陵出。

凌家從休寧出時家族成員共75人,加上蕭遙劍和蕭樵,就是77人;凌家8個兒子家裡本來的幫工願意跟著入滇的有31人;合計就是1o8人。

後來,一路前行,到了鳳凰崗古鎮時,有五名幫工不願意繼續前行了,要留在鳳凰崗古鎮生活,凌家尊重他們的選擇,給他們留下足夠的生活費用,所以後來凌家人走到公安古鎮時,就餘下1o3人。

站船的船伕說要跟我們一起去白水河瀑布,所以這時候我們的隊伍總共是1o4人。

凌家人在公安古鎮裡的出6行,僱了34個許多腳伕,幫忙搬執行李、日用貨物。

我們從公安古鎮出時,一行人總共138人。

吃過飽足的早餐後,我們就沿著村道出了。

此時季節已過霜降,清晨十分清涼。

家人僱了十多輛牛車,讓老人和婦孺坐車上,青壯年則步行。

牛車裝載著各種生活用品,腳伕們現時樂得清閒,就跟在牛車一旁步行,遇到山坡的,他們就從旁幫手。

畢竟腳伕們對這一路都曾用腳丈量,對路況當然十分熟悉。

我們經過一個又一個小村,一位腳伕告訴我和蕭遙劍說:離開公安古鎮後,將向太平口方向走,這一路都屬於公安縣屬下的永安鄉管轄。

永安鄉到了現代時,叫閘口鎮。

我們自清晨出,中途稍作休息,快到中午時,我們來到一條大河前邊,只見彎彎的河道兩旁綠樹成蔭,水草繁茂,風景非常好。

腳伕告訴我們說:這就是太平口。

蕭遙劍說:太平口原來是一個渡口。

腳伕說:這條河流是荊江的一條分流,宋朝時,一次荊江大水,朝廷官員在一個叫虎渡堤的地方,決堤來洩洪,從此這個地方就叫虎渡口。後來,一個荊州官吏說,江北有御路口,江南有虎渡口,兩口吞荊州不祥矣。就將虎渡口改名為太平口。

我們就在太平口堤岸上,支起簡單的爐灶,煮水喝,熱一熱昨晚向飯店訂好了、今早帶走的熟食。

到了太平口,我們在公安僱的牛車,就要轉頭回公安了,家人讓他們吃完午飯才返程。

太平口有官方的渡船,我們分批上船渡過了河,集齊隊伍後,繼續前行。

過河前,牛車就返回公安古鎮了,所以現在腳伕們就需要用肩挑貨物了。

太陽近西的時候,我們終於到了一處鄉村。

只見一間寺廟建在村頭田邊,腳伕告訴我們說:這是章田寺,這裡叫章田寺鄉。

蕭遙劍問:大哥,為什麼這間寺廟叫章田寺?

腳伕說:聽講這間寺廟是宋朝時一位姓王的寡婦出資籌建的,她偶得一筆意外之財,不敢獨吞,就建廟購田作佈施;同時她希望自己獨子能早日獨立、成家立室、承擔興家的責任,就取立早為章之義,加上寺廟就建在田中間,故將寺廟起名為章田寺。

我們從寺廟前路過,向著不遠處的高地走過去,那邊有連片的房屋。

走近後,現是一個小市集,中間一條大路,兩旁商鋪林立,店內貨物雖不似我們一路見到的古城和古鎮種類繁多,但是生活所需日常應有盡有。

腳伕告訴我們:章田寺很靈驗,人們來此,求財得財,求子生子,名聲越來越響,香客越來越多;這個市集,原本就是為章田寺的香客而形成的。

章田寺鄉的客棧不多,但是足夠容納我們一行人。

凌軒給腳伕們安排跟我們家人一樣的客棧房間,那位路上一直跟我和蕭遙劍聊天的腳伕對我們說:你們對我們真的很好,同食同住!我們許多時候為客人出工,晚上都是睡棚屋。

棚屋,就是指簡陋的茅屋,內邊都是大通鋪,所有人睡在一起,將就過一晚。

蕭遙劍對腳伕說:大哥千萬別客氣,同路就是有緣人。

腳伕笑哈哈說:哈哈,兄弟果然是讀書人,小小年紀,出口成章!

我心裡暗想:大哥有所不知了!蕭遙劍何止是讀書人?他放在現代就是大神級別的學霸了。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