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守城之論

小說:大明危局 作者:老文說

大明危局前傳第五百七十三節 守城之論

八月下旬,大明京師,皇城文華殿內閣值守處。

內閣大臣楊士奇看完手中的情報密函,滿意的點點頭對一旁的吏部尚書蹇義說道“天佑我大明,這後續雖有些小波折,卻也算得是順利了。”蹇義自知情報或許會涉及機密,所以還是試探的問道“哦?是否涉及機密?”

楊士奇笑笑道“其實也算不得什麼機密,就是秦風二人隨元家兄妹一路西行的情形,這元朔果然是疑心頗重的,一路數次試探又小心防備著,幸而路遇一戶孤兒寡母帶著亡夫屍體本是去埋葬的,卻被秦風看出是庸醫誤診導致假死,全力施為之下竟然將人救活了,這一下他神醫的身份可算是坐實了。”

蹇義聽得如墜雲裡“真有這般神奇的醫術?不是閣老事先就安排下的?”楊士奇搖頭苦笑道”蒙先生倒確實安排了一名特殊的病人,卻是在寧夏城中等候著的,這路上偶遇的病患還真是天意使然,否則以元朔的多疑和元月的機敏如何會查不出破綻?“

蹇義這才輕輕撫掌道”原來如此,那還真是天佑大明,天助義士,如此一來,那元朔的疑心定然又去了幾分。“楊士奇微微一笑道”還不止如此,那元月本是刻意接近秦風,卻似乎在經歷了一路的故事之後,真的動了情愫。“

蹇義驚訝的問道”這訊息可靠?“楊士奇點點頭認真答道”絕對可靠,這可是早早就打入燕雲商會的暗樁傳來的訊息,錯不了的。“蹇義微微一笑道”本官不是不信楊閣老的暗樁,只是這男女情愫之事如何看得出真假的?怎麼確定不是元月刻意表現的?“

楊士奇呵呵一笑道”所以說是天佑義士,有驚無險,他們初到寧夏,元月便帶秦風去登賀蘭山看日出,卻不想遇到了山賊為了報復前些日子聯合官軍的圍剿之仇,設計想要擒下元月,幸得秦風早早看破端倪又武功卓絕,這才救下了元月死裡逃生,據情報所說,但凡稍有差池,二人便命喪賀蘭山中了。“

蹇義這才恍然道”哦,同生共死之後,又有救命之恩,這女子多半是要芳心暗許的,沒想到事情會如此順利。“楊士奇卻微微搖頭道”這順利也是用命換來的,稍有差池義士便已命喪山賊之手,只能說是萬幸啊。“

蹇義也點點頭道”也對,秦義士孤身入虎穴,可謂步步驚心,時時有險,不易啊!“楊士奇迎合道”是啊,所以,接下來就該蒙先生安排的重要棋子上場,而魚筐也差不多該出現了,只是不知蒙先生經歷了那番變故,還願不願意繼續出力,也是老夫做事不周啊。“

蹇義也微微皺眉道”這也怪不得閣老,那天機閣本就是江湖幫派,又正值爭權內鬥之中,出現意外也只能怪楚天王心慈手軟,用人不當,如何就讓對手策反了自己的屬下,自己負傷不說還險些壞了大事!“

楊士奇輕嘆一聲道”原以為太子殿下親自召見過之後他會有所改變,沒想到卻還是須得經歷這樣的變故才能真正醒悟,三天之內經歷兩次生死考驗,任誰都該是有所改變了,依老夫看,他在養傷期間應該也籌謀的差不多,這兩日該是要動手了。“

蹇義擔心的問道”這天機閣乃是太子殿下難得的江湖助力,如此火併難道不會損傷筋骨?若是元氣大傷之下如何還能與天狼幫抗衡?“楊士奇笑笑道“楚天王是經歷過一次幫內火併的,如今又走了兩次鬼門關,當是會牢記太子殿下的教誨雷霆一擊不會大規模火併的。”

蹇義點點頭道“該是如此,那如今就只剩蒙禹這一環了,老大人可想好了解決之法?”楊士奇無奈的笑笑道“還能如和解決,免不得老夫要去登門致歉說明原委,也說不得東宮要做些讓步與他。”

蹇義誠摯的抱拳躬身道“楊閣老真是忍辱負重啊,如此向一個屢試不第的秀才登門低頭,這叫我等東宮屬官心中如何過得去。”楊士奇連忙擺手道“哎,蹇尚書何出此言,莫說這蒙禹值得老夫登門致歉,就是漢王殿下的面子老夫也不得不顧的。”

