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危局前傳102

小說:大明危局 作者:老文說

第一百零二節 思維怪異的皇帝

大明永樂二年(公元14o4年),秋。

皇宮裡,聽著紀剛的彙報,皇帝朱棣也頗為驚訝,這紀剛的辦事效率也太高了吧,這才一天功夫,這麼棘手的案子就基本查清了?朱棣不由得開始為自己任用紀剛的英明決定頗為欣慰,有了這麼能幹的錦衣衛指揮使,那今後誰還敢在自己眼皮底下搗鬼?

紀剛撿著對自己有利的彙報完畢,最後說道“經臣詳查,此事的確與陳大人無關,永新伯也是被人矇蔽,是否需要臣到長沙徹查谷王,還請陛下明示。”可等到朱棣全部聽完了,卻又覺得有些不對了,朱棣沒有急著回答,而是一時陷入了沉思不對,這太容易了,紀剛就算再能幹,也不可能這麼快查清這麼複雜的真相,這或許只是某些人故意要讓他查到而已。

朱棣的疑心一向都很大,這一點蒙禹早就料到了,所以他原先安排的,是讓紀剛先鬥陳瑛再審許成,這一趟下來,最起碼要兩三天時間。可是紀剛卻從接到這個案子開始,就把它當成了一次讓自己手中的權勢更加煊赫的途徑。

所以,紀剛對於這些可以先抓陳瑛再抓許成的證據一概壓了下來,用來折服了一文一武兩位大員為自己所用,今後有了這兩人幫忙,他就可以進而再去折服更多的官員,於是紀剛想了一夜,才編出了一套完全針對谷王的說辭,而把陳瑛和許成撇清了。

朱棣想了想,看看紀剛道“你查辦的如此之快,可是有什麼人從旁協助啊?”紀剛一聽,歷時惶惑不已,他一直最畏懼的就是朱棣,而他利用朱棣對他的信任才剛剛有所行動,自然生怕暴露了,難免是有些心虛膽寒的。

紀剛只能努力保持鎮靜的回道“回稟陛下,這些日子陳大人為了自證清白,其實已經協同刑部和應天府探查了幾日,有些線索就是陳大人交給微臣的,而臣再仔細盤查永新伯之後,結合先前的證據,才確定這夥賊人就是手持谷王名帖請永新伯通融的那夥人。”

朱棣這才點點頭,如此倒還說得過去,這紀剛無非是把功勞據為己有罷了,可會不會那陳瑛也是被人利用的一環呢?朱棣看看惶惑的紀剛,滿意的笑笑道“那你說這夥賊人又為何偏偏要打著陳瑛的名號行事?”

紀剛如釋重負的回道“陳大人之前曾經彈劾谷王過於驕橫跋扈,擅自處罰大臣實為逾矩。臣想谷王或許因此懷恨在心,此舉一來可以斂財,二來可以嫁禍陳大人,這三來麼,便是向陛下示威。”朱棣一聽,眼睛立刻眯了起來,這可是極其危險的訊號。

紀剛跟隨朱棣多年,自然知道此時極為兇險,大氣都不敢出,果然,良久之後,朱棣才點點頭道“朕是因為反對廢帝削藩而起兵,自然要對這些藩王好些,這谷王又是功,受些優渥恩寵也是應該的,他要責罰朕的大臣對他不敬,朕也允了,你說他還想怎麼樣?”

紀剛連忙回道“這個臣不敢妄測,臣請帶人去往長沙詳查,一定為陛下查明真相。”朱棣微微搖頭道“不行,錦衣衛過於招搖,你一旦帶人去長沙,所有藩王都會人人自危,朕可不想再有什麼變故。”紀剛猶疑的問道“那請陛下明示,此事該如何了結?”

朱棣想了想,正要回答,卻見大太監海壽匆匆進來稟報道“啟奏陛下,安南國使節說有十萬火急的大事要立刻覲見。”朱棣的眉頭再度擰了起來“朕已經封胡蒼漢為國王,他們還想做什麼?”海壽回道“他們還帶了一個人來,說是先陳朝的王子。”

“嗯?!”朱棣目光一凜,在靖難初期,這安南國生了政變,出身大族黎氏的宰相胡一元動政變,推翻了陳氏國王,並把陳氏趕盡殺絕,改國號大虞,自稱是虞舜的後人,而後胡一元又把王位傳給了兒子胡蒼漢,自己以太上皇的身份監國。

朱棣靖難成功之時,安南已經改朝換代兩年了,也就沒有打算追究,只是遣使責問,而胡家父子也很知趣,立刻派了使團攜帶大量貢品來南京朝拜,並且說明陳氏已經無人,請求朱棣冊封他們為國王,朱棣一看他們也還算懂事,既然陳氏已經滅絕,那就做個順水人情冊封了胡蒼漢為安南國王。

