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金布律(2 / 2)

小說:春秋我為王 作者:七月新番

所幸趙小司寇自有手段,從吳國、莒國甚至是魏氏安邑運來了鹽,頓時如春雨滋潤,鄆城的鹽價穩定了下來,正常的食鹽得以供應流通。只不過每個亭都要根據人口進行限量供應,如此一來,也順便將遲遲不能理清的里閭人口一口氣統計了。

料民,是實現集權的第一步,當年周宣王甚至連這一點都無法做到。這一點樊須也懂,不過他的追求,也就是讓民眾的日子能過的好些,出產能多些,交易能公平些而已……

這次回來,他便敏感地發覺了,市肆上交換時零星的齊刀幣,衛布幣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圓形方孔的新錢。

“司寇終於還是鑄幣了……”樊須不懂量入為出,但即便是屁股一直坐在農人一邊的他,也已經意識到魯國銅貝幣不適應交換。

例如:有時富裕計程車為了買一頭牛,要背上成斗的“貝幣”或者“仿貝”到市場上去。支付時的計算也很麻煩,買更貴重的東西呢,攜帶“貝幣”的數量恐怕要肩挑,車推才能支付。這就造成了流通秩序的混亂,這種單一的低面值的貨幣制度在也維持不下去了,而一直依靠齊國刀幣或衛國貝幣也不是常法,所以新的貨幣勢在必行。

貨幣的變動帶來了新的交換方式,樊須注意到,不少鄆城郊外的養蠶女就捧著一枚枚趙氏大小錢,想從農人處換取糧食。

不知是不是受城邑里的商賈耳渲目染,邑內的人比外郭郊區的人圓滑,而外郭郊區的人又比里閭的農人圓滑,所以討價還價上,農人永遠說不過養蠶女們。

“一石十錢!以前就是這樣的!”養蠶女一口咬定要以從前齊國刀幣換取糧食的比例來交易。

想要以糧換錢,再以錢換器具的農人撓了撓滿是稻草和粟殼的頭,打算同意了,然而這交易卻被一旁巡視過來的亭長制止。

“亭寺裡自有《金布律》,齊刀幣官府從此不予接受,按照重量,1刀幣兌換新鑄的大錢2,小錢10一石粟米賣二十大錢、亦或是一百五銖錢最合適,司寇重農,汝等休要欺瞞,擾亂市場!”

樊須這才鬆了口氣,看來司寇也不希望新幣傷農。

他心裡也算了筆賬,食,人月一石半,五口之家終歲食粟九十石,那不事農事的一戶人家,需要一千八百錢才能吃飽,西魯三萬戶人家,有九成的農戶,剩下一成,也得五十萬錢才勉強夠用,但司寇府庫裡的銅、錫、鉛夠鑄造那麼多麼?

算了算了,這不是他該關心的,接下來的五月是黍子成熟的季節,他還得繼續敦促各亭裡農人不要耽誤農時才行。

……

在得知連鄆城外的里閭也開始流通趙氏的大小錢幣時,令狐博便知道,趙無恤的幣制改革已經成功了一半。

因為有魏駒的囑咐在先,他從始至終都在關注趙無恤的施政,任何新舉措都能讓他好奇上一段時間。

“更制貨幣,貴在主君有足夠的權勢和信譽,趙無恤有強大的武卒,還挾著在兵事上大勝齊人之威,所以不缺權勢。而信譽,我聽說他之前就做過焚券市義的事情,頗得西魯人心。”

“所以即便對新幣的出現再懷疑,一聽說是趙小司寇以成文法規定的‘法定貨幣’,大多數人就用之不疑,甚至願意將自己手裡的齊國刀幣、衛國布幣拿去交換……殊不知,這趙無恤是個鄉愿之人,齊刀融後可以鑄造三枚趙氏大錢,他卻只換給人兩枚,這期間不知道攫取了多少利潤,鑄錢牟利,虧他想得出來……”

令狐博把玩著手裡的大小錢幣,揣測趙無恤的險惡用心,心裡冷笑不止。

不過這卻也是個一本萬利的事情,而且趙氏的瓷器也好,絲帛也好,紙張也好,都是頗為流行的貨物,只要趙無恤一聲令下,聲稱這些東西也得趙幣才能換取,那這種錢幣傳遍天下也不是難事,尤其是沒有自己鑄幣的魯國,一夜之間便能被趙幣滲透!