蹇義笑笑道”也對,這位軍中戰神也是不好惹的,也是這兩年才學著修身養性尊重文人了。“楊士奇應和道”這自然也是蒙先生的功勞,所以老夫更該登門致歉的。“說到這裡,楊士奇忽然話鋒一轉道”對了,還有那瓦剌王子也先被額色酷說動化名李虎雖商隊來中原遊歷,蹇尚書覺得可有什麼文章要做?“

蹇義仔細想了想,還是搖搖頭道”算了,脫歡畢竟是受大明冊封的藩王,最近又替陛下狠狠咬了阿魯臺一口,可謂功勞卓著,既然也先是喬裝化名而來,那我們也就睜隻眼閉隻眼好了,只要他不刺探機密不惹出亂子,就由他去吧。“楊士奇也覺得該是如此。

當天下午,蒙禹正在小院裡向于謙講述兵書戰冊,旁徵博引之下便說到了唐朝時都城長安數次被賊兵攻破,其中一次更是被外族吐蕃攻破的,這大概是大一統的中華帝國僅此于靖康之恥的都城淪陷了。

于謙當即疑惑道“可學生看到的史書裡,不是都記載著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給松贊干布之後兩方便世代友好了麼?”蒙禹微微搖頭道“這是儒家當權者為了彰顯大國風姿之挑著好的說罷了,你不能只看儒學典籍,也該看看各類史書,特別是當時的朝臣留下的札記。”

于謙連忙欠身道“學生記下了,還請先生給我講講吐蕃是如何攻陷長安的?”蒙先正色道“好,於大人是棟樑之才,將來是要肩負起天下重任的,而如今的大明京師距離邊境如此之近,不能不提早有此防備,那我便與你講講吧。”

喝了一口茶後,蒙禹便娓娓道來說起吐蕃,世人先想到的一定是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給了松贊干布,同時帶去了大量的工匠和藝人,還有生產工具和各類種子,一舉改變了吐蕃貧窮落後的局面,大唐和吐蕃從此親如一家,而文成公主也被當成神女一樣供奉在吐蕃的寺廟中。

當然,這只是故事的美好開頭,卻並不是結尾。在松贊干布死後,由其孫子芒松芒贊繼位,此時,文成公主還在世的,可這位繼任者卻已經對大唐很不友好,不但多次侵略大唐的藩屬國,還多次攻擊唐軍,對此,大唐看在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面子上也都忍了。

唐高宗總章三年,吐蕃再度大舉入侵吐谷渾,國王出逃尋求唐軍庇護,唐軍出兵五萬護送吐谷渾國王返回青海,吐蕃卻立即調二十萬大軍圍攻大非川,唐軍寡不敵眾,戰敗而走,吐蕃從此代替大唐控制了青海地區,此後,雙方便開始了連年的大規模戰爭。而此時,文成公主也依然還在世。

唐中宗景龍四年,為了重現和平,大唐再度答應了吐蕃的議和請求,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同樣的,金城公主效仿文成公主,也帶去了大量的工匠和生產工具。可雙方的休戰卻並沒有持續多久,吐蕃就再次侵佔九曲之地,被唐軍擊敗後,吐蕃轉而入侵小勃律,也再次被唐軍擊敗。

唐肅宗至德元年,趁著大唐陷入安史之亂的泥潭中自顧不暇,吐蕃迅出兵佔領了河西、隴右地區,忙於內戰的大唐無暇西顧,大片國土被吐蕃佔據,而吐蕃也不斷的蠶食兼併其他小國,國力軍力都日益強盛,

唐代宗廣德元年,此時肅宗皇帝駕崩,新皇帝代宗李豫登基,安史之亂也終於基本平息,正值隆冬時節,吐蕃大軍卻忽然從藍田直奔長安殺來,此時唐朝的大軍都還在外駐守防止叛軍反覆,無兵可用的唐代宗只得放棄長安出逃河南陝州。

吐蕃的權臣馬重英率兵攻陷長安,十五日內,不但劫掠了大量的財貨物資,還擄走了數萬人口,雖然最後這數萬人口於半路被唐軍救了回來,可大唐的經濟損失和天朝大國的面子,卻再也找不回來了。此時,距離文成公主去世才不過八十年,距離金城公主去世也才二十年!

最後,蒙禹語重心長的說道“大唐的兩位公主給吐蕃帶去了恩澤和實惠,改變了吐蕃的落後和愚昧,卻沒有改變吐蕃人貪婪好戰的本性,所以,我也是越來越理解了陛下和漢王殿下為何堅持對外不可不戰的策略。”

于謙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卻忽然問道“敢問先生,如果我大明京師也遇到了這般外族兵臨城下城中卻無兵可用的情形該怎麼辦?難道也只有逃出京師暫避鋒芒一途?可有什麼法子拒敵退兵的?”