可這安南的使團還沒走,怎麼又冒出個陳氏王子了?這胡家父子到底想幹什麼?這屬國之事可比眼前的事大多了,朱棣擺擺手對紀剛說道“你且退到一邊,等朕先見見安南使團再說,你也從旁看看。”紀剛領命退至一旁,海壽則去宣安南使團覲見。

安南使團一進來就呼啦啦拜倒一片,悲愴的呼喊道“請陛下為我們做主啊?!”朱棣擺擺手道“究竟何事,細細說來。”為的使者說道“啟奏陛下,我等皆是安南的陳朝舊臣,那胡氏父子篡位之後殺光了陳氏王族,我等才被迫歸順,如今仰仗陛下洪福,這陳氏還有一個王子陳天平在大屠殺中逃往瀾滄王國後又輾轉來到南京,還請陛下能助其復國啊。”

朱棣看看那逃亡數年的王子道“你就是陳天平?怎麼會這麼許久才在南京現身?”陳天平連忙回道“回陛下,當初胡氏父子殘殺我陳氏族人時,臣下幸得忠臣保護,躲過搜查又跟隨商隊逃往瀾滄王國,為了不被胡氏父子的黨羽現,臣只能隱姓埋名四處躲藏,直到有漕幫的商隊返回中原,臣才央求其帶我同來,到了岳陽見到漕幫幫主後,臣卻無法證實自己的身份,便只能繼續等待,直到臣聽說有我安南使團到了南京,這才趕來請他們作證,天幸使團中都是舊識,這才得見陛下龍顏。”

朱棣仔細看看了陳天平,倒也確實像是安南陳氏王族的人,朱棣立刻便在心中權衡起來,這陳氏一向都以大明為正朔,可這胡氏上臺之後,更多的卻是陽奉陰違,更變相的侵佔了大明的一片國土,至今也沒有歸還,如果能重新把陳氏扶上位,或許確實是好事。

想到這裡,朱棣點點頭道“那胡氏父子弒君篡位又欺瞞於朕,著實可惡,你既然能見到朕,那就是天意,朕不會不管的,你先在驛館住下,朕這就遣使前往安南,讓那胡氏父子讓位於你。”陳天平和使團一聽大喜過望,千恩萬謝之後欣喜的退下了。

朱棣看看一直侍立在一旁的紀剛,故意問道“紀剛,此事你怎麼看?”紀剛沒想到朱棣會詢問自己,嚇的連忙拜服於地道“這外交之事,陛下自有陛下的考慮,臣不敢多言。”朱棣不悅的說道“讓你說你就說!”

紀剛也不知道朱棣問自己就是什麼意思,想了想,這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似乎有時候自己下了決斷,也喜歡隨便找個身邊人問問意見,意見一致他就很高興,意見不一致他就罵你一頓,反正不管旁邊的人怎麼說都不會影響朱棣的決斷,這只是他的一種習慣而已。

於是,紀剛豁出去了,大著膽子的說道“陛下恕罪,臣以為那安南小國,與其經常要我大明勞師動眾的去幫他管家事,不如讓他徹底變成我大明的一部分好了。”朱棣一聽,開心的哈哈大笑道“你說的倒輕巧,那安南民風彪悍,當年忽必烈橫掃天下的精銳騎兵都曾被他們擊敗,哪裡是那麼容易收服的。”

紀剛一看朱棣的表情就知道自己蒙對了,這皇帝陛下果然動了吞併安南的心思,紀剛自然是繼續順著說道“那不一樣,安南一向奉中原漢族為正朔,忽必烈的騎兵再厲害,他們也當是蠻夷異族拼死抵抗,可若是我大明出師,那些一直尊奉漢文化計程車大夫和那些早就想參加我大明科舉考試的讀書人肯定會洞開城門以迎王師。”

朱棣點了點頭,沒想到,這紀剛還能說出這樣的話,心中對他的喜愛的和信任便又添了幾分。滿意的說道“說得好,你即有這樣的心思,那再想想先前的案子,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紀剛聞言一怔,這皇帝陛下的思維也過於跳躍了吧,怎麼又轉到先前的案子了?

可經過剛才的對話,紀剛的腦子的確也活泛了起來,他忽然想到,這事確實被自己搞的過於簡單了,就折服一個陳瑛一個許成哪裡就完了,在這個事情上,其實自己還可以繼續做文章,牽涉更多的人出來,讓更多的人從此認識到他紀剛的權威。

紀剛故作猶疑的回道“陛下倒是點醒臣了,此事查辦的過於順利,似乎是有人預設好的一般,所以臣或許是被人矇蔽了,查到的並不一定是真相,臣這就再去仔細徹查。”朱棣滿意的點點頭道“你以前沒做過這樣的事,有些許疏漏朕不怪你,可你須得儘快長進,錦衣衛可是朕的眼睛、耳朵和手腳,你得儘快讓錦衣衛活起來。”

紀剛立刻下拜叩道“臣謝陛下天恩,臣一定竭盡全力,絕不負陛下厚望。”朱棣擺擺手道“去罷,朕也去內閣看看那楊榮和楊寓兩個書生比你如何。”紀剛心中明白,這是皇帝陛下在暗示他,除了他紀剛自己還有內衛!紀剛也是心中一動,內閣可是支援太子的,或許,自己也可以把火引向內閣啊!

