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太空事故(1 / 2)

小說:塔防戰略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末日空間站組裝平臺上天,進入建造階段的第十天,就出了重大事故。

事時間為夜晚(a國時間),兩名宇航員進入睡眠時間,一名宇航員負責組裝平臺情報任務(a國用詞習慣,相當於艙內指揮),一名在外作業。

末日空間站雖然是剛剛開建,但它的技術標準,實際跟未來空間站有一定的差距。

自現存的國際空間站完成組裝後,a國已經從官面停止了下一代空間站建造計劃,原因嘛……毫無疑問,不賺錢。

國際空間站體量四百餘噸,總投入在二十多年前就上千億a幣,每年補給、人員往返還需要幾億,各個環節再虛報一點,年均運轉費用過十億。

但它帶來了什麼呢?

基礎研究及醫療理論的進步,更新了一代太空廁所。

最近幾十年冒出來的市值上千億的公司,沒幾家能跟空間站扯上關係,少數幾個能扯上關係的也只是軟體、醫療器材。

受限於幾乎是窮舉式的材料學展度,人類基礎研究比應用科學要靠前很多很多,這些東西在有限的時間內並不能轉化為商業利益。

沒了R聯盟體的刺激,作為世界上唯一的霸主,a國既沒了弄空間站虛空展示力量的心思,也沒有商業上的動力,當然就不想展下一代空間站了。

所以末日空間站組裝平臺上的外部裝置,絕大多數都來自於二十多年前的技術儲備,部分是地表裝置換了個殼上來的,極少數由推動末日空間站專案的財閥,在去年到今年年初投資各大學進行研。

沒有全體聯動的機制,要在地面上研究太空專用裝置,可不是說什麼隨便整個設計圖去生產就行,時間太緊,很多新投資的裝備都沒來得及進入生產階段呢。

這方面c國則擁有後優勢,她的舊空間站幾年前才建成,由於被制裁,買不到現成太空裝備,所有的都要研,全裝備技術起點都在十五年內,有的研專案在空間站上天前一兩年才展開。

隨便對比一下便知,國際空間站的研階段,手機還在用五十年前展的模擬訊號(極易被其它電磁波干擾),十多年前,無人電動汽車都有續航過4oo公里的概念車了,兩個時代產出的裝備,功能和可靠度能一樣嗎?

空間站裝備的差距,導致在艙外操作方面,a國的團隊受盡折磨,還是主要依賴軟式纜繩作為安全裝置。

軟式纜繩不是說不能用,c國的宇航員們也有,問題是缺乏其它輔助裝備,尤其機械臂還是固定式,長度、關節數量都不夠用,艙外作業基本全靠手抓和漂移,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事當晚,由於情報任務人員的一次操作失誤,導致正在組裝的末日空間站核心艙與機械臂分離,但沒有及時被現。

直到下一個要與核心艙側面對接的柱段碰上時,直接給它頂飛了。

趕緊喊人起床,開北方之星三號船去追。

北方之星一號、二號都沒有機械臂,只有可控掛架,但a國的任務不一樣,三號沒有帶電控中心,模組化載荷變成了機械臂加額外太陽能板運輸艙。

北方之星雖然是四人座,但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月表降落的需求,推力並不小,把核心艙追回來沒任何問題。

問題是北方之星的作業系統,是c語、R語雙系統的,並沒有a國人會的e語,宇航員必須按說明書和地面人員的指揮來操作。

隔了一層語言,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對接時又出現了意外,北方之星用正臉撞了一下與核心艙已經完成連線的結構柱段。

北方之星不大,可改了載荷後也有十二噸,這一下直接把艙段的機械連線(對接艙口)給撞脫開了,核心艙分成兩個部分飛出去!

地面很快進行任務評估,決定去追核心艙本體,連線柱段主要用於連線離心環,相對不那麼值錢。

等到北方之星把核心艙拉回組裝平臺,連線柱段已經在十公里外。

別看這距離不長,當兩者都在同一軌道高度時,追起來非常惱人,需要北方之星先降軌,經過兩次調整後再升軌,動用Rcs系統微排程才能追到。

如果c國民眾一看,肯定覺得好像也不是多大事。

這裡又體現出兩個空間站體系的區別。

c國的空間站加月宮體系,為的是給人類文明留下火種,錢不是主要考量,所以在每個空間站都會有各種燃料儲備,應付各種突問題。

但末日空間站的目標是給富人們中的一小撮跑路,直接拿稅款支援有點太明目張膽了,負責工程的航天公司還要賺錢,因此每一分錢都要摳摳索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