蒙禹正色道“這個問題我也想過多次,唐時長安被吐蕃攻下,那時唐朝剛剛經歷內亂,實力大損,城中禁軍加上守城兵馬不到五千,而城中又缺少糧食儲備,天寒地凍之下確實很難堅守,唐代宗棄城而走也是無奈之舉,可也並不是完全無法破敵。”

于謙連忙正色道“願聞其詳。”蒙禹繼續說道“吐蕃如此長途奔襲之下,必然不可能攜帶大量的糧草輜重,兵士隨身攜帶的乾糧頂多夠吃三天,若是長安久攻不下,斷糧之後便只能在周邊劫掠搜刮,可十萬大軍的糧食消耗何等之巨,又是隆冬時節,輕裝奔襲的吐蕃缺少禦寒之物,數日攻不下便會士氣低落,所以只要長安能堅守十日,吐蕃必退。”

于謙深以為然的點點頭道“那該如何守過這十日呢?畢竟只有五千守軍,偌大的長安城根本看顧不過來。”蒙禹循循善誘的問道“於大人可曾想過,已經經歷過淪陷之苦的長安百姓,若是再度面臨淪陷之時,只有有人登高一呼再有序組織,那這些百姓會不會為了保護家人走上城頭拼命的?”

于謙恍然大悟的說道“對啊,還有百姓啊,那數萬後來被吐蕃劫走的青壯百姓若是動員得當便是數萬守軍啊,有這數萬為家人而戰的百姓,何愁守過十天,皆是各路勤王大軍趕到,說不得還能將吐蕃軍圍殲於城下的。”

蒙禹點點頭道“所以,守城戰的關鍵便在於當權者的決心和戰心,百姓看到皇帝陛下都有如此決心和戰心,自然也就會激出誓死守城的決心和戰心,而像唐代宗那般只為自保棄城而走,那百姓自然也就再無戰心任人宰割。”

于謙興奮的點點頭道“多謝先生解惑,學生懂了,守城者,不管兵士多寡,必先明其志,堅其心,立其行,如此才能上下一心,百姓也才願意同仇敵愾拼死一搏,否則,即便是兵精糧足也未必可守。”

蒙禹讚許道“於大人果然是大才,如此便有了守城的基礎,可真要守住十天,光靠一腔熱血和勇氣是不夠的,還有諸多要素,比如如何分配人手,如何安排守城器械,如何統一排程安排人員和糧食物資,如何用好作為主力的守軍以為奇兵,等等等等,可謂千頭萬緒,絕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的。”

于謙一時思緒翻飛,不由的感慨道“如此想來,學生這二十年的書算是白讀了,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如今看來,學生飽讀的聖賢書事到臨頭還真是毫無用處,反正是師長們不允許我們看的雜書閒書反而多有所用。”

蒙禹無奈的笑笑道“也幸得我是自幼孤苦無依,也無錢去上私塾,否則我當也是埋頭熟讀四書五經,無緣去碰那些雜書閒書的。”于謙欣然道“先生何不自成一家,以學以致用和知行合一為宗旨,開宗立派廣授門徒?”

蒙禹微微一怔,繼而點點頭道“我也想過,待得助殿下成功後便回到南京棲霞山著書立說,於大人所說之事,倒也不是不可以。”于謙興奮的說道“哎呀呀,那太好了,先生若是開館收徒,學生一定將親族子弟全都送去,我若有子嗣也定然要送去先生門下。”

蒙禹還未及回答,卻見門禁匆匆進來稟報道“蒙先生,內閣大臣楊士奇登門求見。”蒙禹笑笑道“楊閣老終於是來了。”于謙正在興頭上,也連忙抱拳道“那學生就先告退了,正好將剛才的所思所想整理成文。”

于謙說罷便興沖沖的轉身寫作去了,也就是這一刻開始,于謙心中就無數次的設想過大明京師萬一面臨外族兵臨城下該如何應對,也就是有了這二十年的反覆推演,也才有了那艱苦卓絕的勝戰。

而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理論,也讓日後的某位聖人有了開宗立派的方向,可這一切卻都與蒙禹再沒有半分關係,甚至蒙禹的名字都成了禁忌被徹底刪除,這也許就是天意使然吧。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

~~~~本文為長篇歷史小說《大明危局》第五卷“大明危局前傳”章節,如果覺得還不錯,敬請點選下方書名加入書架訂閱更新~~~~~

喜歡大明危局請大家收藏大明危局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