紀剛走後,朱棣就真的去了內閣,此時,內閣輔解縉還在家裡反省,黃淮也告病未到,只有這一幫同年在,這氣氛自然也活躍了許多,而皇帝陛下也想看看楊榮和楊寓接手內衛之後究竟做了些什麼呢?

所以,看到內閣的議事房裡討論的挺熱烈,皇帝陛下也如往常一般自己進去找地方坐著聽就是了,聽了幾句,朱棣就聽明白了,原來這些閣臣既不在意南京城有人惡意斂財的案子,也不關心安南王子流落南京的邦交之事,卻在討論如今宣府大同一線邊境的問題。

很明顯,楊榮和楊寓都主張開通邊貿互市,以安撫為主,逐漸招撫邊境部落,再慢慢將邊境北移,然後像建宣府城一樣的建城以穩定新的疆域。而胡廣則認為,這樣做風險太大,且不說草原部落反覆無常,就算是招撫來的草原部落保持對大明的忠誠,國庫每年也要耗費大量的錢款去接濟他們,實在得不償失。

雙方爭論了許久,楊溥和金幼孜也時不時的表一下意見,但並未明確表示支援誰,朱棣也就耐心的聽著,直到看著胡廣已經無法辯駁了,朱棣才介面道“幾位愛卿說的都有理,可朕認為,這草原各部不比南方苗、彝等族,他們極難教化,也不願改變生活習慣,願意誠心學習和接受漢文化的人則更是少之又少,想要以蠶食政策全部歸化草原各部,恐怕得三五百年都未必能成!”

楊榮一看皇帝說話了,立刻施禮道“陛下說的有理,可臣認為,這南方的苗、彝也極其彪悍,也很難融入漢人,可他們卻願意接受朝廷的管制,也願意按時繳納賦稅,這便足夠了。不生戰爭就能節省大筆軍費開支,還有大量的賦稅可收,這一來一去,就是一筆鉅額的盈餘,其實對於草原各部,此法其實也可行,只要他們願意服從管制,按時交稅,那他們自己願意過什麼樣的日子,我們也無需去管。”

朱棣笑笑道“勉仁你是沒有親自去過北方邊境,也沒有深入的瞭解過草原部落,若是你真的瞭解了,或許就不會這麼說了。”楊榮一時啞然,畢竟皇帝說的是事實,朱棣是長期鎮守燕雲邊境的,和草原部落打了多年交道,而自己卻還沒有離開過南方。

就聽楊寓介面說道“陛下,臣曾經和率部投向我大明的草原部落頭人交談過,其實很多小部落,並不在乎是被誰統治,他們只是希望族人能過上安穩的好日子,再有豐茂的水草和充足的的糧食就行,所以臣才在想,我們是否能在邊境逐漸建立這樣的示範性部落聚居地,然後再逐漸北擴?”

朱棣哈哈一笑道“士奇說的也沒錯,這些小部落的領,朕也見得多了,當初寧王曾收服了兀良哈的朵顏部,朕在靖難之時也收服了四五個數萬人的草原部落,徵得精銳騎兵數千彪悍戰士上萬人。沒錯,若是一直風調雨順,生活安穩,這些人肯定也會乖乖臣服,一派良民的樣子,可一旦天時有變,這些良民就會即刻翻臉,拔出彎刀殺掉一直與之和平共處的漢人搶劫糧食財物,朕在邊境這許多年,這樣的事真是見得多了!”

一見楊榮個楊寓都吃了癟,胡廣開心的說道“陛下明鑑,臣就覺得,這些草原蠻夷,就該趕盡殺絕才是。”不料朱棣卻還是搖搖頭道“你錯了,若要將他們趕盡殺絕,那我大明將永無寧日,所以,打是必須要打,只有將他們打疼了,打怕了,我大明才會安寧,可該收服的也還是要收服,不可將他們逼的真的舉族和我大明玩命!”

胡廣一看自己馬屁沒拍對,也只能訕訕施禮。朱棣一看眾人都沒話說了,這才轉而向楊榮和楊寓問道“勉仁,士奇,朕將內衛交給你們,讓你們去查一查南京城冒名斂財的案子,不知你們查的怎麼樣了?”楊榮和楊寓相視一眼,楊榮卻躬身回道“回陛下,臣等不敢接內衛調派之權,還請陛下收回詔命。”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

~~~~本文為篇長曆史小說《大明危局》第五卷“大明危局前傳”章節,如果覺得還不錯,敬請點選下方書名加入書架訂閱更新~~~~~

喜歡大明危局請大家收藏大明危局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