甚至晉國本土也會受波及,不知道趙鞅會不會把自家兒子的成果直接拿來使用,若是那樣,魏氏不得不防!

他思索道:“魏氏的尖首布在六卿中並不佔優,或許,我回去以後可以讓世子效仿趙幣,也做一種圜錢出來?”

因為擯除他心裡對趙無恤的嫉妒和惡意揣測後,再看這些孔方錢,的確比現下諸侯的貨幣要有很大的優越性。

其一是簡約美觀,形制幾乎一模一樣,更能體現官方的權威。

其二是相對體積小,容易攜帶,趙錢基本的貨幣單位是“錢”,最高的貨幣單位“貫”:計數為千,用繩索穿成串叫貫,中間的單位是百錢的小串。一貫錢放在寬袖裡就能上街了,而不像齊刀、晉國尖首布幣一樣得拴在腰上,一不小心其尖銳部分還會刺傷人。

恩,不過魏氏仿照時,可以把方孔換成圓孔……

魏駒字子騰,駒者,駿馬化而為騰也。他和令狐博彷彿認準了趙無恤點子多,效仿一定沒錯,魏武卒山寨了趙武卒,魏氏招賢館山寨了趙氏聚賢館,現在連幣制也打算照搬……

然而令狐博不知道的是,後世圜錢的起源,恰恰是百年後的魏國,這才有了秦半兩,乃至於萬世不變的孔方兄……歷史線在這裡又亂了套,究竟是誰山寨誰,已經分不清了。

……

不出半月時間,趙氏的大小錢便在鄆城周邊流行開來,趙無恤欣慰之餘,也鬆了口氣。

建立貨幣,在利益之外,還有很大的象徵意義,意味著西魯正式成為一個經濟實體。

而對於一個邦國來說,鑄幣權在誰手裡,誰就是控制這個國家經濟的人!

所以晉國六卿分享了晉國的經濟命脈,各自有所專榷。

所以趙無恤的經濟力量會在無形中,擴充套件到整個魯國!

然而這時代意識到這點的人不多,也就管仲等寥寥幾人而已,所以各國官方在鑄幣的同時,還傻呵呵地不禁止民間鑄幣。

但趙無恤在《金布律》裡明文規定了:私鑄者死!全家刑為隸臣!

此外,要想統一幣形,除頒佈嚴格的法令以外,還必須從技術上做到形制的統一。目前在用的陶範、石範工藝雖然易於操作,但畢竟用的是質地較軟的陶土和滑石料,在鑄錢過程中容易破損,如果大批次鑄錢,就必須經常更新石範,錢的形制就難以統一。所以,只有採用經久耐用的銅範,才能鑄造大批次的形制、質量一致的錢幣。

就在貨幣漸漸在西魯流通的時候,時間開始進入仲夏五月,雨水稀稀疏疏下了起來,一系列的舉措從齊國朝堂發出。

而最後,則是順著趙無恤那封《諫禁鹽令》,決定停止對魯國的經濟制裁,同時派出使節,試圖與魯國講和。

“講和?齊侯派出使者,要與魯國請平?”

得到這個訊息時,剛剛送令狐博離開了碼頭的趙無恤頓時愕然。

齊侯的這一招式可謂是神來之筆,一下子就打到了趙無恤的痛處,而接下來,齊國的一些列舉措讓人應接不暇。齊侯,這位多半時間都有些昏庸的君主似乎脫胎換骨,又彷彿,是趙無恤未曾蒙面的可怕對手,晏嬰再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